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香港食物

如题所述

1) 辣鱼蛋 街边笃鱼蛋是五六十年代产物。当时街边面档价廉,为减成本,便用潮州白鱼蛋的下栏,或不太新鲜的鱼肉,沟匀再以油炸熟做 不料大受欢迎,成为中国香港街头小食的台柱。每天可销出15
000粒鱼蛋,销量惊人。 2) 用瓦砵盛的砵仔糕 本是四邑地道街头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备此糕点。生隆特别自台山运来砵仔做糕。钵头的的骰骰,直径只有两吋,容量小,受火力便均匀,不似大碗因火力不均造成边硬中间软的现象。而且瓦砵煮得愈多愈吸味,用旧瓦砵煮来的糕,会特别香些。 3) 鸡蛋仔 五十年代鸡蛋仔已经出现。当年小贩都用炭炉,手持两块重重的生铁,夹蛋浆烧。近年的鸡蛋仔已转用石油气炉,铁夹也轻了。 4) 臭豆腐 本来是浙江绍兴的传统小食,在上海一带处处可见。臭豆腐之所以奇臭无比,全靠把厚豆腐连「臭卤」(发酵液)及水分,放入密不透气的容器内发酵而成。 5) 碗仔翅 碗仔翅虽不是真鱼翅,但起源却真的来自鱼翅。四五十年代在庙街榕树头一带,街边档用俗称「倒馊水」,即酒家食剩的翅头翅尾,开豆粉水、落味精、豉油等去卖。今日的碗仔翅当然已由铺头自己煲自己调校,没有鱼翅,却有粉丝。 7) 糖葱饼 在中国香港至少有八十年历史,它之所以叫糖 饼,因夹在薄饼的糖 有如一段段葱白,是几十年前小孩子的平价零食。 11) 炒栗 炒栗子本是天津的街头小食,五六十年代许多北方人南来中国香港,炒栗子便传到中国香港来。今时今日的炒栗子已慢慢被机器取替。 12) 马仔 中国香港六十年代赌马已大盛,马迷流行一句「食马仔,赢马仔」的意头口号,马仔更成普罗大众的至爱零食之一。其实马仔叫「萨其马」,本是喇嘛点心,在清朝时传入中国。起初马仔常见于北京的点心铺,后来才渐渐传到广州及中国香港。 13) 麦芽糖夹饼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香港,贫穷小孩的家庭零食是用筷子往手掌般大的小瓦缸挑一圈麦芽糖,夹 两块饼干来吃。近十多年都不见有小朋友吃这种小吃。 20) 豆腐花 有一千年历史的豆腐花很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甜品之一。由从前用箩吊 嗌卖,到后来有豆品厂自己制造,再发展到凉茶铺、糖水铺都有得食。 22) 龙须糖 原名银丝糖,传说是宋代皇帝喜爱吃的其中一款甜点。因为龙代表皇帝,而糖表面又有一层层似龙须鬓的糖丝,所以亦有龙须糖的称号。 23) 白糖糕 话说明朝时顺德伦教有个小贩姓梁,蒸松糕时失手,粉质下坠,松糕不松。但人人皆食后都觉清爽腻滑,结果很快售罄。梁将错就错改以白糖炮制,蒸出晶莹洁白的「白糖伦教糕」,后称白 27) 蛋散 蛋散的散字正写为「肴」,此字在一千年前的中国便有,证明历史源远流长。 传统的糖蛋散是以面粉、筋粉、鸡蛋和猪油搓成,扭成蛋散状落油镬炸,摊冻蘸开过水的麦糖便可吃。在满屋发现这个糖蛋散,外形与传统的完全相同,但做法则有点分别,蛋散蘸的是麦芽糖混合蜜糖,不太甜又无咁油腻,蛋散松化香口,别有风味。 28) 格仔饼 由于格仔饼主要的用料是蛋浆,档主为了增加蛋香,特别用上蛋味重的北京蛋,特别分量也增多,平均一「底」便有大半只蛋。