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的来源?

如题所述

何姓来历

一、闽籍何氏族人来自何姓始祖韩�公,战国时代秦并吞韩国,为博浪沙案件秦始皇斩草除根,意欲杀光韩姓家,当时韩�公避难庐江,以渡船为生,一日秦吏搭渡�公的船,秦吏随口询问�公贵姓,�公不意中指下水为河,为人姓去[水]加入就成人可[可]。后来庐江这个地方很快聚成了何家为望族,而且[庐江]这两个字,也成了何姓家族的堂号。除了庐江之外,何姓还有两望,一个是[东海],一个是[陈郡]。东海就是现在山东省的郯城县。陈郡也就是颖川郡,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姓何的人家时常在大门贴上两条联: [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这就指出了何姓的来历。全中国何家的人,庐江何族最多的了。

二、一支由姓朱的改姓何。后汉书上记载:何苗,本姓朱,冒姓何。朱苗为什么要改姓为何?那是因为当时汉灵帝有一位何皇后,何皇后得宠,何皇后有一个哥哥,名叫何进,官拜大将军,当时大将军的地位很高,与三公地位相等。朱苗是何皇后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因此就把朱姓改成何姓,成了何苗,何苗也到车骑将军,仅次於大将军之地位。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可以说何姓、韩姓、跟一部份的朱姓,是兄弟之姓。

三、另外一支的何姓,是汉族以外的民族。五代史上提到: [吐谷浑亦有何氏。在这里吐谷浑的发音,应该念成[突浴魂]原来是辽东鲜卑族的一个人名,在魏晋的时候,这一支鲜卑族的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就叫[突浴魂],小儿子叫若浴疯,两兄弟都分别统率了一部份的部落,后来兄弟不睦,[突浴魂]就带了他的部落,向西方迁移,到了他的后代子孙名叫叶延的手里,就用[突谷魂]作为国名,正式自立为一个国家。[突浴魂]当时的版图,是在现在的甘肃一带,历史上最早的何姓人士,恐怕要算是唐尧候的何侯了。据说这位何侯,当时隐居在苍梧山修练长生不老的法术,全家有二百多人,都以种田维持生活。大舜南巡的时候,曾经住在何侯的家里,到夏禹的时候,何侯全家都成了仙。现在嶷山有何侯庙,在大舜庙的旁边。嶷山就是苍梧山,是大舜葬的地方,就是现在湖南省宁远县。按照以上这个故事,何侯这个人从帝尧的时代,活到夏禹的时代,推算起来,总活了有…白五十岁,可惜历史上记载不够详细,不知道他全家成仙了,有没有后代留在世界上,如果何侯确有其人的话,这——支何姓人家,要比从韩姓改姓的何姓,早到两千一百多年了。
由於何姓有好几方面不同的来源,后代子孙又繁衍得快,所以可以称上是族大人众,何姓在[百家姓]上是第廿一个大姓,在台湾是第廿七个大姓,而在清朝的时候,是全国的第五大姓,仅次於陈、林、张、黄。

