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砍滥伐的后果

详细点,最好有新闻.

海南天然林:又遭乱砍滥伐!

投诉:五指山采石毁林愈演愈烈

以“热带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天然资源宝库”著称的海南第一高山---五指山,近来群众新闻投诉频繁,人工采石、砍伐天然林木种植经济林的猖獗,令这座天然生物宝库变的“伤痕累累”,甚至有媒体痛心疾呼,这里的生态资源正面临危机,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停止对它的“迫害”,后果将不堪设想。本报不断接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吁。

记者5月间在跟随“南国药库资源新闻考察团”采访来到五指山市时发现,人工采石使得原本被绿色植被覆盖的山体中的岩石裸露出来,像一道巨大的疤痕,十分显眼。并且,“疤痕”正在扩大,正一步步向依然青翠的山顶延伸。由于采石的猖獗,林木的破坏,这里的生态变得脆弱不堪,在五指山市内,往日水量丰富的南圣河已经不见了清澈奔流的河水。由于干旱,河水基本干涸,河床上的岩石历历可见。

盛夏,记者在五指山市检察院了解到,由于乱砍滥伐、毁坏林木等构成“滥伐林木罪”的刑事案件近年有愈演愈烈趋势,据检察官潘成荣介绍,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为了种植橡胶树,胡育华、胡永启、胡永东等三人在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在五指山市番阳镇孔首村委会牙浩水库旁的国家公益林区水源涵养林地带,分别多次砍伐林木22.203立方米、20.412立方米、16.276立方米,最终均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期两年执行。

调查:天然林、水源林遭毁灭性砍伐

随着调查采访的不断深入,记者惊讶地发现:天然林被肆意砍伐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五指山这座天然资源宝库中,在海南其他市县也是层出不穷。海南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工委与省林业局等曾经组成联合调查组,于2007年3月12日至4月13日,对12个市县的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破坏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震惊:海南省天然林、天然次生林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海南省各市县、乡镇、村委会、农垦及其他组织机构管理的301万亩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也面临严重威胁。

近几年来,毁林多的市县达10余万亩,少的也有2、3万亩,即使在一些保护区内,被乱砍滥伐的山头也随处可见。

在琼海白石岭森林公园,早在1995年就被定为市级保护区,而保护区周遍的许多山头却遭到大量砍伐,从东线高速公路去白石岭的路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有3座山被砍,被砍高度有的达到整个山体高的2/3,据林业部门人员估计,被砍面积达4000多亩;在白石岭背面和西面,长约20公里的山坡上,从山脚到山顶都种满了槟榔和橡胶树,种植坡度有的超过60度,天然植被几乎全部破坏。

儋州市是这次调研中发现被砍伐天然林面积最大的市县。儋州市南丰镇奎肚沟村从2005年开始有8个山头被砍,砍伐面积达9000多亩,其中有4000多亩刚被砍不久。从松涛水库旅游点到奎肚沟村沿途的道路两边,已见不到一座没有被砍伐的山坡,有的整个山头都被砍光,有的砍到了半山腰以上。

五指山市砍伐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的坡度,大多数在25度坡度以上,有些地方砍到50度以上。从南圣镇政府到牙南村沿途,有11片山林被砍,累计砍伐面积2000多亩,在鹦哥岭山脉,番阳镇进5公里长的山坡被砍,有的直达山顶,面积达10000亩之多。

在天然林被破坏的同时,水源林遭破坏的面积之大、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五指山水库两岸有13片天然水源林被砍,面积达300多亩;昌化江上游,两岸水源涵养林有100多处被砍,毁林面积多达3000余亩;大广坝坝区两边山坡上水源林遭到严重砍伐,低的砍到了最高水位线,高的砍到了半山腰上,面积有2000余亩……

纸浆林种植占用天然林地问题也十分突出。据林业部门介绍,全省目前实际种植纸浆林160多万亩,其中近一半是砍伐天然林种植的。有关部门还在不断地下达种植纸浆林的任务。

据海南省林业局局长朱选成说,2006年以来,全省发生的林业行政案件就有1001起。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以牺牲天然林资源为代价,在东部毁林种槟榔、菠萝;西部毁林种橡胶、甘蔗;南部毁林种芒果;中部毁林种橡胶、绿橙、木薯等。由于槟榔、橡胶大幅涨价,一些公司和企业疯狂围山圈地,一些农民和个体户也不甘示弱肆意占山开垦。

  

历史:天然林遭遇4次大砍伐

据朱选成介绍,海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历经坎坷,先后遭遇4次大的砍伐,一是上世纪五六年代,由于国家战略需要,农垦大面积砍伐天然林改种橡胶;二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区群众刀耕火种,烧山狩猎,毁坏天然林种木薯、山兰;三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少数企业投入林业,毁坏天然林种芒果、槟榔、松树、马占相思等;四是上世纪末至2003年,毁坏天然林种橡胶、槟榔、绿橙等。

  全省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历经上世纪50年代、70-80年代几次大的砍伐,到2006年,全省只剩下989万亩。据调查,自2000年以来,新一轮砍伐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栽种经济林的行为呈蔓延之势,许多地方25度坡度以上的几乎被砍光,一些山坡被砍成“和尚头”---毫发不剩,有些地方甚至超过60度,并继续向山顶前进。更为严重的是,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遭严重破坏,一些市县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对被砍伐的实际数量不太清楚,对危害的严重性不以为然。长期以来对天然林保护认识不足,导致天然林保护处于边缘、不管不问的状态。

探因:斧头、电锯为何如此疯狂?

