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政策在二战前和二战初期的影响是什么?

如题所述

绥靖政策-概述 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及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出现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形式和手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反对社会主义和人民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到30年代,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见远东战争策源地、集体安全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A.N.张 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A.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 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 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 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 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 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支持它们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绥靖政策-实施原因 英法实施绥靖政策的原因: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 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1)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 (2)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公然扩军备战。 (3)《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然后把此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英法绥靖主义者作了法西斯的帮凶,把世界推向战争的边缘。 因此,我们认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野心。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迫对德宣战,绥靖政策走向失败。 绥靖政策-顶峰 1938年9月30日,出卖捷克的慕尼黑协定签署。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不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军事工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德国对它早就垂涎三尺。 捷克境内有300万日耳曼人,大多居住在苏台德区。1938年4月,以汉伦为首领的苏台德区日耳曼人党举行代表大会,提出把苏台德区从捷克分裂出去的“自治”纲领。希特勒以此为由,在德捷边境集结兵力,以战争相威胁,酿成所谓“ 五月危机”。 英、法政府决意把苏台德区“赠送”给希特勒,推动德国东进反苏。两国经过磋商后分别表示,它们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而战。 英、法的纵容使希特勒更加强硬。德国制订了进攻捷克的“绿色方案”,预定9月16日下动员令,10月1日进军。9月15日,年近70的英国首相张伯伦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匆匆飞往德国。经过3小时的会谈,他只从希特勒那里得到一项“保证”,即在几天内两人再次会晤之前,德国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英、法两国经过紧急磋商,决定满足希特勒的要求,压迫捷克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9月22日,张伯伦再次飞往德国,在戈德斯堡与希特勒会谈。不料希特勒并不买帐,又提出将捷境内其他操德语的地区统统划归德国,并对归并领土实行军事占领,限定10月1日以前解决问题。紧接着,希特勒宣布从9月28日起实行德军总动员,命令部队在9月30日以前作好战争准备。 英、法政府被希特勒的战争叫嚣吓破了胆。9月29日,张伯伦在半个月内第三次飞往德国,同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一起,在慕尼黑举行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会议从29日12时45分开始,至次日凌晨1时半正式签署了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直到这时,一直在隔壁房间里等候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名代表才被带进会议厅,告之协定的内容。迫于国际帝国主义的压力,捷政府在德国限定的6小时内接受了《慕尼黑协定》。 1938年10月1日,德军开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其他住有日耳曼人的地区。1939年3月,斯洛伐克地区分裂主义者蒂索按照希特勒的旨意,宣布斯洛伐克“独立”,要求德国“保护”。3月15日,德军开进布拉格,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绥靖政策-影响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绥靖政策无一例外的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使实施者自吞苦果。 《慕尼黑协定》的签定是法西斯德国准备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标志着英、法政府推行绥靖政策达到了项峰。它不仅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破坏了苏联的集体安全体系,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而且使英国和法国自身也深受其害。英国政治家丘吉尔曾说,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在英国和法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下,1939年 3月,法西斯德国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9月大举进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发美的绥靖政策,助长了轴心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步伐,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7
使德国法西斯野心更大直接导致二战的爆发
第2个回答  2014-04-27
有两点影响 一.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 二.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第3个回答  2014-04-27
使法西斯德国更加强大和肆无忌惮,尤其在纵容下占领了苏台德区,大大加强了希特勒的军事力量,使得他的野心更大,同时绥靖政策所表现的牺牲小国利益加剧了战争的爆发,英法的这种自保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所以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记得采纳啊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