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过客》人物分析

如题所述

1、人物分析:
(1)过客
这是一个勇往直前的顽强的战斗者的形象,衣履破碎,困顿倔强,他知道他的后面是黑暗和苦难的深渊,因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同时,他也知道他的前面既不是小女孩所说的到处是盛开的鲜花,也不是老翁所讲的都是坟,他始终相信前面总是有路可走的,只不过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而是需要自己从没路的荆棘丛生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于是,他忍受着疲劳饥渴,带着满身创伤,不要任何布施和安慰,不分昼夜,不怕艰难险阻,奋不顾身地“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决不走回头路。
(2)老翁
这是一个悲观厌世者的形象,他曾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然而被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走狗的野蛮统治所屈服,完全丧失了斗争意志,过着消极退隐的生活。
(3)小女孩
这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象征着向往光明的第三代人,天真活泼,拥有一颗好奇的心。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2、《过客》简介:
《过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诗剧。此文通过“过客”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作者鲁迅在上下求索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过客和老翁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通过他们的对话,批判了老翁代表的那种在探索中半途退缩,颓唐消沉的庸人思想,概括了辛亥革命以来革命探索者的不同道路和命运。
3、赏析:
在写作和发表《过客》之后一个月左右,作者鲁迅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有过一段非常明确的自述,其中说到《过客》的主题:《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作者鲁迅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但这种反抗,每容易蹉跌在“爱”——感激也在内——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也就是说,作者鲁迅本人其实早已交代了《过客》的主题,就是:“反抗绝望”,“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是一种“更勇猛,更悲壮”的反抗。这个精神,充分地体现在“过客”这个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性格当中。
4、评价:
以几近悲怆的孤独姿态不停步地向前走去的“过客”,是最能代表《野草》世界的人物形象。
5、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2
"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是国家解放中的革命者,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老翁":革命途中半途而废的人,尽管前面还有声音呼唤着他前行,他却麻木了,畏缩了,不理采了——他的心和那荒漠一样死气沉沉。这个艺术典型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是很有代表性的。当然现实中的人和作品中的典型不能绝对比附,如果除去某些具体事件差异或者不是给历史人物做全面评价,总能从实际生活中捕捉到艺术形象的影子。
"姑娘":仍蒙蔽于社会的华美外表的人.女孩各阅世未深,但她情真、意善、质美。她听说过客脚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便慷慨地递给他一片布,让他裹脚。布片虽小情意深长,是对可敬的长辈衷心的慰藉,也是以拓荒者希望的寄托。在她的稚嫩的心灵中既无老翁的颓唐和意识,亦无过客饱经生活磨砺所铸就的战胜征途中艰难险阻的思想准备。她视野所及之处是鲜花,因此对将踏进花丛中的过客自然是祝福多于同情了。
对本篇评析:
独幕剧《过客》,截取了一个黄昏的村外场景,没有地点的转换和时间的推移。过客是一位坚持不懈的革命者的形象,作者仅通过 语言和简单的行动,刻画出过客的坚毅。
过客"眼光阴沉,困顿倔强",这是鲁迅在人物简介中的描写。可见过客已在走了许多路,跋山涉水,历经辛苦。这似乎是《老人与海》国老渔夫在行船一半,尚未捉到鱼时的倔强和固执有些相似。过客对自己的来路、去向、姓名一概不知,过客惟一要做的便是走。可以想象过客在一路走来的时候没有经济支持,仅靠一次次黄昏的驻足和乞讨来支持行走。因此,过客衣衫褴褛,正如当时前赴后继的革命者,背离了优越的家庭,在坚苦卓绝的条件下进行斗争。过客向老翁,打听前面的去路,老翁说"前面是坟",姑娘却赶忙否定,"不是的,那里是许多野百合、野蔷薇",过客答道"我知道那里是有许多野百合、野蔷薇,不过那里是坟",这个场景正如鲁迅在《野草.题辞》中所述:"我憎恶这野草装饰的地面",野草和花朵都是地面的装饰,地面那充满罪恶的社会,鲁迅和过客一样,清醒地意识到花草只是华美的外皮,真正的罪恶被掩盖了。过客尽管知道前途的艰险,仍然决定走下去,因为他要逃离原来的世界,如《故乡》中的"我"决心离开家乡,走"没有人走过的路"。过客这位革命者,正打算走"世界上本没有的路"的地方,走自己的路,过客身体力行"我"的宏愿,拚弃旧传统,开拓新路子。这正是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渴求的新社会,对于人民的期望,对于开拓者的等待。鲁迅的过客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们都是坚忍不拔的革命者形象,不同的是,保尔整个的成长经历都被呈现出来,而过客仅有一个黄昏的驻足,却让我们联想无限。两者都给我们启示,但在我眼中,奥斯特洛夫斯基似乎有一些长篇累犊,鲁迅的短剧寥寥千余字,却给人以同样的震撼。鲁迅当时写下《过客》是为了激励那些如"老翁"一样革命途中半途而废的人或"姑娘"一样的仍蒙蔽于社会的华美外表的人。这与鲁迅一贯的苍凉中蕴含激励的调子相符,而现在过客的精神,仍是我们的财富,从过客身上,我们能学到坚韧、独立、毅力等品质。过客于我们这些不够坚持不懈的人群,仍有警示,尽管他是精神偶像,并是一个精神上的过客,但他于我们不仅是过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19
鲁迅的《过客》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短篇小说,其中出现了三个人物形象。
第一个是老人,他在革命过程中有过探索经历但却半途而废,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放弃前进探索道路后的失望、麻木与颓废的形象。鲁迅先生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讽刺了那些放弃前进探索道路的的知识分子。
第二个是小女孩,她代表了黑暗年代中的有救国思想的年轻国人,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少有出现的希望的寄托,与老人形成对比。
第三个是过客,他是鲁迅自我形象的写照,不知道前方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但他依然不停的跋涉,坚定地向前走去,他不愿意接受温情的抚慰,不愿意停留在一个温适的地方,他永远不到停的向前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