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什么时候开始确定下来的?

解放后我们知道是国务院确定下来的,但是在此之前应该有一段时间属于群众普及的时间,应该是民国的时候,具体是什么情况,请懂得起的讲一讲。

普通话是从1935年开始普及的,1935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改组为国语推行委员会,开始进行国语的全面普及和推广教育工作。

1932年之後的国语广播,都采取了以《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的形式。1937年,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辞典《国语辞典》由黎锦熙、钱玄同主编、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出版。

扩展资料: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各国都有自己的通用语言(官方用语、首都官话)——无论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都是语言方言众多而推行各国的标准用语以利于人们广泛交通。

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即汉语普通话,是中国历代官方推行的修正型的首都雅音(区别于首都胡同音)。要区别三个概念:首都雅音即首都官话,首都胡同音,修正型的首都雅音。

明代初期定都南京,南京官话被推崇,以南京官话为官方语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以古中原雅言正统嫡传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的标准音。

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帝位,迁都北平(改为京师,称北京),以南京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迁徙数十万贵族、富户、民众。以南京官话为主要基础影响元大都语音,经历明朝整个时代的过程,北京官话(异于北京胡同音)初步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通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5

“普通话”这个词最早在清末被提出。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但当时的推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以至于出现了教员在课堂上说普通话反被撵走的闹剧。

新中国普通话的确定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经过仔细研究,大家一致决定将现代标准汉语称为普通话,取其普遍共通之义。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就普通话的方言基础产生了激烈争论。最后,大会决定采用投票办法,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当时的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52票位居榜首。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你会讲“普通话”,但这些故事你可能不知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13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在辛亥革命以前,汉民族共同语被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国家意识的高涨,便改官话为“国语”。之后,海内外又兴起了“普通话”、“汉语”、“华语”、“中国话”等叫法。现在,对于汉民族共同语这个概念,中国大陆都叫“普通话”,台湾叫“国语”,港澳地区过去称“国语”,现在也逐渐改称“普通话”,新加坡和其他一些海外华人社区多数称为“华语”。普通话、国语、华语三者名异实同,都是指以中国大陆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中国话。

  作为民族共同语,它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但是,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它的含义始终是不明确的,有的人甚至把带有入声的或分尖团的话,也叫做普通话。这种“普通话”实际上就是以北京话为主体的所谓“蓝青官话”。

  民族共同语的建设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指出“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使思想为群众所正确地掌握,才能产生正确的物质的力量。”为帮助人们正确地使用语言,《人民日报》还从当天起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与此同时,我国的报刊、书籍、公文、政令完全统一使用“白话”,广播、电影和话剧也都使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这就在书面语和口语两个方面为普通话标准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955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成功地解决了汉民族共同语中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第一,给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确立了十分明确的规范(标准),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第二,在全国各地推广普通话,使民族共同语不仅要在书面上,还要在口语中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让共同语发挥它在政治生活、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学术会议的这两个成果在1956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被确定下来。从此以后,“汉民族共同语”就有了一个科学的定义。

  “普通话”中“普通”二字的含义是“普遍”、“共通”的意思。

  普通话已于1982年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推行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此,普通话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
第3个回答  2018-09-16
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共同语是非常必要的,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我们叫什么呢?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三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目前,普通话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准。
第4个回答  2013-09-13
普通话,,我感觉有很长的形成时间,大概元朝的时候,,蒙古族不懂南宋的官话,,以北方人的话作为官话,明朝有一段时间是一南京话为官话,之后迁都北京以及清朝统治中心都是北京,,由于官方都说北京话。。。。民国初期,北京官话被定为国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