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郧阳凤凰灯的来历、形式、特点?

湖北郧阳凤凰灯的来历、形式、特点? 现状和发展趋势

  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集众多动物特点于一身的神鸟,象征吉祥和永生。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它与龙并驾齐驱,被人们敬仰和崇拜。

  100多年前,郧县的地方文人和民间艺人根据史书记载、民间传说与想象,扎制出精妙的凤凰花灯,并编成独具特色的郧阳凤凰灯舞。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凤凰灯舞的演出团体和演出活动越来越少。上世纪70年代,郧县约有30多个表演班子,现在只有6个,并有进一步萎缩的可能。

  为拯救凤凰灯舞,去年底,郧县向国家文化部推荐“郧阳凤凰灯舞”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末进士的提议成就了凤凰灯舞

  每年春节,全国各地都在玩龙灯耍狮子,而郧县人却舞起独一无二的凤凰灯。《郧阳府志》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节,通衢张棚结彩,火树银花,灯烛辉煌,又火龙、凤凰、竹马、狮子,皆以竹纸装点为之……”

  郧县人为何要独舞凤凰呢?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楚人崇凤,先祖祝融是火神、风神,又是“凤”的化身。古书《雨雅•释鸟》称,凤凰的形体为“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楚大夫屈原说:“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这些记载,为凤凰灯的制作提供了依据。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权利至高无上。自古龙是皇帝的象征,有“龙在上而凤在下”的说法,慈禧将其改为“凤在上而龙在下”。为迎合慈禧,朝野使用“凤凰”的形象便多起来。

  郧县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楚风、豫剧、秦腔等多元文化在此汇聚,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民歌、小调、曲艺、舞蹈种类繁多,逢年过节表演的花灯舞,形式更层出不穷。

  郧阳府的王明德是光绪9年的进士,曾任清庭的“学道”。辞官回乡后,每年元宵节都在家中挂上一盏竹篾扎制、五彩纸裱糊的凤凰灯。他扎制的凤凰灯,颈部能左右活动,头部和身子内点根蜡烛,通体透亮,鲜艳夺目。

  有年春节,王明德向县城一些民间艺人提议:“你们年年都玩狮子龙灯,能不能玩个新鲜的凤凰灯!”艺人受到启发,就以他家挂的凤凰灯为原型,放大尺寸扎制,这就是现在凤凰灯舞的雏形。

  此后,凤凰灯舞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加工,并参考图画、戏剧、传说等不断改进,又加入了音乐和表演,由粗到精,日趋完善。

  在郧阳这块沃土上,凤凰灯舞逐渐形成一种融民间工艺美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程式完整、风格独特的花灯舞蹈。

  扎制工艺复杂让人眼花缭乱。

  “鸿前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颔而鸡喙……延颈奋翼,五彩备明”。这是《说苑》中文人描述的凤凰灯。

  郧阳凤凰灯舞的道具包括凤凰灯、花灯和太阳灯。这些灯都以竹蔑、皮纸、皮纸捻子、彩纸、竹杆为材料,通过扎制、裱糊、彩绘、组合连接而成。凤凰灯由凤头、凤颈、凤身、凤翅、凤腿、凤尾6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形状、尺寸、色彩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在有着师徒传承关系的画本上描述得清清楚楚,擅自不得改动。

  扎制凤头时,艺人们先用三根粗蔑烘烤扎成一个圆形和两个桃子形状的蔑圈,分别做凤的后脑和两颊。圆形蔑圈上扎一根21厘米的横蔑,再将一根220厘米的竹竿的上端与这根横蔑十字交叉绑扎,这就是舞动凤头的手柄。然后,艺人们将一根长约75厘米的竹蔑烘烤成“U”形,将两个面颊套接起来,并与后脑绑扎连接;再用若干短蔑分别扎在两个面颊之间,起加固作用,这样就扎成了凤头的主骨架。之后,用细铁丝和竹蔑分别挽扎成“娃娃冠”、“头发”、“鼻包子”、“凤喙”、“脸冠”、“垂冠”骨架,绑扎固定在主骨架上。接着,用细白布将各部位分别包裹成形,针线穿梭,将其缝牢。最后是染色描画。凤头的颜色主要有红、白、黑、蓝等,红色又有大红、玫瑰红、朱红、曙红、粉红等,色彩丰富艳丽。

  艺人们介绍,凤凰灯各个部分的制作都这样精细。

  8米凤凰灯翩跹起舞郧县城

  各部分组合后,一只从头到尾长约8米,两翼展开宽约2米,表演时双翅能扇动,尾巴可翘动的灯凤凰就活脱而生了。

  凤凰灯舞的道具还有花盆灯和太阳灯。花盆灯5至10盏,以牡丹为主;太阳灯1盏,上面配有太阳、云朵、火焰的彩绘。

  凤凰灯于每年春节、元宵节在郧县的街头、宅院演出。表演时由两名男性青年舞凤头、凤尾,另有6人持4盏鲜花灯、1盏牡丹花灯和1盏太阳花灯分立四周,陪衬和烘托现场气氛。表演按出巢、游园、寻牡丹、戏牡丹、擦痒、摇翅、理羽、打盹、点头等程序依次进行。锣鼓响起,凤凰动静结合,文雅细腻,既热烈奔放,又激越欢快。