焗的时间也有规定,约焗4分钟便会「起」出来,否则会变得硬绷绷。吃时加上牛油、花生酱、炼奶和砂糖,是传统70年代的食法。 30) 煎酿三宝 「煎酿三宝」通常是在鱼肉酿茄子、尖椒、圆椒或豆腐中任选三种。一般人以为鱼肉愈多愈好,其实做得好吃也讲比例,一分鱼肉三分菜的比例口感便最佳。鱼肉以要手打、入口弹牙为之正。 31) 丁丁糖 旧时成都走街串巷卖白麻糖的小商贩都有一种特制的行头———小铁锤一把,外加一块J型小铁板,既是分割麻糖的专用工具,又是招揽顾客的特殊道具。成都人以它们敲打出来的“叮叮当”的谐音,将白麻糖起名为“丁丁糖”
麦芽糖夹饼 麦芽糖夹饼是港澳、台湾的一种街头小食,在台湾,一般以麦芽饼称之,而台湾闽南语以麦芽告饼称之,以两块饼干或特制煎饼夹着绕着小木(或竹)支的麦芽糖就成为麦芽糖夹饼。以前是港澳及台湾受欢迎的街头小食,但现时已不常见,在港澳地区,仅于以怀旧作为卖点的中国香港旅游景点(如大澳)和澳门的白鸽巢公园前地、二龙喉公园前的商铺前等地有售;在台湾亦不常见,通常仅见于民俗摊位、部分传统菜市场、及部分夜市摊位,但能见度略高于港澳。 基记麦芽糖伯伯 在澳门沿着俾利喇街再向上走
到高士德大马路交界
在银行门口会有一位在推车仔的伯伯卖麦芽糖夹饼(有时也会在白鸽巢公园前地等地方出现)。车上有一个大麦芽糖缸
能制造许多麦芽糖夹饼。麦芽糖夹饼分两个价钱。大的三元一个而细的两玩一个
伯伯会熟练地将竹筷子撩上麦芽糖再夹块威化饼而做成具风味的麦芽糖夹饼。在澳门,基记麦芽糖伯伯几乎是无人不识的,成为了澳门的一种地方特色。 甘草榄 甘草榄又称飞机榄,最先出现于广州,之后来到中国香港,用盐及甘草等药材腌制造而成,甘草味浓,酸中带甜,不易变坏,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甘草榄的流动小贩斜背着榄型的容器,在民居街上沿途叫卖,当时的唐楼高度有限,只得数层,买者由阳台上扔钱给街上的小贩,而小贩则扔给买家甘草榄,训练有素,如放飞机仔,因此有飞机榄的别称。 烧仙草 凉粉是华南地区著名的小吃之一,又称烧仙草,凉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但做法、材料等均不同。 凉粉是仙草汁冷却后结冻,体积约略在20立方公分正立方体铁桶盛装黑色软冻凝固体。放入冰箱可让结冻过程加快。台湾新竹县关西镇盛产仙草植物,加工制成关西仙草冻,分销菜市场及冰品店贩卖。 龙须糖 龙须糖原名银丝糖,馅料包括糖胶、花生、芝麻和椰蓉,原是中国民间传统小吃。 龙须糖的糖丝是由糖胶像拉面条般拉出来。直到糖丝变白后,才加入馅料。传说宋代有一个皇帝吃了银丝糖之后觉得很好吃,成了喜爱吃的其中一款甜点。后来老百姓都知道原来皇帝也吃银丝糖,便改名为龙须糖。因为龙代表皇帝,而须就是拉出来的丝,这个名字亦一直沿用至今。 糖葱饼 糖葱饼,是中国传统民间特色小吃之一,最迟出现在清朝,以煮熔的蔗糖或麦芽糖拉打成白色的中空条状,状似葱白,故名「糖葱」,没有葱的成份。然后用烧热的刀切开糖葱,制作考究的糖葱,每个有272个孔。 糖葱饼流行于福建和广东潮汕地区,后来流传至中国香港、台湾等地。使用类似春卷的白面皮,卷了糖葱和一些馅料,甜的有椰丝、芝麻及麦芽糖等,咸的有菜脯、芫荽、葱、蒜等。 盐焗鹌鹑蛋 盐焗鹌鹑蛋是中国香港街边小吃,有些更伴炒栗子同卖。鹌鹑蛋用炒过的粗盐烘焗,约大半个钟便入味,鹌鹑蛋入口软滑带蛋香。 