中国旗袍从本世纪20年代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

谁知道啊~
说一下,注意是发展过程~

旗袍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服饰,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代也是众多妇女推崇的对象。它不但轻便适体,而且能充分的体现妇女优美的身姿和流畅的线条,从而显的女性十分苗条、俊美。作为中国女人独有的福音,旗袍的设计发展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情趣爱好的演变而变化的,在个过程中,强调人文因素成了人们首先要把握的重点;人类自始至终在追求审美,而这种审美需要正是人类人文因素的一种高级的外在的表现;我们的祖先将那个年代的人文因素合理的融入到旗袍中,使得旗袍在其造型上充分展示了女性美感,恰到好处地遮掩过分的“性”感,在审美和美感的欲望中,延伸东方神韵,尽情舒展个性魅力。

1 人文因素对设计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物质生活也达到了空前的丰富,但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消极影响已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创新的精神、意识和激情,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环境,在这之中,人文因素在创新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人文因素作为我们精神层面上的反应,从根本上控制着物质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而且我们所需要的生理需求,都受到某些人文因素——包括人体工程学、文化、和心理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在设计(特别是服装设计)时的选择。

服装不是一幅挂在墙上的画,它不单单是外观漂亮就能满足我们人类的需求,穿着舒适才使它的最终目的,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旗袍的设计与发展是我们祖先合理的将人文因素施加在服装设计上的成功范例。物质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抚慰,服装与人之间有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设计才能成功。旗袍之所以成为我们中国女性服饰的骄傲,原因就在于此。

2 旗袍设计历史中人文因素分析

2.1 旗袍的发展历史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而我们现代所流行的旗袍正是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随着清朝入主中原并巩固政权后,清朝统治者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被禁止,袍制衣服兴起,以此用服饰来同化汉人。至清后期,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此时的服饰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并延续至今。

2.2 旗袍中的人体工学分析

传统旗袍的造型最早是清顺治年间建都北京时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由于当时的审美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受到封建礼仪的限制,先是为了便于戎装女子在马上的驰骋搏杀,其服装采用直硬款式、宽下摆、不收腰、袖子窄、外形肥大;定居后由于社会开始安定,不再需要女子戎马狩猎,这时的旗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领高盖住腮碰到耳垂,袍身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目的是为了耐磨损。满汉两民族的文化交融,使得刺绣引入到旗袍的装饰中,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饰,从而在视觉上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但其审美特征仍以清代封建统治者病态的鉴赏水平为准,不显露形体的自然美,旗袍造型硬朗、平直,重服饰图案而不强调人体曲线;衣服虽然以人体为形成的基础,但人的形体并不能最终决定服装式样;封建思想对女性的禁锢,使得旗袍的设计制作没有充分根据女性身体造型特点,是对女性自由的剥夺。

到了现代,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响,功能性的要求逐渐突出,旗袍服饰开始强调表现人体线条,注重表现人体的臀和胸,紧收腰,制造修饰后的曲线造型,提供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审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状态的习惯,将衣服裁剪趋向合身适体,采用黄金比定位,在强调与女性身体曲线吻合的同时,一扫清朝矫饰之风,去繁就简,从而充分衬托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描出来,让女性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2.3 旗袍中的文化内涵

美感的产生是在反复多次的审美活动中得到反复多次的满足,满足后的延续便产生了审美文化。衣裳是纯外表的东西,这种美是有权选择的,是人为文化的外在体现,文化内容是内涵,而服装的造型、色彩是外延;服装的文化性给爱美的人以发挥创造美的理论基础。

旗袍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民族文化内涵。它适度地强调女性的“S”曲线,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庄重、典雅而又端庄,使出席庄重场合的最佳腐蚀。并且现代旗袍是对人体的一种较为温和的解放。旗袍的立体造型,既适合我国女性的体形特征,又符合国人一般的审美倾向,体现了独特的东方魅力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含。