二千年来庐江何氏的来龙去脉
人类纪念其祖先有极悠远的纪录;於原始美术史中曾纪载洞穴壁上刻满人像,此即为人类最原始的族谱,其后发明文字,族谱乃随文化而日益详尽,且因人历史学与考占学的要素,更有研究的价值了!
姓氏对维系民族国家的生存有极大的关系,因为那是血统的组织!三代之前,[姓]与[氏]为男女及贵贱之别,后即混合一起,普通所谓[百家姓]仅乃一种常识的记忆,明代洪武初年,吴沈撰千家姓,得姓氏一千九白六十姓,唐书路敬淳传,曾指出自魏晋以隆,推本研未,著姓氏录等百余篇,在历史演进中姓氏曾发生不少纠纷,明代陈止元曾著书研究,所收留复姓凡三千六百廿五种之多。宋代对此问题已早注意,故有王应麟[姓氏急就篇] ,邓名世之[姓氏书辩证]之著;而所谓姓氏纠纷之最大原因,即为各姓氏之族谱不完备,若经过徙迁及战乱后更无只字留存,故今日编印[族谱]实为家族及民族一大建树。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姓何的祖先有著光荣伟大的身世,我们不仅是周室贵族后裔,而且有救民抗暴,行剌秦始皇的革命行动的光荣历史,在史籍所载: [周成王弟叔虞封於韩,韩灭,子孙分散江淮间,转音为何氏]。在战国七雄的争斗中,我们的祖先是担任了主角,当时贵族间彼此火并,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任命韩虔、赵藉为诸侯,这一位[韩虔]即为何姓祖先杰出人物,不幸其间经过苏秦所倡合从摒秦政策的失败,张仪相秦的连横政策的愚弄,自公元前221年,六国尽为秦所灭,我们何姓的韩国乃被灭於秦始皇17年(公元前230年)幸而不久又展开另—新页,此即为六国的遗裔又恢复了政治活动,当时项梁主使张良立韩公子成为韩王俨然恢复了战国时六国与秦对抗的局势:但在此以前,当秦始皇出游至博浪沙间为人所袭击,秦疑为韩公子等之主谋,乃下令潜访韩之子孙,拟尽为屠杀,以绝后患 ,秦吏奉令调查,时适祖韩�公正於舟中,被诘时心急无以答,乃指水以应,吏以其所指乃河海之[河],当以为乃其姓氏,秦吏不疑乃去,后�祖窃思吾家获免屠 害乃一[何]字,乃即以此为姓。这是多么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在二千年后的今日,我们子孙深感我们的祖先抗暴的光荣,我们希望博浪沙的义举,真正是出於我们祖宗之手,我们更希望效法我们的祖宗!
我们的老家庐江,是在安徽省,合肥县乃其旧治,今称为庐江县,是个非常美丽的地区,我们应该回去看看这个伟大的老家,在我们的王国遗迹徘徊凭吊! 二千年来是那么遥远,我们子孙经过流亡迁徙,移民实边,筑城修路种种苦役的征调,而仍能分支向各省发展,至清代姓何的尚能列为全国五大姓之一,此即为人所共知[陈李张黄何]是了,这实在不易,同历代名臣辈出,且至今尚未发现丢尽祖宗面子的大奸大恶的子孙,这算是差堪告慰的!三国时有道学大师何平叔,著有道德论,论语集解等。明代有儒学大师何粹夫,著有儒学管见、柏斋集、阴阳律吕等。清代有考据家何屺瞻,为中国第一流之校勘目录学者,家藏数万卷,点勘伪脱,考证极精,著作传於世者有读书记五十八卷。至绘画人才则更为丰富,名列画史者,由唐更清达八十二人之多,其中最难得者乃唐宋亦有多人,且多为第一流画家,如随唐何稠与阎毗时齐名,何长寿为张僧繇弟子,南唐之何遇之画与卫贤笔法比美,末代之何霸擅长山水,何湖为高克明弟子,何充以工写貌,擅艺东南,无出其右,何澄工画神佛,其他如何世昌、何青年、何浩、何阁长、何尊师等均名重一时。从这八十二位宗亲的籍贯来看,可以看出从庐江迁徙一部的情况,除一人自认为西域人外,其他的籍贯计有河南、姑苏、长沙、钱塘、江南、江阴、广东、华亭、歙县、东莞、江宁、广昌、福宁、永嘉、金陵、上海、盱眙、休宁、泉州、泰宁、奉贤、云间、海盐、东安、福建、福清、绍兴、广州、顺德、长州、山西、湖南、道州,平湖、青浦、山阳、江夏、仁和、嘉兴、上虞、安徽等四十个地区,这些多是五侯将相后裔的流浪的踪迹!至人民国以来,庐江子孙更飞黄腾达,任陆军上将者有何应钦、何健、何成唬、何世礼等四人,其他任文官显职,立法委员、国大代表、大学教授、金融实业钜子者不知凡几,以何应钦一人以论,彼曾荣任总司令及行政院院长,实为韩王以后,继往开来的第一显要者了,这是庐江子孙光宗耀祖的盛事!二千年来庐江何氏的来龙去脉乃如此悲欢离台,如此多采多姿,希望今后更创出伟大的前途,以迎接更伟大的时代来临!谨以此为[何氏族谱]序。
韩 、 何 、 蓝姓联宗
吾何姓缘起韩姓,韩姓原本出自黄帝一系,姬姓,周文王之后裔也。周武王伐纣有成,朝政日趋安定,疆土辽阔,广置诸侯,用於钳制而佐政。因之,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唐。其后子孙成师桓叔为晋大夫,子武子万事晋,得封於韩原。晋景土间献子名厥,伐齐有功,从封姓为[韩]氏,并授一卿之位,是『韩』姓之始也。不久与赵、魏三分晋国,是为景侯,以姓为国,号[韩国],列鼎战国七雄之一。至韩王安苏秦摈秦失败,张仪相秦连横之愚策,六国尽为秦吞灭。不久张良买凶出击秦始皇於博浪沙,秦疑为韩王主谋,乃—卜令密使潜访韩,欲尽屠杀韩人,以绝后患。当时桓厘王支子韩�公为局势所逼避居庐江,於行舟中,秦吏诘询�公姓氏,�公一时情急指河为姓,而去水为[何],姓之因也。
至唐仪凤间何德公讳衍嗣韩,光禄大夫,从陈元光将军平闽,划地安插将士归甲於农,闽人戚其恩泽尊称[安抚公],是谓何家开闽始祖。其中闽南蕃衍传盛,十七世传到何添何公,时於元末明初,兵慌马乱,亲人星散,添河公避役易名信哥,分支漳州平和,娶室蓝家养女盘氏。公生三子:长京保、次彦保、三彦章也。因蓝家无嗣,遂将三子彦章出嗣蓝家为传脉,冠上[蓝]姓。考究蓝家,只居平和,始视蓝家为亲同,互称是可蓝韩同宗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27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家乘谱牒
上海:何氏家谱一卷、竿山何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宿迁何氏族谱、泰兴何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京江何氏家乘二卷、丹阳何氏重修家乘二十卷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萧山芹沂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泉溪何氏宗谱六卷、金陵何氏宗谱八卷
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庐江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桐城何氏族谱四十九卷、休宁县率口何氏族谱十二卷
广东:何氏家谱不分卷、香山小览何氏九郎族谱八卷、南海烟桥何氏家谱九卷首一卷、新会大塘派何氏家谱一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
台湾的何姓,与大陆的何姓同宗同祖,一脉相承。现多居住在台北、新竹、彰化、嘉义等县。它是台湾的第二十六个大姓。是来自一水之隔的福建。其远祖,则是康叔虞分居在光州(河南省潢川县)的后代。因此,台湾的何姓和韩姓也原是一家人。明末天启年间,就有一位郑芝龙的旧部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通事是一种专门担任翻译的职务。何斌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人。正是由于他的游说,当时在福建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郑成功,才会渡海而进到台湾来。在郑成功据台期间,福建的何姓也纷纷到了台湾。清朝时,到台湾来开创新天地的何姓更多,在凤山、基隆、士林内双溪、台中东势,以及新竹宝山乡,都有何姓的足迹。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当然以后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历史名人

