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一个管理者

本人是刚刚做管理还不是很懂!想请高人的指点一二!传授一二!谢谢

管理能力(administrative capacity;capacity of management) 在影响管理行为的管理要素中,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客观条件相近的两个组织中,决定管理工作好的关键因素就是管理者。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对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管理效能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就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管理的本质就是追求效率,因此,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 管理者需具备下的管理能力 [1] 管理者若要准确地把握组织的效率,需具备下列三种管理能力: —、管理者应能全面而准确地制定效率的标准的能力 管理者如果要提高组织的效率,首先要有具体的效率标准作为衡量的依据。标准是用以比较将来、当前和过去行动的准则。确定标准的方法有很多种,管理者可以把组织的许多特征作为效率衡量的标准,包括量的、质的等依据。例如人均产值,产品平均成本以及各种物品购销售价格等等。 表面看来,制定效率标准并非难事,写在纸上似乎就够了。其实不然,制定一个科学的能够体现效率原则的标准并非易事。管理者必须进行深入调查,透过眼前的、明显的事实找出能了解、反映眼前问题的充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正确估计到他负责监管的所有设备和人员的最大能量,从而制定出符合效率原则的标准。 二、管理者必须敏锐地察觉目前工作水平同效率标准的差距的能力 实际工作与标准比较总有一定偏差。如果没有偏差,就不需要管理。正因为有偏差存在,才需要我们去做工作。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当能够及时了解目前工作的进展,必须敏锐地察觉目前工作水平同效率标准的差距,以便在它发展成危机前得到改进。 寻找实际工作与标准之间的偏差,若工作有数字标准,找出并确定偏差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如产量、利润,但若对一些技术性较少的工作,工作标准不但难以量化,甚至连评定的内容都很难确定,管理者有时就不得不凭直觉和经验来判断,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职工的精神面貌等。一名精明而有远见的主管,有时能够预见到脱离标准的偏差。缺乏这种能力的,则无论如何也应该尽早认识偏差。如果标准制定适当,又有明确地评定下属人员工作的手段,则对实际业绩或预期业绩的评价就相当容易了,就很容易确定偏差的存在与否。另外,管理者通过制定科学的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如果目前工作明显地偏离原定的各项效率标准,那说明一定有什么问题或哪儿需要改进。管理者应当敏锐地察觉目前工作水平同具体标准的差距,在把握工作时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困难和问题,还应当注意那些较深远、较不明显但今后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症状,以便其在发展成危机前得到改进。 三、管理者应有纠正偏差的能力 管理者得到发生偏离的信息,认为有必要采取措施来纠正实际结果与标准结果之间的偏差时,必须进行矫正偏差。只要目标和成效之间存在偏差,总是有一定原因,矫正偏差应该从研究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入手。但最先引起管理者注意的,可能往往只是一个症状.而不是问题的实质。有时,已获得的事实能提示出真正原因,并能为随后的事实检验所证实。然而有时事实所提示的原因并非根本问题所在,或者管理者设想的原因同事实所提示的相悖。尤其在一系列表面上互不相干但是出于一个根源的迹象发生时,更容易产生这种情况。管理者应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原因,然后根据已获得的事实,确定哪一个是真正的原因。只有找出偏差的原因,才有助于确定适当的矫正行动,否则很可能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如销售额未达到预定值,原因可能是计划阶段估计前提条件时出错,预测值过分乐观、可能是经理人员销售计划或销售目标不正确,也可能是员工销售方式处理不当或者市场对产品的接受度发生了变化,还可能是竞争对手改变销售策略,等等。管理者如果要对销售额未达到预定值这一症结进行纠偏,就必须先找出问题的实质原因,再据此进行纠偏,如主管人员可以重新制订计划或调整他们的目标来纠偏。他们也可以运用组织职能重新委派职务或明确职责,以此纠偏。他们还可以采用增加人员,更妥善地选拔和培训下属人员,或是最终解雇、重新配备人员等办法来纠偏。 归结起来,管理者应具有: (1) 应能全面而准确地制定效率的标准的能力; (2)对目前工作水平与标准之间的差距的敏锐洞察的能力; (3) 管理人员应有纠正偏差的能力。 如何提高管理能力 一、管理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加强学习。 作为管理者必须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把学习摆在重要地位,学习是提高管理者知识水平、理论素养的途径。我们在工作中获得的是经验,而理论学习赋予我们的是进一步实践的有力武器。