旗袍线条简洁流畅,婉约含蓄,在“露”的同时讲究“遮”,从而更富魅力,使女性的腿第一次得沐天日,使得自然美成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美,它在展现人外在美的同时舒展内心世界,这种展现当然有人的自身气质的作用。衣服穿在人体的表面,但是凝聚在服装中的文化和技术含量,对人的潜在资质的调动和挖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旗袍是在交融民族文化中出现的,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文化、新观念,因此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中国服装传统文化的体现,它能独领时代风骚。

2.4 心理和社会需要对旗袍的影响

现代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它是中国服装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但这个过程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需求下完成的。清朝流行旗袍是因为封建专制的结果,当时的社会需要一种统一的服饰来完成政治统治者从文化上统一中原的目的。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当时的中国由于刚刚脱离封建专制的束缚,民众心中的自由得以释放,人们对西方的事物(包括服装)具有一种新鲜感,于是在慢慢地接受西方事物的过程中,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就将旗袍与国外的流行服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民国到现在都仍在流行的旗袍的大型。这种当时崇外思想的流行,源于几千年封建思想对人们的禁锢;虽然如此,但中国人在心理上又不可能完全摒弃传统服饰的造型,于是便出现了20-30年代旗袍大流行时代的优美造型。在现代,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以及旗袍本身特有的魅力,使得众多女性仍然选择旗袍作为展示自己优美曲线的最佳服饰。穿上它,不但能较好地体现东方女性窈窕的身段和典雅端庄的风度,还能体现出对出席场合和主人表示尊重之意,同时还显示了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个性特点,这种种优点,使得旗袍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国现代传统服饰的代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3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此能在中国民族服装中独领风骚,久盛而不衰。

