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八大方言,哪一种方言最接近古代汉语

如题所述

吴方言。

吴方言不仅有入声还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而这些音在大多数中国方言已经不存在,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中(如闽语是无'd'音的)。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华夏雅言,吴语的整齐八声调是为古汉语正统嫡传。和官话相比,现代吴语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诸多字音与古代韵书吻合。 

吴语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吴语语音、语调、语境和普通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

扩展资料: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家使用的地方语言也是多种多样。如果以地域划分,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官话方言、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等八大方言。

综合来看,八大方言中北方方言是古汉语在北方地区发展衍变而来;而其余方言则是北方汉人在不断的南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现存的任何一种汉语方言,都是古人说的话一代代传下来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方言的形成或多或少受古汉语的影响,至今我们在一些方言中也能找到古汉语的影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9
我国八大方言,吴方言最接近古代汉语。
吴方言不仅有入声还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而这些音在大多数中国方言已经不存在,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中(如闽语是无'd'音的)。举例来说,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克[kh ]"、浊音"渤[b]、突[d]、搿[g]"。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华夏雅言,吴语的整齐八声调是为古汉语正统嫡传。和官话相比,现代吴语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诸多字音与古代韵书吻合。
吴语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吴语语音、语调、语境和普通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其他各方言的重大区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7-12
这里先说明一下:古代汉语的说法不准确,因为神洲华夏的通用语言,严格说不叫汉语,而是华语或神洲语、神华语、华夏语、夏语、中夏语、中语等。汉语只是汉末直方体文字即楷书表达的神洲共同语,汉东汉末期以前都叫华语华夏语、夏语、中语等,但是就是不能叫汉语。因此,华语分为三大阶段:原华语(神华语)、华夏语(简称夏语)与华汉语(简称汉语)。原华语就是远古华语或夏朝以前神洲阶段的华语;夏朝道东汉末(以黄巾起义为起点)时期就是华夏语即夏语阶段;东汉末到当前的华语就是汉语。汉语阶段又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以白话文运动为基准),古代汉语就是东汉末到民国初期的文言汉语,古代汉语与华夏语、原华语共同的特征就是单字词语表达,因此可以合称古代华语;现代汉语是民国初期白话文运动后使用的语言,特征是双字词与单字词为主流而以多字词为补充,也叫现代华语。而在国际上,华语与汉语是并用的名称,只有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语言本来教华语。
严格说,粤语是最接近先秦华语的语言,可以说比现代汉语更接近先秦华语。其次是闽语,再次是客语即客家话、吴语、赣语及湘语,最后是华阳语(上江官话)、晋绥语,然后是下江官话与西北官话,最不像古代华语的语言恰恰是普通话即北平官话——实际上是北华方言。标准华语基准音是先秦的洛阳话及长安话、郑汴话(现代也比北京话的音素齐全)。我们所谓的普通话实际上是北京官话(蒙古族统治时期、满足统治时期与明朝时期的北京官方语言),恰恰不是真正的标准华语。
官话又四次巨变:以此是东周巨变,后来统一于西北的关中话,汉朝继承了秦朝官话(赵佗开发岭南地区迁移中原夏人到两广形成粤语,最接近上古华语);第二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巨变,统一于隋朝的北方民族融合性变音汉语(南朝继承的秦汉官话发展成为闽语、客家语、早期吴语即浙江话等),唐朝继续使用;第三次巨变时宋代东京官话(也是重用洛阳官话东变分支),但是宋朝出现大量白话(宋元战争迁移男方形成了湘语、赣语、中期吴语);第四次是辽金元明清官话巨变,即北华方言成了北京官话(最后南迁部分形成了后期吴语、华阳官话、下江官话,北迁部分形成晋绥语),现代继续这种北方官话的语音部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11-10
最接近古汉语的是1:吴越语,2:白话粤语,,吴越语属汉越双语融合形成,春秋战国越人及各代汉人南迁皆以江南为中心,形成古汉语与越语融合的吴语,特别江苏一带的太湖片,,,白话粤语是秦兵的秦音,秦兵及唐朝以前南迁的中原人一致,混合两广越人形成的,,唐朝前,唐朝后,中原语言出现严重异化,与南方不再一致,异化是北方及中原各朝胡化或少数民族统治,知识汉人南迁,底层无书之民已跟随胡化,从东晋南北朝开始发,在唐宋形成,,南方没被影响保存完好,,只是南方汉人又因前后差距及当地越人不同,融合也出现一些异化,,江南汉人形成吴越语,两广汉人形成白话,,福建汉人形成闽越语,,,异变胡化在唐宋定形出现中古唐宋汉语,唐灭,五代十国混乱,宋室不振,北方辽金西夏统治,中原南迁,出现客家话,,赣语,湘语,,元明清北方语言再胡化异变,形成北方官话!!!
第4个回答  2019-10-17
吴语全浊声母保留完整,但韵母和音调跟古汉语就差得天差地别了,也不算保留完整。比如:古汉语是鼻韵母三分-m, -n, -ng,入声三分-p, -t, -k,吴语鼻韵母全都归并为一个韵尾-gn(如因英不分),甚至直接脱落成单元音,如三读成se、看读成koe,双元音很多归并如开读成ke,废读成fi,入声全都归并为一个喉塞音[?],吴语的宽式连读变调本来就是少数民族侗台语的残留,古汉语是不会有这么宽式的连读变调的,字、词、句都有严格的音调。韵母和声调对听感的影响肯定比声母大得多,因此吴语听感上就不像古汉语。
大多数粤语、闽语虽然没有了全浊塞音,但其韵、调系统跟古汉语还是很接近的,确切地说粤语接近隋唐中古汉语,闽语接近魏晋古汉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