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状元文化博物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26
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来济宁市(曲阜)安家已大半年了,虽然馆址毗邻孔府,但并没有引来众多观瞻的脚步。据执掌博物馆的刘晓介绍,他是怀揣着热切的希望从外地到曲阜这块文化宝地来的。他觉得作为历史文化的一个侧面状元文化,应该与儒家文化相映成辉,相谐成趣,相得益彰。日前,记者应邀来到曲阜,对这所新兴文化馆藏进行了探访。
独特的文化价值
这座博物馆它坐落在孔府后门,后作街东首。展览馆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分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日看尽长安花”、“孔圣千秋状元师”、“飞入寻常百姓家”等四个展区,陈列珍贵文物千余件。而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件镇馆之宝。
第一展厅内,有一块宽71厘米,长171厘米,底板由松木制作的古匾,乃明代披灰工艺,整体呈暗枣红色,上有两行墨字,上款为“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夏寅书”,下款是“大名天顺丁丑科黎淳进士方中”,这件古匾距今已有550年的历史。博物馆馆长刘晓解释说,黎淳其实是该榜状元,之所以获进士匾,是因明朝初期,官方并没有将“状元”作为殿试第一名的专称,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发现第二块与之类似的古匾,堪称国宝。清同治七年洪钧的状元及第匾、光绪三十年朱汝珍的榜眼及第匾、乾隆五十四年刘凤诰的探花及第匾,也极具重要文化价值。状元、榜眼、探花就是殿试的冠军、亚军、季军,合成“三鼎甲”。洪钧的状元及第匾,本来悬挂在苏州洪钧的“状元府”门上,*时不知去向。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在日本东京了,馆长刘晓在当地华侨和留学生的帮助下,花费了5万美金把这件国宝抢救回来。
另有18幅古代状元的文物书画,也让记者感慨不已:能将所有出过状元的省份的状元手笔真迹全部保留至此,足能说明该博物馆的分量。
还有一件是清洪熙帝的圣旨。因为他在位时间极短,他的墨迹也就最难得,圣旨能够流传到民间,就更是稀奇罕见。这样的绝本,当然也堪为镇馆之宝了。
博物馆中,还陈列着陈豪家教图、童生试卷、乡试试卷、家族举人匾、乡试朱卷、考生使用的书篮、水壶、诰封夫人的贵族服饰、黄马褂、只有状元才能拥有的翰林院出入腰牌、六品凉帽,5厘米见方的、上刻506个字的朱柏庐治家记等。另外,还有纪晓岚赠予当时得中第11名进士的朱宠的一块用金箔所镶的匾额,匾上的“魁”字少了上面的一撇,据说与孔子不信鬼神的思想有关哩。
“将这些状元用过的东西和文物古迹展现出来,其实是对我们中华文物的一种保护,让人们真正了解‘状元’的含义。”博物馆馆长刘晓说,“将状元文化同孔子文化相结合向世人展现出来有其独特意义,因为究其根源,孔子文化才是状元文化的根。”
中国的状元与科考
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自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创始,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期间共产生状元504人,其中唐代139人,五代十国时期11人,宋代118人,元代32人,明朝90人,清朝114人。另外,辽、金两代也以名列榜首的进士为状元,辽有18人,金有15人。张献忠的大顺政权有状元l人,太平天国有状元14人。如将这些状元同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状元算在一起,则中国历代状元共有552人。
在我国,“状元”名称是从唐朝开始的。当时举人们到京师应礼部会考时,都必须先投状文,得第一名者为“状元”。“状”指“状文”,“元”指“第一”、“魁首”的意思。中国历第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6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的刘春霖。在这漫长的科举年代里,只有一些的状元为人们所熟知。如唐代的贺知章、王维、颜真卿,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明代的杨慎,清代的张謇等等。他们有的是实业家,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军事家,还有的是文学家和艺术家。
状元中,在政治上影响的是宋朝的文天祥和清朝的翁同騄。文天祥21岁考中状元,后官至丞相。文天祥在宋被元灭后,继续组织武装抵抗,后被元朝俘虏,在狱中仍坚贞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为人们所敬仰。翁同騄被人称为“变法状元”,对于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他都极力主张抗战,反对妥协投降,《马关条约》签定后,他当面斥责李鸿章是“中国头号卖国贼”。