  今日我们穿的所谓“旗袍”,不能确定仅仅是满族服装的传统款式,它是中华多个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凡编人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被统称为“旗袍”,其中包括朝袍、蟒袍和常服袍等。后来则将妇女的家居之袍称之为“旗袍”,“旗袍”成了专用名称。
旗袍在近现代的发展来看,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服装,凝结了整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服装文化之精华。它之所以流传至今与其“取舍”、“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它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观念和制衣技巧,融合并演变出东西合壁的现代旗。无论从其外形塑造还是内部结构来看,无不蕴涵着东西方服饰风格的双重特点,旗袍的基础形制源自中国传统服饰,而紧身的外形强调着形体的存在,突出表现了女性的曲线与柔美。这种适体的造型是以相应的结构处理为基础的,特别是胸、腰、臀围上相同数量的放松取值,更是鉴于东方女性的体形特点而设置的。这种纯西方式的裁剪技巧,使得旗袍的整体表现力更为完美,更具有时代性。现代服装设计作品既要有民族情感、传统的精神,又应具有时代的气息,从而满足现代审美需求,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那样,主旋律是越剧调儿,但整个感觉又是现代的。
第2个回答  2013-08-03
(1)旗袍的渊源:旗袍原是清代满族男女通用的长袍。满族分为八旗,各旗分管的军民皆称为旗人,后人就称为旗袍。清末时仍为体宽大,腰平直、衣长至足,加诸多镶滚。女子旗袍与男子的长袍有区别,女子旗袍在衣领、衣襟、袖口等处都镶有花边,把男袍的四面开衩改成左右开衩,下面由散大改为直筒。这样旗袍逐渐成为女性独特的款式。
(2)旗袍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旗袍逐渐被汉族妇女接受,并结合汉族服饰习惯加以改进,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城镇妇女普通的服装之一。这个时期正是中西服装交叉的时代,旗袍也吸收了西式服装简洁的特点,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筒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成贴上散式,即袖口窄小,领子仍保留高领土完整。至此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良旗袍。衣领紧扣,曲线鲜明,加以斜襟的韵律,从而衬托出端庄、典雅、沉静、含蓄的东方女性的芳姿。经济便利、美观适体,镶珠施绣显雍容华贵,这种上下连属、合为一体的服装款式隶属古制,但从古以来的中国妇女服装基本上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直到二十年代,中国妇女才领略到“曲线美”而改变其传统,将衣服裁制得称身适体。女子身穿旗袍,加上高跟皮鞋的衬托,更体现出妇女的秀美身姿。到30年代,旗袍在时装的影响下,整体款式向苗条型发展,恢复了衣长至足的形制,先时兴高领,后又为低领,低到无可再低时,索性将领子取消,既而又高掩双腮。袖子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及露肘,受西方短裙的影响,旗袍摆线下落,隐退多年的花边又卷土重来,无论衣纹如何,统统在衣边上镶边和滚条,堪称旗袍的“花边运动”。短期内袍衩越开越高,几近臀下,腰身日益见窄。流行不到两年的高衩双降低。旗袍在摆线和开衩上的高低变化,一方面记录了人们审美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出时代变化对服装的不同要求。旗袍在几十年的变化中,愈加妩媚精致,舒适合体,成为民族服装中独领风骚持久不衰的典型。40年代,旗袍双一次变化,去掉袖子。衣长时可及地,短时至膝间。并有衩口变化,开衩低时在膝中,开衩高时及胯下。四十年代时省去繁琐装饰,更加轻便适体。逐渐形成特色。衣身又缩短,仅及膝下,款式增多,外形上有直线型、自然线型、苗条线型;领子变化更多,有大圆领、中圆领、小圆领、方领、元宝领、凤仙领等;衣襟的方式则有大圆襟、中圆襟、小圆襟、方直领、人字襟、斜襟、三角襟、琵琶襟、连环襟、一字襟等十余种,这一时期是旗袍发展的成熟期,在保留民族服饰的特点的同时,也大胆吸收了西方服饰的因子,如短袖、长袖、紧口袖、加毛袖、加毛领。旗袍的穿法也变化出多姿多彩的方式,有仿清代旗装式,即在旗袍外加一马甲,又演进成羊毛衫;有中西合璧式,即外罩西装短上衣,或加西式长袖;有时装式,即戴时装帽,披长纱巾,或加一披风。由此可见,旗袍的搭配具有极大的空间,其兼容性之强大,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旗袍从50年代开始消沉,历经30余年,到80年代,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服装个性化特点加强,传统优秀的服饰再一次受到妇女们的重视,旗袍在新的服装潮流中,又重新崛起,并加以改革,人们称为现代旗袍。到20世纪90年代旗袍更加绚丽多彩,成为中年妇女的一种礼服,也是青年女子担任礼仪小姐时的必选服装。大胆的新款旗袍,两侧开高至大腿,后背出现露背式设计,前胸领口降低,有的透出心型胸口。新款旗袍作为中国服装的代表参加国际服装展,受到世界服装人士的好评。
(3)旗袍的特点:旗袍的生命力之强,是其他女性服装无法比拟的。究其原因,是它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诸多方面受到中国妇女的喜爱。首先旗袍裁制简单,一块衣料从上到下一次性剪裁成功,适合普通家庭妇女自己裁制;其次旗袍的衣料要求可高可低,既能用高档的锦缎、丝绒,又能用普通的阴丹士林布、民间蓝印花布,也就适合于各个阶层妇女的需要;其三,旗袍着衣后,线条简洁流畅,优美地勾勒出女性的曲线美,同时又能掩盖体型上的某些不足。因为旗袍可以根据自己身体调节衣身的宽紧长短进行剪裁;其四,衣领和袖子的多样化,既能满足不同女性的审美要求,又能各自衬托出女性的娇美和秀逸;其五,旗袍的适用面极宽,既能用于庄重的社交礼仪场合,又能用于日常生活起居之中;其六,旗袍的服饰搭配非常容易,无论中西、无论冬夏,一袭旗袍都可与其他服装和饰物相搭配,并且各有千秋地突出着装神韵;其七,旗袍的纹饰可素可艳,能供不同场合、 不同心理、不同身份选择。此外,旗袍的形象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十分契合,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规整、含蓄、端庄的审美要求,也迎合了中国女性温和内敛的性格特点。流畅的弧线条,是这种柔美个性的集中体现。而旗袍两侧的开衩,由最先为了利于起座活动发展成表现女性优美腿线的这一变化,可说是服装发展中美学因素的主导作用所致,它表现了在保留传统的内敛风格同时,追求展现自我美的一种时代心理,而这种心理在服装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