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建构与实践,始于21世纪初期。未来社会的公民如何才能应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多样化与区域化以及全球化的复杂挑战?如何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基础教育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课程和教学中得以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1.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人类走过了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进入21世纪后正步入知识时代与之相应的社会是知识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思想和技术成为商品。工业时代的常规工作类型将逐渐减少,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类型和岗位数量将持续的大幅度提升。

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体如何才能在新型的社会化中受益并为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如何才能有效地对数字科技对人类认识发展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冲击?

科技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人类社会推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数字公民。在信息社会时代,个体怎样合法的、道德的、负责任的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怎样才能全面的收集、分析、综合信息?

21世纪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各地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交往,人类生活越来越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社会和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化。在全球化时代,个体如何有效控制和适应不同价值观、宗教信仰、情感、观点、利益、人际关系等的冲突?如何适应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以适应变幻莫测的未来挑战?如何通过合作共处来促进全球化,从而丰富人类的生活?

在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社会中地球村的公民必须具备文化基础素养,包括使用语言、文本、符号的基础,使用数字、科技、信息的基础互动并理性的使用工具的方法基础才能创造性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地球村的公民必须具备自主发展素养包括身心健康,乐学会学,具有主动和创新精神,具有批判和反思能力,才能适应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21世纪。地球村的公民必须具备社会参与素养包括:具有全球化公民意识,能有效进行群体互动合作和交流等,才能在全球化社会取得成功并为全球化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传承和提升

核心素养与过去提出的三维目标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方面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传承,核心素养是个体获得成功,融入社会和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及知识能力和态度于一体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整体表现。

知识与技能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前提和载体,没有知识与技能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但知识与技能并不等同于素养建立。

知识与素养的关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如何获取知识与技能。

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事实性知识、理论、原理性知识和科学观念性知识构成。学科观念凝聚着所在学科思想的精华,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更本质的东西,处于核心地位。

在信息时代,学科知识的衰减和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但学科观念或思想却相对稳定。学科观念也是学生应对复杂的,不可预测的问题时所必须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核心所在。

因此只有舍弃无穷无尽的知识与技能点,将学科知识提升为学科观念,才会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否有利于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还要看知识与技能是如何获取的。被动接受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不可能使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才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前提。

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具有学科特征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同样也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过程。

一方面,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提升和发展。三维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探究知识与技能,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培养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社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能力和品质。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聚焦于培养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并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更能体现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更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三维目标相比,更多体现现代学科的内在价值不同,核心素养指向多小科、跨学科,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贡献,更强调不同学科融合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

3.核心素养要在课程实施中落地

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教育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科教育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效果?教师课程资源如何保障?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顺利进行。

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清晰认识学科教育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贡献。不同的学科,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学科本质特征及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贡献。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如科学领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课程。他们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同和特殊贡献是什么?这就有必要分析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其内涵要素表现和素养水平评价体系。其实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实到课程单元课堂教学目标中。

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需要确定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课堂教学,需要涉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学习任务,需要构建和实践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

最后,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构建基于学科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考试评价既是教育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又是引导学校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举措。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不仅涉及高考评制度改革,而且涉及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不同课程模块的学习结果评价改革。分析和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并将其校本化,分解和细化到课程模块、单元、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从而发挥学业质量评价对学科教学的导向作用,是深化学科教育与课堂改革的关键环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