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消防官兵心理素质 保障心理健康

如题所述

  消防部队是公安现役部队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现代灭火救援条件下,各种危险因素的刺激会造成消防队员心理紧张、恐惧、急躁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加上相对封闭的生活工作环境,繁重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使消防官兵时时处于战备应激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对消防官兵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提高消防官兵的心理素质,保证心理健康发展,对加强公安消防部队的队伍建设和提高其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消防官兵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消防员,应具有足以应付各种特殊情况和突发事件随机心理素质和应变操作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在灭火和社会抢险救援战斗中有效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握有利时机,最大限地减少伤亡和损失而取得胜利。官兵的心理状况不仅关系到官兵本人的健康,而且关系到部队的团结和战斗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着部队灭火抢险救援工作的开展和成效。
  1、消防官兵心理健康是安全防事故的重要保证
  安全防事故工作是部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除了通过加强教育、狠抓落实、突出重点等途径和方法来做好安全防事故工作外,培养官兵健康的心理则成为避免人为重大事故的重要保证。就部队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故分析看,许多事故表面上看起来是由管理不当造成的,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当事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比如,车辆事故的发生,往往与驾驶员的情绪不稳定、惊慌失措的心理特点有直接关系;执勤、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很大程度上是由当事人的恐惧、胆怯、紧张引发的等等。假如这些官兵都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则会使人为重大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
  2、 消防官兵心理健康是密切官兵关系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官兵关系需要官兵共同维系,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干部应该首先保证自身心理健康。而在干部队伍中,少数性情古怪、脾气暴躁、办事草率、待人冷漠的管理者要与士兵建立良好的内部关系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个人性格的问题其实属于人格异常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只能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改善与士兵的关系,促进部队管理工作。而对于士兵来说,心理健康的程度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与管理者的关系。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士兵能够正确理解管理者的意图,感受管理者的关怀与爱心,并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教育和管理,即使出现错误也能够正确对待管理者的批评与帮助。而心理异常的士兵则往往会出现敏感多疑、固执己见、对人怀有敌意、心胸狭隘、过分自尊、追求权力、忌妒心强的特点,管理者要与他们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3、消防官兵心理健康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条件
  消防部队的各项工作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艰巨性和危险性,这样容易使官兵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虽属这些心理正常,但往往会影响官兵正常行为的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有心理问题的人则很难与他人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导致问题不断而影响工作,矛盾激化而引发事故案件;在训练过程中,心理素质较差的人,不但难以完成训练任务,而且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装备受损;尤其是在灭火执勤和抢险救援过程中,在熊熊烈火和突发事件面前,消防官兵更是面临着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很可能行为表现失常,在关键时刻导致重大失误,造成严重后果。
  二、 保障消防官兵心理健康的几项举措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素质不全是由遗传决定的,只要经过合理的训练,都可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人在各种环境下的心理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1、健全教育组织,积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部队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它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部队全面、持久、健康地开展。首先必须要健全教育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在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带头重视当前消防官兵心理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负责抓好教育的部署和落实。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教育战士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讲起,围绕如何树立正确理想、如何适应警营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入手指导,不断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正确引导官兵处理人生矛盾,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前进道路上受挫时的矛盾、婚恋家庭发生变故时的矛盾、部队内部环境与外部社会环境差别的矛盾等。通过随时教育,掌握官兵现实思想倾向,在集中搞好教育疏导的同时,要注意启发官兵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适,以此提高官兵心理承受力,消除思想压力,克服各种不良心态,净化他们的心理环境。
  2、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科学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频繁,影响官兵精神卫生的因素日趋复杂,因此,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迫在眉睫。一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针对青年官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青年官兵比较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除了要普及一般的心理卫生知识外,应注重挫折教育、恋爱观教育、性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手段,在网上开辟心理健康常识、心理疾病防治、心理健康咨询等栏目,让心理健康知识真正入心入脑。三是利用地方资源,主动聘请地方心理专家到部队定期办班、讲课,或聘请地方从事心理研究的心理医生帮助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或选派骨干到心理疾病防治部门进行培训、学习,以提高官兵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领导干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开展心理训练科目,提高官兵的心理和生理的耐受力
  对在灭火救援前后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其心理疏导工作不能简单的用“谈心”来完成,还须通过外界的训练辅助来改变心理疏导工作对象的心理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生理机能。因此,要进一步强化“一切从实战出发”、“练为战”的思想,充分设想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根据情况设置不同的场景、条件,尽可能地使消防官兵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摔打,使之经受各方面的心理刺激和考验,强化消防官兵对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处置适应心理。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仿真模拟训练,利用声、光、电、温、烟等模拟手段来营造火场气氛,通过模拟听建筑物倒塌前,设备、容器爆炸前和油罐沸溢喷前溅的声音,观察建筑物倒塌,设备爆炸,油罐沸溢喷溅的全过程来提高官兵的胆量,增强官兵的临场适应力;二是观看各类火灾扑救抢险救灾的实况录像来增强心理感染力;三是在不超过心理、身体极限的情况下,有意识地逐步增大体能、技能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使消防官兵在不断挑战心理、身体极限中树立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四是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和有关科技知识,把动作技能训练与智力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业务过硬,才能促进和保障心理的稳定性,增大对危险环境的承受能力。总之,官兵们只有亲身感受和体验到火灾和救援事件处置的紧迫性、严酷性,才能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做到“见怪不怪”,“处变不惊”。
  4、加强心理辅导,合理泄放官兵的心理负担
  有重点的开展谈心,进行心理交流,是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之一。心理学主张“合理宣泄”,正常人的哭和笑是保持心理平衡、进行情感宣泄所采用的生理手段。因此在与官兵交心谈心时,要多鼓励官兵说出内心感受、苦闷和矛盾,借此达到减轻压力、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目的,或是通过书写、听音乐、运动、喊叫、哭泣等方法,发泄被压抑的情感,让其获得心理上的舒解。同时,开展丰富的警营文化生活,也是心理辅导的重要辅助手段和途径。消防部队相对于其他兵种,人员编制少,任务日趋繁重,官兵对警营文娱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培养官兵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道德情操,调剂生活情趣,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影响消防官兵心理,培养乐观开朗、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的目的。
  5、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官兵的心理发展趋势
  中队应建立好官兵心理健康档案,将每个人的诸如个性特点、性格类型、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及心理承受能力等记录入档,并且不间断地进行心理状态的监测。这样,平时通过查阅档案,结合研究一时一事官兵的心理变化特征和现实思想状况,就能随时把握每个人的心理发展趋势,为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对人格异常、心理承受力差的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当然,建立心理档案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加之心理档案又涉及官兵的个人隐私,因此,一定要严谨、认真对待,特别是要严格管理,专人负责,责任明确,防止扩散后的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消防官兵的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复杂工作,仍需要部队内部及消防官兵自身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只有真正把心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体现出心理工作的优越性,才能保证每一名消防官兵都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从而为顺利完成以灭火救援为主要任务的各项工作奠定夯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