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作用

详细点的 急用 谢!

林则徐是一位中国人民心目中永不可磨灭的民族英雄,但是作为一个典型旧时代的中国社会成长起来的人物,林则徐也有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共同特点,他和一般的传统的中国人一样,相信道德和正义等精神因素的作用。在这个信奉孔子的学说、以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至上原则的国家里,相信只有凡事只有处于道德的一方对于自己才是有力的,而居于道德的一方,也就同时是手持正义的一方,因而才能具有起码的战胜对手的资格和条件,且不说三国时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被流为美谈,就是清朝的康熙帝在反对沙俄的入侵斗争,也每战必先以德相劝,然后在敌人拒不投降的情况下才发动进攻,相信以德感化能使自己达到正义的目的,当然,事情还有另一方面,就是过分夸大了道德的作用,这既可以产生宋襄公式的军事白痴行为,也会产生另一种相反的倾向,就是夸大道德对非正义的战胜作用,只依据自己所拥有的道德方面的有利条件或因素简单从事,而不顾及方法和策略,以为自己相信是不可战胜的东西,敌人也必然感到畏惧,甚至也可以不考虑任何物质条件而战胜敌人。纵观林则徐在鸦片战争的行为,他在处理中英鸦片贸易冲突中的最关键的疏漏之处,是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如何才能事后不给人授之以柄,而只简单地以自己的正义战胜对方的邪恶这一信念为出发点,以“洋鬼子”的不义作为自己取胜的条件,虽然态度坚决、强硬但却是低估了对手的蛮横和无理程度,以及狡猾的随着事态的发展变更自己观念、使之对鸦片贩子的由初期的假装只敢暗中捣鬼、不敢公开相助转变到公开表现不义的能力,忽视了对手可能的不顾任何正义乃至起码道德因素的约束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虽然防范英国可能的军事侵略上比较谨慎,采取了很多必要的、乃至可以称得上是高超的精明的措施,但相对于整个事情的情况需要来讲,处理的还是过于简单了,没有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到一个更完整的措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如何才能封住对方的口,不让它事后得到寻衅或报复自己一方的机会和借口,诚然,如果中国政府当时有足够的力量,这种担心可能是不重要的,但对于当时的敌强我弱、敌我力量差距过大的情况来说,这种事后的效应是尤为重要的。他不知道,对于西方的工业化社会来说,其道德力量的作用已经弱化,道德的感化或约束乃至对其不义行为的指责并不能使其束起自己的手脚,有时还会为对方所利用,成为他们达到某种目的的一个条件,这是工业化社会的侵略者的流氓本性的体现,结果使英国政府顺利地挑起战争,达到了自己预先设想的目的。这使英国政府赢了第一局,为以后的利用军事手段胁迫和引诱投降派妥协投降双重手段交替并用达到侵略中国的全部目的打开了道路,其敌强我弱的居于不利地位的害处在以后的战争阶段就表现出来了,因为中国人并不个个都有如林则徐,中国政府的力量也不能和英国政府相比。而国家的力量是集体的力量,只有通过集体力量之间较量的才能体现出来,其中最主要的或它的决定基础,还是国家所拥有的物质力量。英国政府在战争中所信奉的,是实力对比的因素,而不是传统的古典农业制社会的道德的因素,说白了,就是信奉以强凌弱,弱肉强食那一套,其实这种情况在今天的伊拉克战争中也可看到,只要侵略者看到或能够认定对方的力量远远弱于自己,足可以为自己通过现有拥有的力量轻而易举地战胜它,就会毫不犹豫地、也会不顾任何道德约束地、甚至是最起码的人道主义因素制约地而猛扑过去,英国政府的目的就是要挑起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因为它看准了中国政府装备的落后和力量上与自己的显然不能相比的差距,所以才敢如此妄为和一下子下这样大的赌注,这恰恰是要真正防止它的地方,而林则徐显然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整个事件格局中的尤为至关重要的性质,他本身作为一个传统的旧时代的中国人显然也没有这样的精明的预算能力,这一漏洞显然被英国人利用到了。他们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不可错过的机会,发动了战争,用英国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中国政府以后绝不会再有这样的行动(指焚烧鸦片),可以说,英国政府早整个事件中是蓄意所为的,而不是因为谈判中的条件不合,导致关系破裂而发动战争的。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的地位,而只是说即使一个英雄人物,本身的思想当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很关键性的缺点或认识错误,当这种缺点对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的变得不可忽视时,则就可能产生一些害处,对于一个历史的或现实的人物,即使他是一个贡献很大的或谓之为民族英雄的人物,也不能以其中一方面掩盖或否定另一方面――无论是以他的行为中的错误的方面否定他的杰出贡献或以他的贡献来掩盖他的缺点乃至错误的方面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公正的或不符合实际的。从林则徐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教训,对于一个有伟大抱负的人物,当他想为社会办某些好事情时,本身也可能由于自身的某些方面的不可忽视的能力缺陷和考虑疏漏给社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和后果,即使他的原来目的是好的;当着一个人以个人的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的时候,就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因而必须慎之又慎,必须做到对本身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尽量熟悉,而不能代之以良好的意愿简单从事,必须做到精明的思考能力和个人的主观意愿在这种意义下的完美结合才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24
