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分别几种形式?

比如说;像乐府,绝名,古诗,律诗,等等……
我想知道它们具体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经常会遇见乐府,绝句,律诗,就是不知道怎么来区分它们请老师赐教。除了这些还分为哪些

所谓古诗,是指古代人所作的诗歌。即在历史上来讲,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人们所作之诗歌皆为古诗。古诗之中,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诗体是指唐以前的诗歌,例如《诗经》、《楚辞》,乃至陶渊明的诗歌等,这种诗歌没有格律的要求,押韵也比较自由,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歌。在《诗经》、《楚辞》之后,西汉时期兴起了一种叫做乐府的诗歌,由于它由当时政府的音乐机构乐府收集、编纂、整理,故称为乐府。两汉乃至南北朝时期乐府是一个高峰。到了唐代,随着音韵学的发展,诗人们便对诗歌的音韵格式有了要求。这就是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格律诗又按照行数,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八行,绝句有四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29
1 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负责采集各地诗歌和乐曲,后来把这类民歌成为“乐府”。
2 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区别是:八句的是“律诗”,又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四句的是“绝句”,也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格律诗有韵律、平仄等要求。毛泽东仿写的最佳。
3 自由诗:现代人爱写此类诗。长诗可换韵,叙事、抒情皆可。如贺敬之的《雷锋之歌》、马雅可夫斯基的《党和列宁》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1-01
我国古代写诗讲究“造境”,论诗轻“意象”而重“意境”,其实意境就是情与景的浑融妙合。因此,我们读诗,有必要分析情、景,进而深入并体味意境。从课文看,古代诗词曲“造境”时情与景的结合呈现出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一是先情后景,写景烘托。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然后辅以写景。分别时分,正当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把“别难”之情,写得摇曳多姿。
  二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除了篇末点睛之笔,整首小令就是开篇罗列的九种景物。但情蕴景中,“枯藤老树昏鸦”透出萧索,“古道西风瘦马”透出苍凉,“小桥流水人家”透出温馨。何需点化,羁旅愁思在典型景物中就已润满蘸足。
  三是借景抒情。古人在送别诗的结尾常用这种笔法,所谓“以景结情”最好。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马行渐远,孤帆影尽,依依惜别时的惆怅之情可见。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情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四是移情于景。关于造境,王国维分析过“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关于“有我之境”,他说是“以我观我,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其实是人的感情迁移的结果。杜甫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悖反常理,花鸟本属喜悦之物,花开明艳,何以溅泪?鸟鸣啁啾,何以惊心?原因在作者“以我观物”,国破城在草木春,触目满眼皆惊心。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江水夕照本是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却成为多愁善感的有情者: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把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哀婉动人!
  诗缘情而绮靡,情因景而含蓄蕴藉,读诗不妨分析情、景,且披景入情。
第3个回答  2012-12-29
乐府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诗歌有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和体制 。

所谓古诗是指的古体诗,讲的是唐以前诗歌泛称,这种诗通常没有严格的对仗规范与格式。

至于乐府,本是两汉时的专司谱曲以及收集民间乐曲的机关,至魏晋时此一称呼转为称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常见有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军乐以及民间的歌辞此种题材特点,您可以参看有乐府双壁之称的《木兰词》与《孔雀东南飞》。

绝句: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从字数上看,可分为五绝和七绝。从格律上看,可分为古绝和律绝。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8268383.html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96925

第4个回答  2012-12-31
你都说混了,诗有两种古体和近体,近体诗又有律诗和绝句之分,律诗和绝句又分别分五言和七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