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从实践中学习,从书本上学习,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素质、一种觉悟、一种修养,当作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同时,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要做到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积累,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二、管理能力的提高,要树立创新观念。 创新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不同,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组织行为,即是一种有组织的创新活动。因此,促进创新的最好方法是大张旗鼓的宣传创新,激发创新,树立创新观念,使每一位组织成员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跃跃欲试,大胆尝试。要造成一种人人谈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组织氛围。企业管理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中,许多情况是无先例可循的,特别是要使每一位管理者认识到管理不仅仅是用既定的方式重复那些已经重复了许多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去探索新方法,找出新程序,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因此,公司提出 2007年的经营管理思路“观念创新出思路,管理创新出成效,科学创新出效益,机制创新出人才”,这就需要各级管理者进一步打破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大胆创新的观念,自觉运用创新思维,完成公司的经营目标。 三、管理能力的提高,要有良好的执行力。 执行力是管理者具备的最基本条件,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好舵手,遭遇风浪时,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执行力体现在完成公司目标的程度上,管理者必须执行公司确立的目标,使目标清晰具体落实。作为管理者落实执行力上,最基本的就是严格执行公司的既定目标与规章制度,按时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履行组织赋予的职责。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以及思维方式,对执行力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于管理者,除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之外,还应不断锻炼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规划发展、远景展望的能力,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工作点上,工作中必须有计划,有总结,这样才能保证执行的效果,执行过程中绝不能随遇而安,想如何就如何,这样只会影响管理质量。 四、管理能力的提高,要培养勤思考的习惯。 提高思考能力,要善于从全局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以宽广的眼界去思考去观察,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看问题的敏锐性,提高协调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真正做到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善于把握好“度”。很多管理者在工作中遇到同一样问题时,处理的方法会不一样,有的管理者处理得恰当,而有的管理者处理得草率。那就是在遇到问题时,不要简单地急于处理,要勤于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把握好“度”,以最佳的方法去进行处理。作为管理者,只埋头于事务性的工作,对企业发展全局性、重要性的工作不进行思考,是很难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培养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抓住管理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从中掌握问题的主要矛盾,及时给予处理。 五、管理能力的提高,要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基层单位处于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状态,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注意协调好部门之间、基层之间、部门与基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要注意与上级、同行之间的协调和沟通。管理工作的每个步骤,都依赖于组织成员良好的沟通,成员良好沟通,又依赖于领导者的管理能力,因此,良好的沟通成了实现组织行为过程中重要的成功要素。 