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诽谤,读音:fěi bàng ,基本解释: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 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详细解释:

1、 以不实之辞毁人。

《韩非子·难言》:“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然臣益遭诽谤,日夜忧危,唯陛下圣鉴照临。” 巴金 《“最后的时刻”》:“诽谤中伤,血口喷人。”

2、 怨望。

《吕氏春秋·不屈》:“国家空虚,天子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 高诱 注:“怨望多也。”《韩诗外传》卷三:“无使贤人伏匿,则痹不作。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 明 归有光 《送摄令蒲君还府序》:“民俛首不敢出气,而闾巷诽谤之言,或不能无。”

3、 进谏。

《汉书·贾山传》:“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周书·柳虬传》:“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 宋 宋祁 《绝禁忌篇》:“ 秦 暴 汉 杂,禁忌始兴,诽谤坐诛,妖言有法。”参见“ 诽谤之木 ”。

诽谤的辞意转变:

诽谤一词原为褒义。

战国中期,齐威王田因齐采纳邹忌进言,大刀阔斧整治吏治期间,立与人等高诽谤之木,上挂木牌,国人隶农,百官商贾均可对时政加以评点进言,书之于木牌之上,定期由官府收集木牌,直送齐威王处。由此,齐国官风大为改观。此时,诽谤一词实褒义也。

齐威王之后,齐国官场奢靡安逸之风倏忽复燃,诽谤之木越立越高,逐渐人不可及也,书牌进言事便成了天下笑谈,由此,千百年后,诽谤一词便为现世所用之贬义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5

1、诽谤: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 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2、诽谤是指行为人因故意或过失而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行为的特点是捏造虚假事实并予以传播。诽谤行为的这一特点使得它与侮辱行为有根本上的不同。

3、诽谤只能以语言的方式进行。如果仅以语言方式区别,诽谤是指捏造事实、无中生有,而侮辱则是指责他人现有的缺陷或将有损他人社人评价的事实传播出去。

4、诽谤行为分为两种方式,一是言语诽谤,即通过言语将捏造的虚假事实加以散布,使他人名誉受到侵害;二是文字诽谤,即通过书写文字把捏造的虚假事实进行散布,败坏他人名誉。

5、示例:诽谤朋友,实在可恶 另一种解释:以不实之辞毁人名誉。 如:巴金《“最后的时刻”》:“诽谤中伤,血口喷人。”

6、最早的华表出现在尧舜时期,是木制的,当时称其为“诽谤木”。哎!各位别误会,当时的“诽谤”不是诬陷别人的意思,而是“纳谏”的意思,即为了征求民众的意见而设于路边的木桩,人们可以在木桩中写下自己对当权者的意见及建议,以示“参政”。

华表在当时又被称“表木”,即我们今天的路标,用以给人们提示方向。到了秦汉,“诽谤木”还在,但再没有人敢“诽谤”当权者了,它的质地从木制变成石制,位置也从路旁搬到了帝王宫殿的门口。后来,“诽谤木”便成了当时帝王们显示权利的特殊陈设品,用以标榜自己有尧舜之贤、广纳民意。又将“诽谤木”更名为华表 。

8、现代意思即为莫须有的言论和行为诬陷别人的意思。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3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