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报恩的典故

跪求小人物报恩的典故,比如说一个大人物当年有意无意的施恩于一个小人无,也没想过这个小人物能够报恩,因为自己地位比小人物高多了,根本不需要他做什么,但是最后小人物真的报了恩
跪求了,各位爷,帮帮忙,急需,就这样类似的,那个大人物越大越好,越有名越好

  1.当初,赵盾常在首山打猎,曾看到桑树下有个饿极了的人。这个人叫示眯明。赵盾给了他一些食物,他只吃了一半。赵盾问他为什么不吃完,示眯明回答:"我已经为人臣隶三年了,不知母亲是否还在人间,愿把剩下的一半留给母亲。"赵盾认为他很孝敬,又给他一些饭、肉。不久,示眯明做了晋君的厨师。但赵盾不知道示眯明做晋君厨师一事。九月,晋灵公宴请赵盾,埋伏好士兵准备杀死他,示眯明知道后,恐怕赵盾酒醉起不来身,于是上前劝说赵盾:"君王赏赐您酒,只喝三杯就可以了。"想让赵盾赶在前面离开免于遭难。赵盾已经离去了,灵公埋伏的士兵还未集合好就先放出一条叫敖的恶狗。示眯明替赵盾徒手杀死了狗。赵盾说:"抛弃人,使用狗,虽然凶猛有什么用呢!"可是,赵盾并不知道示眯明是在暗中保护他呢。一会儿,灵公指挥埋伏的士兵追赶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的士兵,士兵不能前进,赵盾终于逃脱。赵盾问示眯明为什么救自己,示眯明说:"我就是桑树下那个饿汉。"赵盾询部他的姓名,他没有告诉。示眯明因此隐遁而去。
  2.秦穆公走失了一匹马,岐山脚下的农民捉得并分给三百个人一起吃了它。(秦穆公的)官吏追捕到了(食马的人),想按照法律来处置他们。秦穆公说:“有德才的人说不因为畜生而杀人。我听说吃马肉而不喝酒,就会伤及身体。”.于是便给酒他们饮。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那)三百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军围困,拿着锐利的武器以死相救,来报答给马肉吃的恩德。这次秦穆公擒获了晋侯班师回国。
  3.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因为受到韩哀侯的宠信而受到了韩相侠累的嫉恨。严仲子惧为侠累所害,逃离韩国,开始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侠累。后闻听魏国轵地人聂政因杀人避仇,携母及姐隐迹于齐国,其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当可结识。严仲子遂赴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并备酒馔亲向聂母致礼,并赠黄金百镒(音益,古代重量单位,1镒为24两,一说20两)与聂母为礼。聂政坚辞不受,但已心许严仲子为知己,所不能从,盖因老母在堂,不能以身许友。

  时过多日,聂母辞世。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此后,聂政服母丧三年,并嫁其姐,独剩孤身始赴濮阳严仲子处,询问严仲子仇家的名字,并谢绝严仲子欲为其遣人相助的要求,孤身赴韩。

  韩向侠累府宅护卫森严。方时侠累正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聂政仗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正自呆若木偶时,聂政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醒悟过来,齐上围攻聂政。聂政仗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遂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破腹而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11
退避三舍:晋文公报楚成王之恩。
一饭千金:淮阴侯韩信的报恩故事
狡兔三窟:冯驩报孟尝君的恩
结草衔环: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撕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
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象这玉环一样洁白无暇。”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割肉报恩:
出佛报恩经

毗婆尸佛像法时。波罗奈国叛臣罗睺罗。谋夺王位。起兵造反。国王罗阇竟至遇害。王有三子。分茅列土。各守封疆。罗睺罗既破王城。声势浩大。驱得胜兵。伐诸王子。第一第二小王。因国境接近王城。先遭屠戮。第三小王。守土边远。罗睺罗作一网打尽计。不愿留此为后患。大队人马。不久便至。消息传来。第三小王惊倒在地。不省人事。良久方苏。侍臣力劝避难邻国。邻国强大。力能庇护。玉帛往来。素有睦谊。由此往彼。有两孔道。一路径直。计程七日。一路迂曲。须十四天方能行到。仓惶间。预备了七日干粮。随身携带。入宫抱着太子须阐提。呆呆的看了一回。真个是有无限悲怀。一时说不出来。王妃趋前问道。今见我王面色惨变。不知有何非常变故。请明白告知。王言。非卿所知。王妃又言。我身与王。如飞鸟的两翅。如何遇有重大事。不使闻知。王答如前。即把太子系在胸前。放开脚步。向外疾走。更不回顾。王妃一看形势不对。舍弃一切。便服紧追。