白糖糕 白糖糕,又称伦教糕,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及中国香港地区使用白米及白糖制成的传统小吃。 大菜糕 大菜糕,台湾称菜燕或洋菜冻,是一种甜品,制法简单。入口冰凉爽滑,是夏天消暑小食之一。 现时,大菜糕除原本味道外,近年演变出很多不同口味如菠萝、蛋花、三色(印尼椰汁风味)、巧克力、绿茶等。 萨其马 萨其马是一种源于满洲的糕点,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由满族人引入北京后风行全中国。「萨其马」是满语的汉语音译。 叉烧酥 叉烧酥为一种中国民间传统其中一碟具代表性的点心、小吃之一。由于是烤的,所以它比其他点心较为干身,切开后露出叉烧馅料,渗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 叉烧酥的温度是优劣的关键,冻冰冰的叉烧酥,吃的只是油腻的感觉,所以叉烧酥只可以热吃. 危机点心 食环署之前化验了市面七十五种常见的中式点心,例如叉烧酥、山竹牛肉等,发现不少点心的脂肪总量、饱和脂肪和钠的含量偏高
增加慢性病的危险,例如引致心血管系统疾病、血压上升等。 饱和脂肪含量最高的全为甜点,首位是椰汁马豆糕,叉烧酥居次。 牛脷酥 牛脷酥是中国广东油器的一种,甜味,因形状像牛的舌头(粤语称为「脷」)而得名,以面粉及砂糖混合后油炸而成。牛脷酥常见于中国香港的粥品店,因很多人都将之与粥一起吃。 光酥饼 光酥饼是中国香港地道小吃,是广东西樵大饼的变种。口感松软,比较干爽。主要材料包括面粉、糖、泡打粉、栗粉、鸡蛋、水及臭粉。 番薯圆 蕃薯圆是汤圆的新创意食材,将原来面粉汤圆加入地瓜浆,煮制造甜汤;因为加入地瓜浆、树薯粉,所以蕃薯圆呈现半透明晶莹剔透光泽,格外有嚼劲,在台湾几乎已取代小汤圆,与芋圆制作相同,也可与芋圆同煮。 外观和食用方法 加龙眼(桂圆)干、莲子同煮再予冰冻,成为消暑甜汤。 或是加花生仁,成花生蕃薯圆。 冬天加姜汁,趁热吃喝保暖营养。 通常是台菜宴席最后一道菜甜汤,去油解腻。
参考: --
甘草榄又称飞机榄
最先出现于广州
之后来到中国香港
用盐及甘草等药材腌制造而成
甘草味浓
酸中带甜
不易变坏
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
甘草榄的流动小贩斜背 ... 当努尔哈赤品尝就便大力赞赏
并把这种食物名命成「萨其马」。 沙琪马源自 *** 。 街头小食如:鱼蛋、砵仔糕
鸡蛋仔或薄饼. 而「传统」的叮叮糖
是用一个书桌般大的铁箱.叮叮糖最少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叮叮糖由广东省传入,到了六十年代,才被人发扬光大。而「传统」的叮叮糖,是用一个书桌般大的铁箱,放一个个像 *** 板糖形状的叮叮糖,用类似铁锤的工具敲碎,变成一粒粒不同形状的糖块。而传统的口味是姜味,而新款的叮叮糖,那些朱古力味、芒果味等等,不但味道不同,连口感也不同。可能是制作材料上有所不同吧!
^^= =)人(=-=-3- 2010-02-27 15:05:19 补充: = =快D OK? O5OK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