  郧县一海外游子曾这样感叹凤凰灯舞:“听一曲乡思无限,行万里神韵难忘。”

  郧阳凤凰灯舞起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通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传承与发展。

  已故老艺人王春堂,人称“王七爷”,自幼酷爱文艺,是郧阳凤凰灯舞的主要传承人。当地群众提起凤凰灯舞,都说“王七爷”玩得最好,舞得最活。

  为表演凤凰的生活习性和形体动作,王春堂参看了许多古书、字画,还专门饲养了“打鸡”(阉过的大公鸡),潜心观察、研究其理羽、摇翅、打盹等生活形态,模仿运用到凤凰灯的表演中。经长期实践,他摸索总结了“脚眼手身法,心肝脾肺神”的10字表演艺诀。他掌头玩凤凰,动作细腻,传神动情,人人赞佩。他将一些戏曲的曲调运用到凤凰灯音乐中,增添了古朴典雅、柔婉流畅的特色。他把这些传授给多个民间艺人,使凤凰灯舞在郧县盛行并流传至今。

  1956年,70岁的王春堂因病去世。当时,正在参加全县“文代会”的城乡文艺骨干闻讯,无不痛心惋惜,全体代表300多人佩带白花,为他送葬致哀。

  推动郧阳凤凰灯舞发展的老艺人耿少臣,其祖父、父亲及叔父都会打“凤凰点子”,有“耿家凤凰”之称。耿少臣先后授徒10余人,徒弟邓明、计晓曾成为表演凤凰灯舞的佼佼者。邻近的十堰、丹江口等地邀请他传授凤凰灯的制作和表演技艺,他欣然应诺,无私传艺,留下佳话。

  昔日风采远去传承刻不容缓

  凤凰灯舞是在一代代艺人,一个个舞灯班底的艺术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现在,十堰、丹江口以及距离较远的武汉江夏区,也都有了凤凰灯舞的身影。据了解,武汉江夏区的凤凰灯舞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时,随移民搬迁传过去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更具现代特点的娱乐形式的冲击,郧阳凤凰灯舞正在失去昔日夺目的风采。以往那万人空巷争看凤凰灯的热闹,成了老人们怀旧的长叹。

  记者从郧县文化体育局了解到,郧阳凤凰灯舞已处于濒危状态!一些颇有造诣的传承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渐退隐、谢世,很多舞灯、吹打的绝技没有传承下来;而中青年艺人独树一帜或享有威望的很少,有的由于缺少训练,表演技能已经退化。

  “凤凰灯的表演有家庭传承的特点,表演班底也由家庭或亲朋组成。但随着家族观念的淡化,演艺人员的岗位流动,现在演出团体、演出活动越来越少。上世纪70年代整个郧县约有30多个表演班子,现在只有6个,并有继续萎缩的可能!加强表演团体的建设、表演艺人的训练培养已刻不容缓。”郧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桂林感叹。

  为保护郧阳凤凰灯舞,郧县已在资金、人员、演出推广、对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制定了新的保护规划和措施,去年底还将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向文化部推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桂林说,该县已开始全面普查,彻底摸清郧阳凤凰灯舞诞生发展的历史沿革,和表演团体、表演人才、表演风格、乐曲特点、扎制工艺等状况,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

  “建立郧阳凤凰灯舞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郧阳凤凰灯舞艺术团、郧县耿氏凤凰灯舞表演队等6个表演团体,对刘显华、易金山等8名民间艺人及其他扎制骨干、表演骨干、吹打乐手、舞蹈编导进行重点保护。”李桂林告诉记者,他们还将开展每年一度的以郧阳凤凰灯舞为主要内容的春节民间花灯大赛和郧阳凤凰灯艺术节,以此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力争到2010年,使郧阳凤凰灯舞的历史盛况得以重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23
郧阳凤凰灯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凤凰灯舞表演形式,又称"玩凤凰"、"凤凰舞",起源于鄂西北十堰市,郧阳是十堰市的古称。凤凰灯的表演按照“百花拥凤出巢――凤凰游园-凤鸣――凤凰寻花――凤凰戏牡丹――凤舞――凤凰理羽――凤凰打盹――凤凰展翅——凤凰朝阳――凤凰点头――凤凰回巢”等程式依次进行,古朴典雅,舞姿优美,翩翩起舞,栩栩如生,出神入化,热烈豪放,并配以独特风格的凤凰灯曲调,激越欢快,凸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专家介绍,郧阳凤凰灯是楚人崇凤的活化石,具有多种类本土文化综合特性和汉民族文化特征,是中国民间舞蹈中唯一的灯舞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的研究和艺术价值,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