他们临出门时。匆匆忙忙。要想快快的避却临头大难。谁知错了才向。走到迂曲的长途上来。此路向来少人行走。一路崎岖。勺水难觅。走了几天。粮食已尽。前途尙远。乞食无门。饥渴交迫。命在呼吸。王及王妃。仰天大哭。竟至失声。哭罢。夫妻互相计议。不欲三人并死。亦不能三人共生。王妃便言。愿以我身。给汝父子。聊充饥肠。脱此灾祸。王再四思维。无他善法。即依王妃言。拔剑在手。正欲割肉救饥。意决手软。无情的食欲。陡然间被天良制止。王子瞥见父王。拔剑向母。急忙上前。紧紧抱住父王的手。不肯放松。一面含泪问道。父王拔剑何为。父王悲泪满目。泪珠无数。滚滚抛下。微声答太子道。欲杀汝母。取其血肉。以续汝命。并救我饥。大子放声大哭。劝阻父王。万勿出此。且谓世间哪有子啖母肉。惟愿杀子。救父母命。王闻子言。肝肠寸裂。微声语子。谓子如眼目。何处有人自桃眼目。充作食物。吾愿舍命。不愿杀子。太子答言。出奔主意。原在后望。不求速死。而今前途遥遥。行粮早竭。呼救无门。惟恃自决。舍儿身肉。活父母命。天理人心。惟此为顺。太子又言。若便断命。不能经久。血肉臭烂。有方便法。可以取肉。肉不遽坏。命不遽断。愿每日就儿身上割肉三斤。二分供父母。一分还自食。儿命亦可暂保。父王母后互相思量。言我儿孝思。既坚且决。当成其志。遂挥泪割儿肉。行行复行行。去目的地渐近。再行两日。便有生望。此时太子身肉垂尽。惟见肢节筋骨仍相连续。馀命未断。父母抱儿。相对大哭。言我等无状。横啖儿肉。使儿痛苦。一至於此。前路虽近。尚未达到。汝肉已尽。汝命将绝。今日惟有拼此一死。聚尸一处。太子含泪力谏。言已食儿肉。已到此地。千万勿因怜念儿子。并命一处。今可就儿全身骨节间。净割馀肉。我父我母将就取食。支持一二日。便可到心中所欲到地方。父母依言搜割馀肉。食竟号哭。与子生离。太子鹤立。望着父母去处。见父母且哭且行。时时回首。直至两不相见时。方才径直而去。

太子对父母去处。鹤立多时。觉力不能支。向地面倒下。满身血迹。且有馀血徐徐渗出。香散十方。荒山飞虫。遥闻肉香。寻香飞至。集太子身。遍体舐食。痛苦万状。馀命未断。发声立誓。愿宿恶馀殃从此铲除。自今以往。更不敢作恶造孽。今我此身供养父母。以报厚恩。愿我父母。得无量福。所残血肉。施与飞虫。使彼消除宿孽。机会均等。悉得度脱。发是愿时。大地六种震动。(动即起涌。言行变。震即吼发。变声变。)赤日掩光。禽兽散走。大海波立。须弥涌没。六欲诸天悉皆惊怖。下阎浮提。化作狮子虎狼一切猛兽。张目掴髭。咆哮万状。欲来搏啮。不敢逼近。太子见诸兽状。微声与语。谓汝等欲食。尽可随意。我不伤汝。何为惊惧。时天帝释即复为天帝身。向太子问道。汝难行能行。难舍能舍。汝作如是功德。为愿生天作梵王耶。抑愿作魔王耶。太子答言。我愿成无上菩提。天帝释言。空有此愿。谁当信汝。太子誓言。我若欺诳。令我身疮始终不合。我愿不虚。使我平复。血反为乳。太子此时。满身疮口。立即平复。端正倍常。此时天帝释向太子前。五体投地。叹言。善哉善哉。吾不及汝。汝精进勇猛。会得菩提。愿先度我。言毕忽隐。一切猛兽亦不复见。

