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天文学中,四辅星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天官书》,其中提到"犯四辅,辅臣诛",这里的四辅指的是房宿中的四颗星,房宿因犹如辅助心脏一样守护天心,所以被称为四辅星。它们的排列和位置对于古代天文学家和占星家具有特殊含义。
在《晋书·天文志上》中,四辅星又被描述为东蕃四星,具体包括上相、次相、次将和上将,它们分别对应着东方的太阳门、中华东门、东太阴门,以及与之相邻的上将星。这四颗星同样被视为四辅,反映了它们在天象中的重要角色。
而在《宋史·天文志二》中,四辅星又被提及为极星旁的四颗星,被称为四弼。它们位于北极星附近,每颗星相距北极星四度,被认为是辅助北极星的四颗邻星。这四弼星对于理解天体运行规律,以及古代帝王的政治理论中关于天人感应的理念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四辅为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三清”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称“四御”。他们的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中说:“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道法会元》称“三清”、“四御”为“七宝”,认为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四御是统率天地的万神者。此外,四御还协助玉皇执掌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