近年来,海南热带天然林屡遭劫难,为什么做为生态屏障的天然林总是厄运难逃?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孙文分析认为,“一些干部错误地认为,天然林是林,经济林也是林,只要山上有树,生态环境就没有被破坏”。随着橡胶、槟榔、热带水果等经济效益的不断驱动,一些公司和企业疯狂围山圈地,牺牲天然林资源为代价,盲目无序开发;一些农民和个体户也不甘示弱肆意占山开垦。

林业专家指出,经济林和天然林在生态功能方面是无法比拟的。天然林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抵御风暴、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多种生态功能。仅在水土保持方面,天然林地土壤的含水量就可达50%以上,是荒裸地土壤含水量的2倍至3倍;降水时,有15%到40%的降水被树冠截留,5%到10%被林下草丛和枯枝落叶层吸收,50%到80%渗入土壤被蓄留并形成地下径流。这些,经济林无法做到。

加之,海南省林业部门在向中央争取退耕还林资金时,将种植槟榔、芒果、橡胶也列入了退耕还林的范围,因此,市县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对砍伐天然林种植经济林的违法行为听之任之,不加以制止,有些市县还将砍伐天然林种植经济林作为扶贫项目,鼓励农民砍树,从而导致砍伐天然林种植经济林行为愈演愈烈。有村民透露,乡镇、村委会低价发包天然林地给一些公司和个人开发,甚至有的村委会将国有天然林地也发包出去,这些也加速了天然林资源的严重破坏。

海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刘福堂表示:“政府监管不力,致使海南天然林遭毁灭性砍伐”。对违法违规砍伐查处不严,促成了砍伐活动的猖獗。省、市县林业主管部门,把一些农民小面积砍伐种植,看作是农民发展生产、解决生计问题,不予制止和查处;对公司和企业的大面积圈山占地,大量砍伐行为,误认为是发展经济,不进行查处。一些农民形象地比喻说:“公司能力大,乘电梯上山顶砍林,我们能力小,只有走楼梯在山脚砍树。你砍我也砍,大家都来砍,一时间天然林成了唐僧肉,谁先砍林占地,谁就先受益”。身为资深望重的老林业专家,他对海南森林生态的严重破坏深表遗憾与气愤。

目前,破坏天然林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手段不断更新,行为更加隐蔽。据了解,公司大规模砍林,机械化作业,挖土机开路、电锯前进,几天就将一座山头砍光,发现时为时已晚。朱选成介绍说,“现在破坏天然林的手段较为隐蔽,由大面积转为小面积蚕食,查处难度增大。有的先在天然林地砍出一小块或几条带,种上经济作物后,再拓宽蚕食天然林;有的先种上经济作物,后环剥天然林树皮让其逐步枯死;有的已种植了多年,超出行政处罚二年的有效期限,查处难度较大”。

后果:天然林遭毁 并发症严重

科学研究表明,天然林在涵养水分、水土保持、调节小气候等方面的功能远远大于人工林。由于大量的天然林和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导致了严重的恶果,集中表现为水土流失加重、水分涵养减少、山体滑坡发生。调研发现,由于水库周边的水源涵养林大量被毁,三亚市岭落水库已经干枯,目前正在申请报废;乐东县的南巴河已经断流,望楼河原来浩浩荡荡的大河已经不复存在;琼中、五指山、儋州等市县的一些地方多处山体滑坡,白沙县畅好乡在大于25度坡度的山上种植加勒比松,破坏了天然植被,造成5处山体滑坡,其中较大一处面积有150多平方米……