时父王母后已到邻国。国王闻知。出城迎接。既相见已。具说上事。邻王感念太子慈孝。即派大兵。送王夫妇。安然回国。并伐罗睺。救民于水火。行近太子哭别处。父母悲痛万状。欲收子尸。归葬家乡。到其地时。见太子身体平复无恙。走前抱持。悲喜交集。并问身体平复缘故。太子具以前事启白父母。父母及诸兵众皆大欢喜。太子遂同父母共坐大象。还归本国。太子福深。更得邻国百练雄师相助。誓师讨逆。势如破竹。克复故国。诛灭罗睺。(太子须阐提。即释迦如来前身。见本经)

按佛教重视伦理。於孝行尤多劝策。如杂宝藏经所载鹦鹉孝养盲父母故事。心地观经报恩品称颂十种母德。罗云忍辱经赞扬孝行为众善之最。末罗王经赞扬供养父母为一切布施所弗及。方等大集经赞扬善事父母即是善事佛。长阿含经郑重提出孝事父母五事。尸迦越六方礼经亦郑重诏示孝事父母五事。觉尊教孝。非但口劝。亦且力行。宝积经载如来为父王净饭说三解脱门。立得无生法忍。摩诃摩耶经载如来升忉利天。为圣母摩耶说离苦得乐法。顿除诸结。是以法门大事。推孝事父母之心。并念多生父母沉沦之苦。遍护含识。一子成道。九祖蒙福。我执破除。菩提立证。故赞美离欲。慷慨舍身。彼窃取平等之说。斥至德为愚痴者。造拔舌孽。可胜叹哉。
第2个回答  2008-07-1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古至今,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深知尊重“小人物”的重要性。被称为“战国四君”之一的魏公子无忌为人仁厚,又能礼贤下士,凡是士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无论才能高低,都能以礼相待,从来没有因为自己高贵而怠慢士人,因而美名远扬。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赢,已经70多岁了,家境贫苦,在魏都大梁看守城门。魏公子听说后前去问候,要赠送他丰厚的财物,侯赢说啥也不接受。公子摆设酒席,大宴宾客,客人坐定之后,公子带著礼物,空著车子左边的座位(古代乘车以左侧座位为尊),亲自去城东门迎接侯先生。侯先生整了整破旧的衣帽,登上了公子的车子,毫无谦让地坐在上首,借此机会观察公子。公子握著?绳,更加恭敬。行至半路,侯赢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上屠宰坊里,希望委曲您的车马,让我去访问他。”公子驾著车子来到市场,侯赢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故意久久地与朋友交谈,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脸色更加温和。市场上很多人看到了这一场面,随从人员则在暗地里骂侯赢。侯赢看到公子的脸色始终不变,才辞别朋友,登上车子。公子驾车回到家里,只见魏国将相宗室宾客聚集一堂,早已等候多时了。公子领著侯赢坐在上首,并向他一一介绍宾客,客人们都感到惊讶。饮酒正酣时,公子起立,来到侯赢面前向他敬酒祝福,侯赢对公子说:“我不过是一个看守城门的小人物,而公子却带著随从车马,亲自迎接我到大庭广众之下,途中我本不应该去访问朋友,却委屈公子去了一趟。我侯赢没有什麼才能,为成就公子的美名,故意让您的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上,去访问朋友,并借此观察公子,公子却更加恭敬。市民大多把我看作小人物,而认为公子是有德行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公子再三拜谢。此后,侯赢成了公子的座上宾,并为公子的事业作出了贡献。
魏公子无忌之所以对许多人看不起的“小人物”如此屈尊拜访,就在於他认识到了“小人物”蕴藏的巨大潜能,自己可以借助这种力量达到政治目的。由於公子无忌贤能,方圆数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前往归附於他,招徕的食客(古代寄食在贵族官僚家里,为主人出谋划策的人)多达3000人,所以各诸侯国轻易不敢侵犯魏国。
第3个回答  2008-07-11
战国四公子中的信林君就有过这样的故事
第4个回答  2008-07-11
蚂蚁报恩算不算落,这个也是很有名的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