何 休:东汉杰出经学家。自小笃志好学,精研六经,诸儒莫及。历十七年,作《春秋公羊解诂》。
何景明:明朝文学家。与李梦阳主张文仿秦汉,诗宗盛唐,称"复古派"。与梦阳、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为"七子"首领。
何承天:南朝宋时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博通经史,精历算,曾考定"元嘉历",改平朔为定朔,使日月食必在朔望,对后世历法变革有很大影响。
何 晏:三国时玄学家。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与夏侯玄、开弼等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倡导玄学,崇尚清淡,开一时之风气。
第2个回答  2008-07-04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灭国。其后裔韩武子(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因改姓何。
2、他氏改姓。东汉灵帝大将军何进异父弟朱苗为车骑将军,改姓何。另有南方郝姓由于古代语音流传后来书写作何。郝姓原为北方姓氏,亦为南方郝、杨、刘三大姓之一(见《新唐书·南蛮传》)。郝古音按《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见《康熙字典》)古代语言相传较多,书写较少,南方语音音调更有曲折变化,因此郝、何同音,经过历代流传,因此南方部分郝姓渐渐被改为何姓。
3、赐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4、以国名为氏。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
二、迁徙分布
西汉时有蜀郡何氏,东汉时有扶风何氏、南阳何氏,魏晋时有陈郡何氏,说明四川、安徽、陕西、河南均有何姓分布。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郡望
陈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这一支发迹于魏晋时期。
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这一支发迹于南朝时期。
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这一支作为南迁侨民发迹于南朝,晚于庐江何氏约两百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