林则徐是一位中国人民心目中永不可磨灭的民族英雄,但是作为一个典型旧时代的中国社会成长起来的人物,林则徐也有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共同特点,他和一般的传统的中国人一样,相信道德和正义等精神因素的作用。在这个信奉孔子的学说、以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至上原则的国家里,相信只有凡事只有处于道德的一方对于自己才是有力的,而居于道德的一方,也就同时是手持正义的一方,因而才能具有起码的战胜对手的资格和条件,且不说三国时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被流为美谈,就是清朝的康熙帝在反对沙俄的入侵斗争,也每战必先以德相劝,然后在敌人拒不投降的情况下才发动进攻,相信以德感化能使自己达到正义的目的,当然,事情还有另一方面,就是过分夸大了道德的作用,这既可以产生宋襄公式的军事白痴行为,也会产生另一种相反的倾向,就是夸大道德对非正义的战胜作用,只依据自己所拥有的道德方面的有利条件或因素简单从事,而不顾及方法和策略,以为自己相信是不可战胜的东西,敌人也必然感到畏惧,甚至也可以不考虑任何物质条件而战胜敌人。纵观林则徐在鸦片战争的行为,他在处理中英鸦片贸易冲突中的最关键的疏漏之处,是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如何才能事后不给人授之以柄,而只简单地以自己的正义战胜对方的邪恶这一信念为出发点,以“洋鬼子”的不义作为自己取胜的条件,虽然态度坚决、强硬但却是低估了对手的蛮横和无理程度,以及狡猾的随着事态的发展变更自己观念、使之对鸦片贩子的由初期的假装只敢暗中捣鬼、不敢公开相助转变到公开表现不义的能力,忽视了对手可能的不顾任何正义乃至起码道德因素的约束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虽然防范英国可能的军事侵略上比较谨慎,采取了很多必要的、乃至可以称得上是高超的精明的措施,但相对于整个事情的情况需要来讲,处理的还是过于简单了,没有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到一个更完整的措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如何才能封住对方的口,不让它事后得到寻衅或报复自己一方的机会和借口,诚然,如果中国政府当时有足够的力量,这种担心可能是不重要的,但对于当时的敌强我弱、敌我力量差距过大的情况来说,这种事后的效应是尤为重要的。他不知道,对于西方的工业化社会来说,其道德力量的作用已经弱化,道德的感化或约束乃至对其不义行为的指责并不能使其束起自己的手脚,有时还会为对方所利用,成为他们达到某种目的的一个条件,这是工业化社会的侵略者的流氓本性的体现,结果使英国政府顺利地挑起战争,达到了自己预先设想的目的。这使英国政府赢了第一局,为以后的利用军事手段胁迫和引诱投降派妥协投降双重手段交替并用达到侵略中国的全部目的打开了道路,其敌强我弱的居于不利地位的害处在以后的战争阶段就表现出来了,因为中国人并不个个都有如林则徐,中国政府的力量也不能和英国政府相比。而国家的力量是集体的力量,只有通过集体力量之间较量的才能体现出来,其中最主要的或它的决定基础,还是国家所拥有的物质力量。英国政府在战争中所信奉的,是实力对比的因素,而不是传统的古典农业制社会的道德的因素,说白了,就是信奉以强凌弱,弱肉强食那一套,其实这种情况在今天的伊拉克战争中也可看到,只要侵略者看到或能够认定对方的力量远远弱于自己,足可以为自己通过现有拥有的力量轻而易举地战胜它,就会毫不犹豫地、也会不顾任何道德约束地、甚至是最起码的人道主义因素制约地而猛扑过去,英国政府的目的就是要挑起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因为它看准了中国政府装备的落后和力量上与自己的显然不能相比的差距,所以才敢如此妄为和一下子下这样大的赌注,这恰恰是要真正防止它的地方,而林则徐显然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整个事件格局中的尤为至关重要的性质,他本身作为一个传统的旧时代的中国人显然也没有这样的精明的预算能力,这一漏洞显然被英国人利用到了。他们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不可错过的机会,发动了战争,用英国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中国政府以后绝不会再有这样的行动(指焚烧鸦片),可以说,英国政府早整个事件中是蓄意所为的,而不是因为谈判中的条件不合,导致关系破裂而发动战争的。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的地位,而只是说即使一个英雄人物,本身的思想当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很关键性的缺点或认识错误,当这种缺点对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的变得不可忽视时,则就可能产生一些害处,对于一个历史的或现实的人物,即使他是一个贡献很大的或谓之为民族英雄的人物,也不能以其中一方面掩盖或否定另一方面――无论是以他的行为中的错误的方面否定他的杰出贡献或以他的贡献来掩盖他的缺点乃至错误的方面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公正的或不符合实际的。从林则徐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教训,对于一个有伟大抱负的人物,当他想为社会办某些好事情时,本身也可能由于自身的某些方面的不可忽视的能力缺陷和考虑疏漏给社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和后果,即使他的原来目的是好的;当着一个人以个人的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的时候,就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因而必须慎之又慎,必须做到对本身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尽量熟悉,而不能代之以良好的意愿简单从事,必须做到精明的思考能力和个人的主观意愿在这种意义下的完美结合才行。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38a5101008b8f.html

第2个回答  2008-04-24
导火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