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祖籍起源于??

知道的请告诉我,谢谢

源出姬姓。

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扩展资料:

姬晋(约前567年—前549年)名晋,字子乔,是东周灵王(姬泄心)的长太子,幼时天资聪颖,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喜爱静坐吹笙,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

15岁行冠礼后,以太子身份辅政。晋平公派当时名流师旷前往朝见,问他以君子之德、治国之道,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师旷钦佩不已。

记载太子晋事的先秦文献主要有《逸周书·太子晋解》和《国语·周语下》。后世又有仙人王乔、王子乔者,乃道教中最早的仙人之一,其原型即为太子晋。

齐后谋害太子晋,但为避嫌不会在同期谋害太子晋子嗣。太子晋“隐修”不见了,那么王位自然就是王子贵继承了,太子晋子嗣如果长期住在王宫,作为当事双方都担心,太子晋母亲与妻子这方,会担心遭王子贵继承王位后谋害。

而王子贵这方担心侄子长大成人后抢夺原本属于他父亲的王位。因此,幼小的太孙要想平安无事,只有迁出王宫。这也是双方共认的最好办法。

灵王健在,作为太子晋的母亲,是不能离开灵王的,她为了保护太孙,推荐媳妇带太孙去自己的娘家晋国是有可能的!而此时太子晋“被隐修道”而“失踪”了,那么太子晋的夫人就成了寡妇了,她为了保护儿子离开王宫是可以的,王子贵方也很乐意。

太子晋夫人带着孩子去了自己的娘家,也有婆婆的娘家晋国,或者自己和婆婆的娘家都不去,而甘愿做平民百姓,这也就符合“太子被废庶人”迁离王宫,后人以其为王公子弟的身份,称其为“王家”,王姓自于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姬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5
在河南的洛阳了,王姓是周朝一个叫乔的王子的后人,本来应该姓姬,由于王子乔一心为民,周王无道不听劝说,王子乔郁郁而终,后人为了纪念王子乔就改姓王了,全国有三分之二的王姓都是他的后人,也是皇室后裔,姓王,很自豪啊。
第2个回答  2013-09-25
河北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王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北部的卫辉一带,并以山西、山东、河南省境为其繁衍地区。
汉至晋时,王姓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太原、琅邪两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西晋时讲究土族门第,王氏被列为北方四大士族崔、卢、王、谢之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隋唐。
自西晋耒年,王姓开始自中原大举南迁,相继在今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定居下来。
隋唐五代时期,王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向东南沿海或西南地区迁徙。如唐末王潮、王审知两兄弟率兵入闽,被称为开闽王氏,其后多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迁徙又有了新的发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显贵,最终发展成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后,王姓遍及全国各地。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元末战乱和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人口锐减,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姓。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八,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区,仅占百分之四点五,为第四大姓,在全国汉族中,以内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