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所作的采莲曲描写采莲的景象具有生活气息

如题所述

  刘方平,生卒年、字号、生平事迹均不详,是唐朝天宝年间诗人,擅长山水画、咏物写景诗,艺术性较高。下面跟一起了解一下刘方平所作的《采莲曲》吧。
  盛夏酷暑,梅雨方过时节,无比,令人烦躁。此时此刻,吃上几颗莲子,夹杂莲心,清心明目,去躁祛烦,舒畅极了。不由回想起小时候,暮色黄昏里,静坐小池塘边,圆荷擎天,莲花怒举,偶有晚风轻拂,不啻天堂,顿忘人间。
  书写吟诵荷莲的诗词极多,比如选入小学课本里的那一首,著名的汉乐《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如果再让我择一句记忆深刻的,那么可能只有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采莲曲》
  【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
  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
  十五即乘潮。
  这是唐朝诗人刘方平的一首小诗,放在那些写莲颂荷的诗歌里,实际上显得极其不显眼。然而,需要注意的一点正在于,这首小诗如此的具有生活气息。这大概与其脱胎于民歌小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毕竟汉乐府是诗人们很好的指导老师。
  开首两句“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点明时间:落日黄昏里;道出地点:碧波清江上;人物:荆楚女孩子。清清江水,缓缓流淌,一轮落日倒映,仿佛坠入碧波。清脆悠扬的民歌小调,缭绕在清澈的江面上。余晖中,霞光里,照射出撑船女孩子苗条的身影。
  诗句中用了一个典故“楚王好细腰”,典出《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年,朝有之色。”南朝梁诗人郑悭《奉和夜听妓声诗》:“争妍学楚腰。”此处楚腰,则指美人细腰。典不轻用,诗人在此借用,自有用意。如果说那些人为了讨好楚王而自甘饥饿达到目的,那么此处的采莲女孩子们的细腰,却是因为生活的艰苦劳作而难以饱食所形成的。这种细腰,有何可羡慕的呢?
  在这里,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转而涉笔到人物,接洽自如,衔接顺畅。似乎不经意,却在这种不经意之间,偏偏又让人察觉到几分有意为之。这种似与不似的模糊性,恰恰蕴藏着难以明言的古典美。都知道“文章千古事,妙手偶得之”,可是真正的“偶得”,却是几多艰难,非苦心孤诣,没有几个能够达到。
  最后两句“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到得此时,诗人才开始写“采莲”有关的内容。诗人仍是跳脱的,他不去具体地描写采莲这一整个的工作场景,好像只是顺口一提一般,叙述了一下采莲女孩子的生活经历。
  对于采莲这个工作,女孩子们从小都已经做习惯了,十五岁的小小年纪都开始沐风栉雨,乘风破浪,体味生活赋予的酸甜苦辣。对于在现场的人来说,生活中的一切劳动事件,看上去都并非文学作品中那样轻松美好。固然说“工作着是美丽的”,但是负重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工作量,却是严重违反人性原则的。
  事实上,我们以为的生活乐趣,大多时候,对于别人而言,都是生活的艰辛。诗人在此并没有发表半点属于自己的意见,只是用平淡的口吻叙述了这些采莲女孩子们的成长过程。然而,正是在这样平静语气的背后,却把生活隐藏着的残酷真相给表达得格外清晰。
  这首诗特意从事情的结尾落笔,反向追溯,打破寻常的时空概念,刻意出新。“诗既妍雅,调亦入古”,师古而不拘泥于此,自出机杼,别见用心。从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几分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大约便是诗人之所以为诗的根本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