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千年历史的按辈分取名,怎么现在快消失了?

如题所述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 省宫闱贾元妃染恙 闹闺阃薛宝钗吞声”,为入宫探望贵妃贾元春,贾赦和贾政“因派了贾琏贾蓉看家外,凡‘文’字辈至‘草’字辈一应都去……明儿黎明伺候。”

看到“字辈”一词您是否熟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家族辈分。在城市长大的少年朋友可能不太了解,传承千年的按“字辈”取名,几十年前还很流行,如今已经不被重视了。

字辈也叫“字派”。用这种取名方式,可以在名字里直接体现一个人在家族里的辈分。同一个家族里,不管两个人彼此是否认识,通过名字就知道对方的辈分大小。

字辈的起源

有人说字辈源于唐朝。如唐高祖李渊的22个儿子里,除了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等6人,余下16人的名字里都带“元”字。其实这种取名方式东晋就有了,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长子和次子分别叫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但是直到唐初,还没有出现正式的字辈。

有人考证韩愈编写了《韩氏字辈》。《旧唐书》只提到韩愈的一个儿子叫韩昶,《明伦汇编氏族典》记载,韩昶还有个弟弟叫韩滂。而韩昶的五个儿子分别叫韩纬、韩绾、韩绲、韩绮和韩紞,名字都是“丝”字旁,不过这种取名方式只是字辈的雏形,可见当时还没有正式的字辈。

字辈真正出现应该在宋朝。南宋有一部记录宋朝典章制度的《愧郯录》,其中一章“宗室联名”提到,是宋太祖赵匡胤首创了字辈。

由于古人多用单字名,当时皇室宗族里的重名现象严重,“至有数人而共一名者,又或与别房尊长名讳相犯”。也就是说,不但平辈里有好几个人重名的情况,有些晚辈的名字还犯了叔伯长辈的名讳,比较混乱,“于是联名之制始定”。联名就是字辈谱。

族谱

文中记载,“三祖下,宗支所联字,太祖曰:徳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太宗曰: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

那么,我们知道赵匡胤的儿子是“德”字辈,有赵德秀、赵德芳等人;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从“元”字辈开始,如宋真宗赵恒是赵光义的三儿子,原本叫赵德昌,后来改为赵元休,又改为赵元侃。这种取名法解决了家族内取名混乱的问题,根据族人的名字,还能直观地确定他是本支第几代后人。

此外,《宋会要缉稿》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也有赵匡胤拟定字辈的记载。

蓬勃发展

字辈无疑很重要,被人们赋予好的寓意,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等等,通常代表着后代对先祖的尊敬、赞颂,或者祖宗前辈对后代的殷切希望与祝福。

字辈谱的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类可以看作诗体,另一类则是对联的形式。当然,第一类不属于真正的诗体,因为它不太讲究对仗或平仄。如果归类为诗体的话,四言和五言的格式居多,五言体的字辈用得更广泛一些,因为读起来顺口。此外也有六言、七言、八言体。


各家族的字辈谱编定之后,往往一个人在出生之前就按照字辈取好了名字,也就是谱名。

我们以北宋文学巨匠、人格伟岸的范仲淹及其家族为例,范氏字辈是“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范仲淹之子是“纯”字辈,四个儿子分别是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和范纯粹,再往下就是“正”字辈,依次类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6
因为古代讲究长幼尊卑,辈分在古代是很看重的,但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人们思想开放,虽然辈分很重要,但是已经没有必要按辈分取名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