沟通的方式是多种的,一是下行沟通,它是政令统一、指挥统一、调动下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二是上行沟通,它既是下级对上级指示作出反馈、使上级了解决策执行的程度,又是下级向上级提供做出新决策的信息资料,增加下级参与感。 三是平行沟通,它可增进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了解和合作,促进互相了解,消除扯皮现象,为团队建设打下良好的人际基础。 四是业务沟通,有关业务信息的内部交流,是各项工作程序化运作的基本保障,它可以极大地促使业务信息无阻隔流通,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五是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联系企业共同目的和企业中有协作的个人之间的桥梁。如果没有信息的沟通,企业的共同目的就难以为所有成员了解,也不能使协作的愿望变成协作的行动。 管理者最重要的功能是把企业的经营思路、经营目标等信息准确地传递到职工,并指引和带领他们完成目标。除此之外,还要经常与职工进行沟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提出一些对企业改革发展的看法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改善,有职工的参与才会有行动的支持。沟通是现代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有效的沟通可以大大提高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用好了会使管理工作水到渠成,挥洒自如。沟通更是一种技能,是“情商”高低的具体体现,这种“情商”是比某些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的“沟通”水平,就能帮助一个企业,以及企业中层次不同的管理者切实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01
成功管理者必须学的11大秘诀:摘要:意外型经理人发现,当他们开始享受工作的乐趣,并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时,所有的问题都不存在了,成为成功的经理人有11大秘诀。 能够帮助经理人“有所不为”的管理与领导技巧数不胜数,不过,能帮助他们更快地完成从一味地“执行”到侧重“管理”与“领导”的转变,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很好的管理方法。它们分别是: 拓展下属的工作能力,包括给他们提供培训和授权。 积极主动地倾听员工的心声。 给予并接受员工的反馈。 激励团队成员。 另一种成功走上管理岗位的方法是,学会享受管理工作的乐趣,享受你能对其他人施加的积极影响。为什么不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者的作用呢?很多“意外型经理人”都发现,当他们开始享受工作的乐趣,并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时,所有的问题都不存在了。有过这种经历的经理人告诉我,这种体验使他们的工作变得更轻松、压力更小了,以出乎自己意料的速度很快作出了成果。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这些技巧,它们曾帮助很多“意外型经理人”成长为成功的经理人。 1、不找借口 成功的经理人知道应该停止抱怨,停止抱怨公司或上层主管把自己安排到管理岗位上;也不会因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或不善于做管理而自怨自艾;同时也接受下属员工有可能对管理者怨声载道的事实。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管理工作中,一旦他们做到了这些,工作就将变得充满挑战和乐趣。成功的经理人都不愿把创造力和精力浪费在给自己找借口上。 2、尝试新事物 成功的经理人勇于尝试自己从未想过的新生事物,敢于去做其他的经理人从未做过的事情。举个例子,在华盛顿某个政府部门任职的一位经理人告诉我,她准备在今后每次会议开始前,给大家讲一则与管理有关的笑话(当然,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笑话)。这种做法与众不同,很快就帮助她增强了与员工的亲密关系。尝试新事物帮助这位经理人快速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3、自我激励 成功的经理人会告诉自己,最近哪些工作做得特别出色,在哪些方面又取得了进步,以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们经常与内心的自己展开积极的对话,自己祝贺自己。他们认识到,其他人不可能给予他们所需要的积极反馈。因此,他们自己行动,学会了自我激励。他们是非常自信的一群人。 4、使目标可视化 成功的经理人对于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有着清楚的认识(比如,与每个下属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每个员工工作效率更高),并在脑海中不断加深对成功图景的印象,直到它已成为他们衡量自己及自身行动的一种标准。脑海中美妙的可视化图景能帮助他们取得难以置信的积极成果。 5、认可员工的点滴进步,与下属构建信任关系 成功的经理人能够察觉下属的点滴进步,只要团队成员的工作取得了进展,就会适时地给予他们赞扬与鼓励。如果等到工作完成了才进行表扬,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 6、热情洋溢,说到做到 成功的经理人在取得成绩的时候都会兴奋异常。在分配任务或工作时,他们激情四射。他们从不放弃,并且鼓励其他人奋力一搏。 