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让自己的房间自由起来

如题所述

文\星原结伴

“断舍离”乍一听好高大上,又“断”又“舍”的,原以为是一本关于佛教的著作。

全然不是,这本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讲的是关于“杂货管理”的内容,是讲怎样去收拾整理咱们屋子里的物品,但又与普通的收拾整理不同,断舍离的本质是找寻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内心不应该被这些物欲所干扰,通过认清物品不断认清自己,自己的内心能够自由无碍。这是本书的真正目的。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物品。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玩意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只选择自己需要的物品,只选择和当下自己相称的物品,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通过断舍离,提高物品流通的质量,物品流进家里的入口就是“断”的闸门,购物时看自己需不需要;而出口则是“舍”的闸门,舍弃自己家中不用的破烂玩意儿。

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就是,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定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大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这就是拿物品当主语,把主角的位置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集在物品的状态。断舍离永远注重的是当下,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的存在。

断舍离主要强调减少物品,所谓的减少就是筛选出必须的物品,筛选出与自己相匹配的物品。在筛选物品的过程中,不断了解自己。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如果你日常随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这一过程也可以让我们清楚自己当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把沙发上洗好的衣服叠来”,“把散乱的玩具收进玩具箱”,“把拿出来的书放回书架”,这些都不是断舍离的主要内容,都是属于收纳术的范畴,一般的整理分类而已,把东西按分类整理在一起,然后摆放好物品的位置。花时间整理不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断绝与他们与自己的关系。

断舍离一直在强调要减少再减少物品,它并不是建议人们去过清贫节约的生活。它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心情愉快,享受断舍离的过程,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我们的生活有可能因为断舍离而发生巨大的改变。

两种破烂玩意儿。

1.不用的东西。没用的东西扔了怪可惜的,感觉未来总有一天会用上。这种就像坏了火腿肠一样,用不着也不需要用;

2.还在用的东西。这东西是明明不太喜欢,可是还在用,也就是说把把和自己不相匹配的东西硬塞给自己用。这种就像干巴巴的火腿一样,虽然还能用,但是一点儿也不想用。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1.第一类逃避现实型,这类人太忙,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呆在家里收拾屋子,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更不想呆在家里了。

2.第二类执着过去型,这类人即便是不会再去用,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

3.第三类担忧未来型。这类人以未来为时间轴,会做出类似于过分的囤积纸巾等日用品的行为,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或焦虑不安。我们难道真的有必要为了完全未知的未来,做太多无端的准备吗?每次刚刚好就行,不需要一次买很多。

其实住所里到处泛滥着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的时候,也就是你潜意识被堵塞的时候。家里就散布着很多小压力,碍事的东西会造成你的意识堵塞。你看到的世界总是不好的。

人的住所状态往往也会呈现出本人的一些问题,更多的了解看得见的世界,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就是断舍离的宗旨。通过仅占20%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变化。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改变人际关系。

断舍离正是将家里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我们常常陷入一种既感觉不需要又感觉需要得状态,“不需要”是觉得当下不需要,“需要”是觉得未来可能需要,那是一种担忧,觉得可惜。

有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但却还是扔不掉,可惜是一种执念,会觉得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到呢?以可惜为借口,把用不着的东西留在身边。所谓可惜,这种感情是让物品变成了主角,也就是说并非我要用,而是这东西还能用,以未来为时间轴考虑物品用不用的着、需不需要,担忧将来还能用所以没办法扔掉。

我们得明白,东西要用才有价值,用不着的东西没有体现它的价值。物品也可以分两类,一、日常。经常使用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些物品。二、非日常。使用频率比较低的物品,先收着,收起来留用。经常使用的物品拿出放回要花点心思去掉多余的动作,位置的的摆放就显得很重要,把经常用的东西摆放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掌控所有在你身边物品的位置,已经确保他们能够物尽其用。

断舍离是可以立即开始行动的实用指导。

断舍离在行动上就是扔掉舍弃,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关注那些生活的必需品,懂得拒绝那些非必需品。

扔那些东西的时候,完全不需要给它们分类,最开始标准一定要简单,总而言之,就是需要问这些东西还要不要就行了。

“把这个东西给用得上的人吧”,“这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用它”,用这样的形式语言作出明确的选择。

大中小三分法的整理收纳。拿厨房举例,先进行大分类,可以大体把厨房里的东西分成食材,烹饪器具和餐具三大类。再拿烹饪器具举例,接下来就是中等分类。可以粗略分为水槽周边器具、炉子周边器具的电器。最后进行细致的小分类,水槽周边包括盆、菜刀、案板等等,炉子周边包括锅、铲、勺等等,电器则包括电饭煲、微波炉等等一系列食物处理器。为什么分成三类刚刚好,最关键是不要一下子进行细致的分类。

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七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五成。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一成。在这种限制当中能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乐趣,如果在看得见的收纳空间里放十样东西,想想到底选其中哪五样呢?这么一来就相当于选出了最喜欢的前五名,心情就会变得雀跃起来。总量限制原则其实就是一个断字,根据需不需要来控制物品的进入。

不断的对物品进行取舍,其实也是对自我的一个审视的过程。当下我与物品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了解物品,同时更了解自己,认清物品,同时也认清了自己。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的人才能更加自信。

断舍离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断舍离并非绝对要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真实上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断舍离行动可以让我们进入心流区,一种忘我愉悦的状态,目标不是舍弃不需要的东西,而是享受断舍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把握自身的需求,不断认清自己,最终获得愉悦的体验。

做好房间的杂货管理,咱们得先做好断舍离,最后再对筛选后的物品进行收纳整理。

其实,《断舍离》算是极简主义的一类诠释。极简主义可以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穿衣,极简主义不是说要穿的破破烂烂,它指的是一种简约的风格,穿衣最好不要穿亮色,衣服颜色最好也不要超过三色,两色刚刚好,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

让极简主义进入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约,脱离对欲念的执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