考中状元非常之难。如宋朝每年约有四十万考生应试,40万人中出一个状元,这个状元可谓难得。状元中,还有“连中三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得第一名。据统计,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只出了17名“连中三元”的状元。
考中状元所得的官位并不高,一般只封一个六品或七品的官位,即使被皇帝看中,选为附马都尉,也不过是个三品官。
科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人才擢升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虽然包纳了一定的封建糟粕,但与以往的“世卿世禄”相比有了极大的进步。科举考试的出现,使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下层文人,有进入仕途的机会,结束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的世袭垄断。开科考试从隋代首兴,到1904年盛行了1000多年,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风貌的重要人文基础。
历朝考试制度的实质是依照规定的考试形式与考试科目,在基本固定的时段与地域范围内,按照考生比例与成绩优劣,擢举一定数额人选。考试内容、形式和科目以儒家经典文献的释解、诗文写作、对国家大政的策问为主。在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乃至状元的文人,必须具有深厚的经学、文学功底,对国家大政、治国治民方略有敏锐观察力与独到见解。
科举考试的前提是教育。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形成与对教育的投资是需要一定的社会背景,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习俗都与教育的成功与否有关。博物馆馆长刘晓说:“我们现在关注这些,就是关注文化与教育,就是让后人在借鉴历史的基础上,享受更先进的文化与更科学的教育。中国所有的博物馆都是为了展示古代工艺文明和技术文明,而状元博物馆以展示精神文明为目的。”
十年辛苦不寻常
说起状元文化博物馆,就不能不说馆长刘晓,正是由于他多年的心血,才浇开了这朵文化之花。从开始有意于状元文物的收藏,到如今的正式状元文化博物馆的开馆,刘晓走了13年不寻常的收藏之路,也尝遍了其中的酸辣苦甜。
刘晓其实并非济宁人,而是来自江苏省徐州。他因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所以自幼喜爱与尊重文化,并且炼就了一双鉴赏古字画的慧眼。(他有一个,如果经他鉴定的字画,如果有赝品和假货,他就包赔2万元)。照这条道走下去,他是可以吃喝不愁,甚至发财致富的,但三代教师家庭这一文化背景,却让他念念不忘教育与文化,特别是对古代科考中的状元文化产生了兴趣。他认为,状元是古代教育的塔尖,是古代教育的典范,以此为切入点,便可以更透彻地认识古代教育文化,也可以给当代教育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刘晓是1987年高中毕业,高考时因数学与英语成绩稍差,与大学失之交臂。之后,在姥爷的指导下,搞书画鉴赏,收集了不少齐白石的画,这成为他后来事业发展之基。1993年开始收藏以来,他跑遍了大江南北,祖国各地。飞机票就用了一箱子,累计有数几万元之多。明代的黎淳状元匾,就是他在江西省买到的。那是2002年的春节,他带爱人和孩子去江西婺源旅游,在这个县城里,他逛卖旧书的书店,看中了书橱上面摆着的这块匾,便毫不犹豫地用一万元买了下来。等回家后,他查了明代进士题名录,方知:黎淳后来考中状元。这是中国独一无二一块匾牌。专家评估说,一千万,都值。
明代状元赵秉忠条屏,是一个朋友从北京嘉德公司购得,原为北京书画院院长陈半丁收藏,后被浙江的朋友收藏,刘晓得知后,非常想要,前后8次协商,于2000年购得,现已升值40万元。清官轿,原为洪钧做的,从洪钧后人处购得。前面谈到的洪钧的状元及第匾,也是刘晓费尽周折弄来的。
2000年适值全国允许个人建博物馆,建一个状元博物馆的念头,便在他心中悄然萌动了,他先用110多万,补充展台等装饰,又将价格1000万左右的展品从徐州运到曲阜。
随着文物收藏的渐多,刘晓在界内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了。有人要高价收购他的藏品,香港的朋友想用5000万元买下来博物馆;有的地方也想请他到当地建馆;但刘晓却最终选择了曲阜,选择了孔孟之乡这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大地。刘晓说,状元文化的源头来自于教育,而教育的源头又来自于孔子,博物馆设在济宁的曲阜,才是真正找到了“家”。
安了这个文化之“家”,并准备大干一场的刘晓,其实还在辛苦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在经济上,博物馆每年20多万元的费用,怎样来补贴这些开支,刘晓只得通过别的产业去挣钱,否则难以为继。博物馆里很多物件都是无价之宝,“可是咱不能卖啊!”刘晓说。在全国所有的馆藏里,状元之物之多之丰,无出其右者,但他还是有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人来看,从状元文化中获得教益与启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