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真的有《水浒传》中的武松这个人吗?

如题所述

武松,因打虎而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水浒传》的一百单八将里,他也是个重要角色。当我们听说书人栩栩如生地讲述那一个个鲜活的打虎情节时,心生倾慕的同时,也非常好奇地想发问:武松确有其人吗?武松,山东清河县人,家中排行第二,又叫武二,绰号"行者"。他幼年父母双亡,与兄长武植(人称武大郎)相依为命,由武大郎抚养长大。武松长得仪表堂堂,行侠仗义,练得一身好武艺。因为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猛虎,因此,被阳谷县令任命为衙门捕头。因嫂嫂潘金莲与当地富户西门庆勾搭成奸并害死武大郎,武松获悉真相后,将潘金莲和西门庆杀死,因此获罪流放孟州。后几经周折,投奔梁山,成为"三十六天罡"之一。后来宋江接受招安,远征方腊,武松因此断了一臂,不想回京城,就在杭州六合塔出家为僧。这是小说《水浒传》里的武松。按照《水浒传》的说法,武松最后在杭州六合塔出家为僧,他与杭州的关系应十分密切。在《浙江通志》、《杭州府志》、《临安县志》等地方志里都找到了关于武松的记载。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武松本来是一个跑江湖的卖艺人,浪迹江湖,后来到杭州献艺。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武松,看他武艺高强,相貌奇伟,就邀请他加入杭州府,做了一名捕快,后因为立功被提拔为提辖,很受知府高权的赏识。然而好景不长,高权因为得罪了权贵被罢官,作为他的心腹的武松自然也未能幸免,被解职赶出了知府衙门。新来的杭州知府叫蔡-,是当朝太师蔡京的儿子,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当地人称他为"蔡虎"。出于义愤和为民除害的愿望,武松决定刺杀蔡-。这一天,他埋伏在蔡府门外,等到蔡-出来时,便飞快冲上去,在蔡-及其手下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猛地抽刀,向蔡-连砍几刀。蔡-当场毙命,武松则被蔡手下围攻擒获,因遭重刑惨死监狱。杭州百姓感激他为民除害,把他的遗骸葬在杭州西泠桥畔。后人还给他立了一块碑,上面题写"宋义士武松之墓"。武松的墓一直在杭州。后人为了纪念他,举行过不少活动。到了清朝的时候,还有人记载,杭州人在铁岭关附近挖掘到了一块圆顶的碑石,上面刻着"武松之墓"。

    2004年,杭州还在原址恢复了武松墓。墓碑、匾额及牌坊上的所有浮雕都是按老照片雕刻而成的。这样看来历史上还真有武松这个人。果真如此吗?但是这些县志也不可全信。为了增强本地的影响力,很多的县志里面都会掺入一些本地的民间传说,因而真实性不够充足。即使如此,持历史上确有武松其人这一观点的仍大有人在。他们的根据是南宋的一些书籍。最早提到宋江等三十六人作乱的,是南宋人王称的《东都事略》。在该书中这样描述宋江等人:"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抵抗者。"可惜他没有说这三十六者到底是谁。第一次指出三十六个姓名的,是南宋画家龚开。他写有《宋江三十六人赞》,其中就有"行者武松"的名字,其赞语为"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

    从这段赞语看来,武松似乎已经出家受戒,可他什么戒律都不放在心上,酒色财气样样具备,还动不动就要杀人。不过,龚开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关于武松的更多消息。龚开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可见在当时已经有宋江等人的故事流传,并且在宋人的话本里面就已经有了他们的故事了。比如说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里面,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篇目,虽然我们已经看不到这些篇目的内容,但从名字看来,其中的《武行者》一篇应该是讲武松的。到了南宋末年,一部对宋江等人记载详细的书《宣和遗事》出现了。该书从杨志卖刀写起,包括智取生辰纲、九天玄女授天书等情节,最后写到宋江等人受招安平方腊,基本故事已经和后来的《水浒传》很相似了。可见《水浒传》正是以此为蓝本创作的。在这本书中,武松在"三十六人"中排名第三十,仅仅出现了名字,并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出现。正是由于南宋时期的这几部书,很多人坚信武松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中说:"《宣和遗事》具载三十六人姓名,可见三十六人是实有。只是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知都是做书人凭空造出来的。"可见,在金圣叹看来,《宣和遗事》所记载的宋江等三十六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有关他们的故事是后人凭空编造出来的。不过,《宣和遗事》可能是金圣叹幼时记忆深刻的一部书,感情上难免对它认同很深。

    而据现代人的考究,《宣和遗事》也只是宋人的笔记体小说,或者是说书人的底本,其故事大多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而,我们只能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对待其中的内容。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也可能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编造出来的。至于历史上是否真有武松其人,仍然还是一个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1
《水浒全传》中武松的故事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像“景阳冈武松打虎”“供人头武二郎设祭”“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大闹飞云浦”“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哪一段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尤其是后人附会的“单臂擒方腊”更使得英雄武松名满华夏。    然而,这一切都是小说家言。    《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婆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这段真实的记载,想必施耐庵是看过的,将其中的几个细节充分渲染,便成了小说中的武松。至于武松的最后结局,《水浒全传》中写到他成了清忠祖师,得享天年,实在是一种符合老百姓心愿的美好的艺术处理。
第2个回答  2013-09-21
没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