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望远镜 校正光轴的方法

我是个新手 请各位把过程叙述的简单一些 谢谢

1、调节光轴必须进行充分的热平衡:以前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体会到热平衡的重要。今天天还没有完全黑,看到地平30度左右木星很亮,于是抬出210进行观测。从来没有看到如此差的木星,基本上和一个刺猬球一样,差不多就是一个虚焦状态,云带只能看到最浓的那条,而且还时隐时现,没有任何细节可言。仔细分析了一下,第一个原因是木星太低,气流影响大,第二个原因是光轴可能不准,造成口径缩水,锐度下降,第三个原因,就是没有做热平衡。为了确认这一点,我拿出来TMB115又看了一下,虽然没有木星在天顶那么壮观,但是至少可以清晰对焦。对比之后,210确实不应该有这么差的表现,看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热平衡的问题。
今天的天气凉,风也比较大,加上210开放式的镜筒,热平衡倒也快,热平衡前,星点散焦的衍射圈呈五星状,根本没法看出同心圆情况,半个小时后基本上衍射圈就比较稳定了,但是只能看出内圈和外圈。热平衡做的越彻底,衍射圈越稳定,对光轴的调节越有利。在热平衡的开始半个小时,我勉强可以做到200倍下分辨出衍射圈,400倍下无法调节。不过随着我不断的折腾,最后镜子热平衡做的应该说还是比较充分的,因此在最后阶段取得了调节的胜利。

2、选择好的目标:从前为了图省事,都是用地面的灯光调节。但是即使是几公里外的灯光,在望远镜的高倍下,仍可以看出细节来,因此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上次我的210就是借助我能找到最远的地面灯光调节的,当时衍射圈已经非常规则,但是今天一看真正的星点,明显的看出不是同心,这也说明如果不是非常完美的地面光源,就一定要选择真正的星点,否则只能越调越差。
对星点选择也有讲究。通过我的反复对比发现,亮星是不合适的,亮星的衍射圈的跳动会更加明显,非常不利于辨别,效果最好的应当是肉眼依稀可见,寻星镜中亮度适中,无毛刺的星体。这种星体在高倍下衍射环会比较暗弱,但是相对稳定得多,有利于辨别调整。

3、准确的区分出位置:折返通常都是三个或者是三组螺丝调节副镜位置。使用90度天顶,目镜中的成像是“上下不变,左右颠倒”,如目镜中看到的左侧,实际上是主镜的右侧,目镜中的上就是主镜的上部,目镜中的左上,就是主镜的右上部,其它依此类推。掌握这个规律后,你就可以知道如何根据衍射环该调节三个螺丝,,完全可以实现一个人自行调节。因此以后再也不用求我们家掌柜子跟我一起弄了,人多手杂,一个人想怎么干怎么干。

4、光轴调节的手法:前面的3项准备工作都做充分了,就要进行最重要的一步,光轴调节。调节前要确保三个螺丝全部都是拧紧状态的,否则即使你最终调节好了,但是螺丝不紧,造成了光轴的稳定性降低,微小的振动就会移位,因此必须在三颗螺丝全部是拧紧状态下进行调节。其实原理非常简单,这三颗螺丝相互联系,当你松A,紧B和C后,A仍然是紧的,因此整个调节过程中始终保持三个螺丝都是在拧紧的状态。
折返的调节一般是焦点内调节的效果比焦点外调节好。焦点内调节的规律是,衍射圈肥的那一边(注意第三条说的上下左右)松,瘦的那边紧,一般都是先松应该松的那一边,然后再做该紧的另一边。
举例:目镜中衍射圈左面肥,那么对应副镜就是应该松右面的螺丝。如果右面正好有一颗螺丝,则没有问题;如果没有罗斯,那这一边的对面肯定有一颗螺丝,因此就是先松其他的两颗螺丝,再紧对面的一颗螺丝。原则上是松多少紧多少,具体幅度根据情况,原则上是不能急于求成,一点一点来,始终保持三颗螺丝的紧张状态。掌握好方法后,很快就能得到要领。

5、找一个好的目镜:一个视场平、边缘好的目镜在调节中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今天的调节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目镜中心的衍射圈变形情况其实和边缘是不一样的,越靠边变形越大,明明调节规则了,但是由于目镜带来的像差就会给你很大的误导,这时一个好的目镜就会省却你很多麻烦。如果目镜素质一般,那么调节过程中尽量使目标始终处于目镜视场的中心位置,这时候反应的图像是最真实的。个人感觉阿贝尔无畸变目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R目镜最适合光轴调节,好处是无变形,但是缺点是视场窄,不利于在经委台高倍调节,因为目标容易丢失。