7、不断地描绘愿景 当经理人与员工分享有关客户、商业环境、部门的突发事件、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等信息时,团队成员通常会对手头的工作更有兴趣。成功的经理人善于把员工的工作与部门及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 8、让员工知道你的企图心 经理人都有良好的企图心。他们想要管理得更出色,并带领团队走向胜利。然而,只有良好的企图心是不够的,因为没有人真正了解经理人的企图心是什么。在工作场合,人们评价经理人工作的标准,是他们的行动、举措,以及作出的成绩。成功的经理人知道,应该把自己的企图心贯彻到工作实践中,而不是一个人在那里孤芳自赏。 9、增强员工的自信 有些经理人认为,帮助员工是经理人能做的最好的事情,这显示了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能赢得员工的尊敬。事实上,很多成功的经理人的观点与之截然不同。他们认识到,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经理人能鼓励员工学习、发展,以及更独立地完成工作(并与其他团队成员团结互助),员工会更有自信,他们的工作质量、数量与速度都会提高。增强员工自信的最佳方式之一,是让团队成员参与决策。当员工亲身体验了决策过程,或根据自己的意志作出了决策之后,他们更有可能相信决策的正确性,更好地去执行它。如果只是经理人一个人作出决定,员工的响应程度就会差很多。当成功的经理人让团队成员参与决策过程时,员工就有了“主人翁”的意识。 10、寻找一位导师 但凡优秀的企业,都会为经理人提供一位导师,帮助他们学习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以及被企业认可的管理措施。如果企业没能提供这样一位导师,成功的经理人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寻找适合自己的导师。经理人需要在企业中找到一位自己以及所有的团队成员都认可的导师,并且这个人要是一位出色的经理人。然后,经理人应该询问对方的意见,看他/她是否愿意帮助自己和自己的团队。 11、员工建立信任关系 在走上管理岗位后不久,经理人就发现,如果下属员工信任自己,管理工作就会变得更轻松,自己也可能取得更好的业绩。不过,与员工建立信任关系并不那么容易,因为绝大多数员工都对领导的动机抱有或多或少的怀疑。然而,如果经理人能够说到做到、履行诺言,维护员工的利益、诚实守信,为员工提供必要的人力与物力支持,不断地员工沟通,在个人层面上了解每一个员工,并为下属创造发展与成长的空间,就有可能与员工建立起信任关系。 本文来源: http://www.wuyouxuexi.net/read.php?tid-4409.html
第2个回答  2014-05-01
建议先看些管理方面的书,但只要大概明白里面的意思就行了。想完全学会教材上的管理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做了好多年的管理者也不一定明白,有些理论要在以后的实践中才能悟通! 俺认为管理者首先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端正自己的态度,即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何是用‘尽量’?因为没有真正的公平)。 二、凡事先以工作为主,再站在对方立场想想,然后在第三者角度再想想。 三、经常试着假设:如果这件事不是这样处理会怎样?如果那样处理会不会结果更好?如果用另外的词语或态度处理又会怎样?别人管得好的技巧在那里,是用什么方法?如果我是对方会怎么想?在这中间取一平衡点,最终就会形成你的风格! 另外提醒: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所以不要指望所有人都满意! 认为做得正确的:对有意见的人,再而三也不能认同,那是他人不尽人情不讲道理,这种朋友同事失去也罢! 认为确实做错的:要敢于承认勇于承担,谁能无过!尽快补过,以免影响他人,最终失信! 最重要的问题是:你真的做到了公平公正了吗?即使没有,也要有站得住脚的理由!
第3个回答  2014-05-01
好管理者”的对立面是“不好的管理者”。这里要明确“好,不好”的标准是什么。判断管理者好与不好,不在于他是否坚持某种哲学或某种理论,而在于给团队(企业、政府、部门等)带来了什么,团队因此而产生的得失。首先要把管理的价值弄清楚。管理的价值在于让团队能够高效率产出价值。精诚团结减少团队内耗,万众一心为顾客创造价值,实现团队既定目标。本题网友的问题与中层管理工作有关。就一般管理而言,有这样一个观念“你的存在,不是你自己做了什么,而是被管理者做了什么。”所以,要给自己一个职业需求,岗位分析。至于“人际关系”在管理中当然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团队管理都涉及到“人”。网友应聘的岗位属于企业中层,按照行政隶属,中层管理者要处理好平级关系,上级关系,下属关系。对上级要经常请示和汇报,便于整个团队朝着高层管理者的目标迈进,同时,让上司感觉到你的忠诚度。对于下级你要有服众的专业能力,因为你的工作是“执行”,如果你都不能执行,光是嘴上功夫,那时不行的。但是,光是自己干好了还不行,你必须帮助下属,容忍下属,耐心对待下属,把企业的优秀精神,和个人的人格魅力传播出去,激发他们工作热情,体恤他们关心他们。这样,一个无形的团队围绕在你的周围了。最后是平级关系,平级关系要把握三不原则:“不拔位,不落位,不越位”,不要超越上司指定的权限,始终牢牢把握本岗位的职责,其它岗位的事情不要轻易包揽。只有这样,你的岗位完成很优秀,也不会侵犯到平级的“地盘”。以上是比较理想化和规范化的团队中的中层管理者的情形。在实际管理中,并不十分规范。但是,总体要“起好带头作用(对下级),让老板放心(对待上级),让可以高兴(对顾客)”
第4个回答  2020-11-1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