天然林被破坏还导致一些地区的小气候改变,局部区域雨水减少。三亚市西部地区、乐东黎族自治县本属于比较干旱的西部市县,由于大量砍伐天然林,使得旱情日趋加重,山上的桉树部分已经干枯至死。一些有识之士无不忧虑的说:“天然林再这样破坏下去,海南区域性缺水的问题将会日趋严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4
沙尘暴缘于沙漠或半沙漠化地区,治理沙尘暴即对沙漠的治理。治沙的困难,缺水首当其冲,没有水则植物不能生长,种植的树难以成活,甚至寸草不生。因而问题首先转化为:为什么天气会变得这样恶劣? 在沙漠或半沙漠地区,难道一直降雨稀少,寸草不生吗?不是这样。据史料记载(查阅), 在内蒙的许多地方几十年前水草肥美,降雨充沛,直到最近几十年,由于过度放牧,才出现半沙漠化,气候才变得干燥。再如楼栏古国,以前也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国度,但因为土地大量沙漠化和严重缺水,使其不复存在,看来缺水是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这样以来,问题归结为:气候变得干燥与植被有什么关系,与森林有什么关系?是因为植被遭破坏才出现沙漠,还是因为沙漠把植被全部破坏?现在来分析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一点是,在自然界水循环地过程中,任何植物、动物都不会消耗水份的:我们喝水或含水的饮料、食物,几乎百分之百的从体内排出,自然界中的草、树木,一方面自身含有水,另一方面还在不断地吸收和排泄水分,因此也不会消耗任何水份。我们说干旱,少雨,实际上我们所缺少的只是在动植物中循环的水,而河流里的水、渗入地下的水却没有被我们利用。问题就出在这里,丰富的植被容易形成湿润的空气,而这一旦遇到降温或云汽结合,则容易形成降雨,而这又是植被所需的水份。而相反,沙漠地带是很难存住水的--或者一泻千里,或者渗入地下,不能持续均匀地蒸发,也就不能持续形成湿润的空气,其上面的空气大都非常干燥,即便较湿润的云汽通过也难以形成有效降雨,这就是沙漠一旦形成或植被稀少时,降雨稀少的主要原因。我国属东南亚热带气候??即便台风不能带来雨水,但如果水能在生物圈之间进行有效循环,我们也并不缺水。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完全密封,通光但不能透任何水汽的容器中,里面有植物、空气和必要的水,形成一个生物圈。植物在这个生物圈中生活很长时间,水份总是充沛的,植物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因为植物所需要的水是水的循环,并没有真正把水分消耗掉。由此看来,地表的植被所需要的是可利用水,只要能及时或定期得到必要的补充,地面是不缺水的。或者说,即便地面降雨较少,但就整体的水循环而言,并不一定少,只要地面与空中在不断调节,就不缺水分。而平时所说的干旱少雨仅指地表的干旱,指植物所能吸收水分的短缺。
如果这样,那么植被又有什么作用呢? 森林又有什么作用呢?通常的说法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植被首先起着防风固沙、保护地表的作用。只要稍微观察就会发现,暴雨来临的时候,有植被的地方往往是清彻的泉水,植被显然起固沙和过滤作用,而没有植被的地方,则容易形成泥沙和洪水。固然泥沙是吸水的,但如果泥沙表面没有植被固定,则很容易被水冲刷,造成泥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当大量含沙的水流或泥石流入河床,则容易造成淤塞河床,洪水泛滥。从长江流域情况看,1998年洪水水位 米,造成洪水泛滥,一千亿元的损失,这比1955年洪水要小得多,而所造成的危害却大得多,而且水位低得多,这不能不说明这是河床淤塞的结果。
植被的另一作用是调节气候,增加降雨。前面已经点明,任何植物都不会消耗水份的,即便台风每年从大洋带来的水份一样多,但是否降雨,降多少还与地面的温度和空气湿度有关,如果地面的空气湿度很大,则一旦降温,很容易形成降雨,但如果空气湿度很小,不仅会稀释湿润的空气,而且即便降雨,也可能在未到达地面前就在空气中蒸发掉了,因而降雨稀少。只有丰富的植被才能均匀持续地散发水份,保持空气的湿润,因而起着调节气候的作用。
既然这样,涵养水源,制造空气湿度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而,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大范围开展绿化工作是引来降雨和防沙治沙的首要问题。不过,平常说,森林植被影响气候是从大环境而言,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整个的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植被和植树才能发生作用。为了给干旱和半旱地区带来降雨,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的植被和森林被发展起来,将带来丰沛的降雨。也就是说,治理沙尘暴仅靠一家一户孤军奋战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化工作,促进半干旱、半沙漠地区的降水,为这些地区的绿化创造条件。
沙尘的危害是整体性的,尽管沙尘暴有起源地,但其形成同样是整体性因素决定的,与其苦思瞑想寻找起源地,不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植树、植草的活动。因为即便找到了起源地,那儿干旱、少雨,水源非常缺乏,而且面积巨大,还是没有办法?就象你明知中国有 许多沙漠,又能乃它何?因此,从整体范围开展绿化植树工作,将会大力支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防沙治沙,从而进一步在这些地区治理沙漠,真正实现向沙漠进军。在我国,很多受沙漠危胁的地方在努力地防沙治沙,但往往因雨水稀少造成树木枯死,这不得不使我们考虑其后面的绿色长城。因而在没有受到沙漠危胁的地区搞好绿化工作同样重要。
有人会问:我们年年植树,年年治沙,为什么沙尘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不仅土地被撂荒、过度放牧、滥砍滥伐情况依然严重,而且有许多无形的破坏,如修建工路、扩建城市等造成的对植被的破坏,从而使人工植树和植被的速度赶不上砍伐和其他破坏的速度,使植被在逐渐减少,这也是造成沙尘暴的根源。为此,除植树造林外,珍爱绿色,保护我们的森林、植被、牧场,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2个回答  2013-10-15
滥砍滥伐的危害大了,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你所处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扬尘加大,气候变暖,雨量减少,天然氧气剧减等

请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8-04
生态破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