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

如题所述

 

 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受空气的温度,与实际环境的温度可以有出入。这是因为其他与气候相关的状况,使空气和人体之间的热对流受到影响,从而使人感觉的度与实际有分别,因此又名表观气温。


  很多朋友有这样的疑惑:天气预报的气温与人体实际感受到的温度存在差异。为什么总感觉体感温度低于预报温度?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这种感觉越发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的气温是不同的概念。天气预报的高温单纯是1.5米高处的气温。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或日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体感温度是指人感觉到冷热的温度感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人体皮肤温度。

  因为体感温度受四项因素的影响:

  一是气温,即是天气预报的温度;

  二是湿度,很多时候温度比较高,但是湿度比较小,人体不感觉到难受,因为人的体表的水分被高温所蒸发掉而比较干爽;

  三是风速,一定的风速会使人感觉到气流在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都被吹离体表,温度虽然比较高,但是比较干爽;

  四是辐射,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到人,会感觉到难受,如果在树阴底下或遮阳棚下,感觉与太阳直接辐射就完全不一样,一般阴天与晴天的温度相差4~6℃,甚至更大。地表辐射也是如此,假如说站在地表比较热的地方,热地表的蒸汽蒸得人难受,假如地表是比较凉爽的水体或是湿地,体感温度就大不一样。

  体感温度有如下几个气象要素组成

  

  其中辐射的影响影响更为复杂,其影响还与衣服的颜色、云量的多少有关,有人总结出了辐射作用对体感温度的修正关系式(经验关系式):Tr=0.42Ca(1-0.9Mc)Ia。式中,Ca为外衣吸热能力,白色外衣约为20%,杂色外衣约为60%,黑色外衣约为90%;Mc为云量系数,晴天为0.0,少云为0.3,多云为0.7,阴天为1.0;Ia为辐射增温系数表。


  天气预报的气温作为体感温度的参考依据之一有着重要意义。气象部门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舒适度指数、穿衣指数、紫外线指数和中暑指数等一系列从各个方面体现体感温度的服务措施。由于自身身体条件和喜好不同,人体对温度、相对湿度等感受也不同。社会公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考气象部门提供的指数合理安排生产与生活。


     【体感温度分级】

  冬季和夏季,人体对温度的感受是有所区别的,主要是人体通常环境的习惯性不同和空气湿度不同影响。以下谨供参考

  冬季

  很冷,极不适应<4℃(红色)

  冷,很不舒适4~8℃(黄色)

  凉,不舒适8~13℃(蓝色)

  凉爽,较舒适13~18℃

  舒适,最可接受18~23℃

  温暖,最可接受23~29℃

  暖热,不舒适29~35℃(蓝色)

  夏季

  很冷(会冷死人),无法忍受13~18℃

  冷(会生病),衣服穿很厚或钻在被子里,勉强可接受18~20℃

  有点冷,加点衣服最可接受20~25℃

  凉块,最舒适25-26℃

  热,不舒适27~30℃

  很热,需要空调或风扇30~33℃

  过热,需要冲凉33~35℃

  太热,需要频繁冲凉35~37℃

  极热,会出人命了>37℃



  相关资料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通过百度搜索

  相关参考来源如下:

  http://www.zgqxb.com.cn/xwbb/201212/t20121228_34535.htm

  http://www.tianqi.com/news/1411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6

一、 谈到体感,就不得不提到“感觉器官”

        人有很多“感觉器官”,例如:眼、耳、皮肤......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其中“皮肤”和体感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皮肤包括在外观感受器当中,外感受器包括:皮肤、粘膜......等等器官,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切割、温度、光、声等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

        其中,人体用来感觉温度的器官,①在外周温度感受器是:皮肤和某些粘膜上的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②在内中枢温度感受器 :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都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在温度上升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者,称温敏神经元;在温度下降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者,称冷敏神经元。中枢温度感受器直接感受流经脑和脊髓的血液温度变化,并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将冲动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二、产生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的原因:

       理由概况: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主要考虑风、湿度、日照、衣服颜色对百叶箱所测气温的修正,如果体感温度高于气温,表明上述各项因子共同对人体起到加温的作用,反之为降温的作用。

        ①先是外界环境温度感觉由高到低(或是由低到高),才会让身体感觉到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而作出体温自我调节的过程,这中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反映时间因素】

        ②分析发现在风力级数为四级的时候,体感温度有一个向下的波动。【风力因素】

        ③分析发现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还会因空气湿度、风速大小、着装颜色、日射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客观原因】

        ④分析发现人的心情也能让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           【主观因素】

 

三、现实生活中的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的案例以及分析:

        ①气温30℃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0%左右,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体弱者甚至会出现中暑。

        ②再举更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刚刚做完剧烈运动,尽管开了空调的房间实际温度已经22℃,但是还是觉得很热,感觉房间不凉快,感觉还是30度了。

        ③心情太过于惊慌,收到惊吓,或者遇上悲痛欲绝的事情,给人的感觉是很冷冰冰。当在打游戏或者是考试,全神贯注处于紧张的状态下,突然停下来,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就会冒汗,尽管温度不热,但是让人感觉还是很热。

 

四、专家分析其中的原理:

         空气对热的吸收会受到相对湿度及其密度影响;而风速会影响到与人体表面可以接触到的空气的分量,当风速增加时,与人体所接触的空气会增加,所以其所带走或带来的热量亦相应地增加,这现象便是“风寒指数”。因此,在天气报告里,会把这两个变量带来的影响计算进“酷热指数”里。一般来说,当空气密度及湿度增加,都会使酷热指数增加。

(冷发抖的猴子)

(为什么还觉得热)

 

五、体感温度分级(百度百科—度体感温分级)

  冬季和夏季,人体对温度的感受是有所区别的,主要是人体通常环境的习惯性不同和空气湿度不同影响。以下谨供参考:

①冬季:

       很冷,极不适应<4℃(红色)

  冷,很不舒适4~8℃(黄色)

  凉,不舒适8~13℃(蓝色)

  凉爽,较舒适13~18℃

  舒适,最可接受18~23℃

  温暖,最可接受23~29℃

  暖热,不舒适29~35℃(蓝色)

②夏季:

       很冷(会冷死人),无法忍受13~18℃

  冷(会生病),衣服穿很厚或钻在被子里,勉强可接受18~20℃

  有点冷,加点衣服最可接受20~25℃

  凉块,最舒适25-26℃

  热,不舒适27~30℃

  很热,需要空调或风扇30~33℃

  过热,需要冲凉33~35℃

  太热,需要频繁冲凉35~37℃

  极热,会出人命了>37℃


所有图片均来自:百度搜索图库

相关资料出处:

 

1.http://baike.baidu.com/view/233278.htm(百度百科—感觉器官)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2469114.html(人体是用什么器官感觉温度的)

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01950.html(体感温度和实际温度)

4.http://www.zgqxb.com.cn/xwbb/201212/t20121228_34535.htm(新气象新闻网)

5.http://baike.baidu.com/view/3787595.htm(百度百科—体感温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16
比如 体感的话,会受之前的影响。举个例子,洗澡的时候调水温。从热水调到凉水,和从凉水到热水,同样的温度,感觉就不一样。或者你从有空调的地方出来,外面会很热。 如果你从工厂干完活,那就很凉快了。
还有其他因素啊 比如你感冒了或者别的身体状况,感觉也会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影响应该比上面的小
第3个回答  2013-07-16
因为你的身体会适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