6、倍数选择:选择倍数也很重要,记得一个国外教人调节光轴的文章,C8要上到800倍进行调节,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实践,感觉基本不可行。理论上说,当然是倍数越高,光轴越精确,但是上到800倍,那怕是600倍需要的支持因素太多了,比如SEEING,支架的稳定性,自动跟踪等,这些都是影响上到高倍的因素。对我的210,实际使用中不会超过200倍,因此首先要保证200倍下衍射圈完美,如果可能的话,对倍数进行翻倍也就是400倍,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调节,更多的是验证衍射圈的规则性,确保200倍下的完美表现。至于其他型号的镜子,我的建议就是在常用的最高倍下调节,然后翻倍验证即可保证目视的精度。我今天使用ZOOM在600倍下测试恒星星点,但是衍射圈跳动太厉害,但是从偶尔稳定的衍射圈来看,基本规则,因此我确定我的光轴已经接近精确了。

7、衍射圈的大小选择:散焦后出现的衍射圈,大小选择也是经验。一般来说,衍射圈越小,精度越高,也越容易看出不规则性,但是,衍射圈越小,受SEEING的影响越大,衍射圈越不稳定;另一方面,同样的衍射圈大小,倍数越高,越不稳定。因此一般在较低倍数下使用较小的衍射圈,倍数高了以后,就尽量放大衍射圈,使能够稳定在可以辨别的状态就可以了。

另外,调节光轴需要耐心,除了标准的反射有可以调节光轴的工具外,折反射一般都没有专门的工具,即使有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既然决定要玩带“反”字头的镜子,光轴调节还是需要掌握好的,否则对镜子的口径绝对是一个浪费,真的不如玩折射。从今天晚上我又再次深刻的体会到,折射仍然有其不可动摇的地位,115和210根本不存在什么可替代性,一句话,一个都不能少。。。。。。打字很累啊,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21

首先明白一点什么是光轴?

光轴就是光学系统的对称轴,首先我们画一个望远镜的最简易的原理图

来自无穷远处的光成像为后焦平面上的一

把天文望远镜的原理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图来描述就够了,因为是望远镜,物体距离非常遥远,因此是平行光入射,经过透镜后到达后焦平面上,形成一个像点。

光轴就是过透镜中心,垂直于透镜平面的一根轴。

如果光轴不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光轴不正,意思就是说透镜的光轴与后焦平面不完全垂直。那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可以设想有两束平行光(分别是两个远处的星星发出的有一定夹角的两束平行光)入射在这个光轴不正的望远镜上,那么如果让其中的一束平行光正确聚焦(在后焦平面上形成一个像点),那么,另一束平行光一定不可以正确聚焦(焦点落在后焦平面的前方或者后方),那么,这一束平行光只能在后焦平面上形成一个模糊的斑,而不是一亮点。

再总结一下光轴不正的所引起的现象(或者说光轴不正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在望远镜的视野里出现了两颗恒星(注意是恒星,行星距离我们太近,因此他们所发出的光在我们看来平行度不足以拿来测试望远镜),通过调节调焦首轮,使得其中任意一颗恒星发出的光正确聚焦以后,另一颗恒星发出的光没有正确聚焦。

那么实际中怎么做呢?我们可以找两颗距离较近的恒星,让他们同时出现在望远镜的视野中(此时最好是中高倍率~1.5倍口径),然后转动调焦首轮,让其中任意一颗星星正确对焦(就是让这颗星星在视野中最小,最亮,这样就完成了对这颗行星的对焦),再观察另一颗星星,如果这颗星星正确聚焦了,那么说明光轴没有问题,反之则光轴有问题。

那么,如果光轴有问题怎么办呢?很简单,调节主副镜的调节旋钮,让两颗行星同时正确聚焦即可(说的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经验,各位自己总结)。

如果找不到视野里同时出现两颗行星怎么办呢?还可以通过通过一颗星星的衍射环作为依据来判断光轴是否有问题。具体原理就不说了,说一下操作方法:

找一颗较亮的恒星(1-2等左右),然后用7-10倍口径的倍率(就是望远镜的口径乘以6到10的放大倍数,这里是单位是毫米,比如你的望远镜的口径是50mm,那么你就用50*7=350倍去观察)去观察这颗星星(一般情况下没有这么短焦距的目镜,这个时候你可以人为的遮挡一部分望远镜的口径来降低口径),并且把这颗星星移动到视野中央,调节好焦距以后,你会发现这颗星星无法成像为一个亮点,而是一个衍射环:

衍射环

如果光轴是正确的,那么你就会发现如图所示的这样的圆形的环,而如果光轴不正,你会发现椭圆的环,这个时候你就应该调节光轴直到变成圆形的环。

第2个回答  2013-02-21
楼上太厉害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