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朱虚人也文言文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7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题1: A小题2:哀:感到哀伤 诣:拜访小题3: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

小题4:一是羡慕坐在书舍里的孩子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小题5:我同意他的这种做法,邴原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拜师求学应严格要求,而不应该徇私情。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题,大致了解句意,分析句子层次,据此判断停顿。此句为主谓结构,主谓之间要停顿,得到答案A。

小题2: 试题分析:“哀”形容词动用,“感到哀伤”的意思。小题3:试题分析: 翻译这一句,抓住三个词:“苟”是“如果”的意思,“徒”是“白白的”的意思,“资”是“学费”的意思。

小题4:试题分析:找到原文句“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即可。小题5:试题分析:这一题其实是在分析人物性格基础上,关键是能得出邴原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2. 《“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易》称“《遯》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

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

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萌素明阴阳,知莽将败,有顷,乃首戴瓦盎,哭于市曰:“新乎新乎!”因遂潜藏。

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 北海太守素闻其高,遣吏奉谒致礼,萌不答。

太守怀恨而使捕之。吏叩头曰:“子康大贤,天下共闻,所在之处,人敬如父,往必不获,只自毁辱。”

太守怒,收之系狱,更发它吏。行至劳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

吏被伤流血,奔而还。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迷路东西,语使者云:“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即便驾归。

连征不起,以寿终。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

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

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

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后读《春秋》,闻复仇之义,便辍讲而还,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

既交刃,而党为乡佐所伤,困顿。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

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高。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

自后贼暴从横,残灭郡县,唯至广武,过城不入。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遂将妻子居黾池。

复被征,不得已,乃着短布单衣,谷皮绡头,待见尚书。 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

博士范升奏毁党,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

其赐帛四十匹。”党遂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

邑人贤而祠之。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也。

性清高,未尝修刺修人。建武末,沛王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

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

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置盛馔,乃食。 及就起,左右进辇。

丹笑曰:“吾闻桀驾人车,岂此邪?”坐中皆失色。就不得已而令去辇。

自是隐闭,不关人事,以寿终。(摘编自《后汉书·逸民列传七十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遣吏奉谒致礼 奉谒:拜见B。 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 杜: 关闭C。

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 宾: 归顺D。 性清高,未尝修刺修人 修刺:写书信5、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三位传主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3分)A.①乃首戴瓦盎,哭于市曰:“新乎新乎!” ②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

B.①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迷路东西 ②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C.①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 ②更置盛馔,乃食。D.① 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 ②更遣请丹,不能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隐逸之风,可溯及远古,唐尧、周武王成全了隐士的隐逸志节,历代选择隐逸的人很多,但是他们隐逸的动机不尽相同。B.逢萌、周党最初选择隐居避世,是因为他们都不满王莽篡权;而井丹避世隐居则是因为他本性清高,不愿意与王侯贵戚结交。

C.光武帝即位以后曾多次征召逢萌、周党,他们没有因为时局改变而积极入仕,而是委婉地拒绝了朝廷的聘用,坚持独善其身,光武帝对此也很理解。D.周党品德高尚,得到人们的景仰。

王莽篡位期间,社会动荡,常有匪盗屠城的血案发生,可对广武城却能网开一面,居然过城而不入。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2)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

3. 求一篇骂人的文言文

骆宾王骂武则天的那篇文章,被称为古代最成功的骂人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得到了武则天赞叹! 《为徐敬业讨武瞾檄 》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潜隐先帝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践元后於 翟,陷吾君於聚 。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君之爱子,幽在别宫;贼之宗盟,委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

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延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种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

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

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叁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

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鲍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於话言,或受顾命於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一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

15。

A 16。C 17。

B 18。C。

19。 D 20。

(1) 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是)您怎么能够不委屈自己当一下周舍呢? (2)吕壹把朝廷的将相大臣一一告发,有的一个人就四次被他告发有罪,唯独没有什么证据可以告发是仪。 解析:15。

A。均为“推辞”。

B。第一个为“忧愁”;第二个是“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C。第一个“被”;第二个“我”。

D。第一个“犯错误”或“犯罪”;第二个同现代的“坐”。

16。A。

“姓氏”意为“其姓为氏”;B。“多谢”意为“多多劝诫”;D。

“是非”,动词“肯定和非议”;“行为”意为“品行是”。 17。

B。 均为动词“往”“到”。

A。用,拿;目的连词“来”。

C。定语后置标志词;……的情况。

D。在……方面;比。

18。①指肯定吕蒙计策,④言清廉朴素,⑤言刚直、正直。

可排除①④⑤。③“以恩为戚”意为把恩惠当作忧虑,可看出其谨慎。

19。D。

对原文“时时有所进达”理解有误,应为“经常举荐贤才”。 20。

无 参考译文 是仪,字子羽,北海国营陵县人他最初姓氏,开始时在本县当办事员,接着到北海国 *** 作事,北海国国相孔融嘲笑他,说他姓的“氏”字是“民”字没有上面的部分,(岂不是民众目无上司?)可以改为同音的“是”字,于是他就把姓改了。 孙权继承和统管大事,以表示尊敬优待的文书征召是仪。

是仪到达后受到亲近和信任,专门在孙权身边负责机密文书的办理,被授予骑都尉的官衔。吕蒙图谋袭击关羽,孙权问是仪的意见,是仪觉得吕蒙的计策很好,劝孙权采纳。

是仪又随孙权出兵进攻关羽,被任命为忠义校尉,他向孙权陈述理由辞让,孙权下达指令说:“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是您怎么能够不委屈自己当一下周舍呢?” 擒杀关羽平定荆州之后,孙权建都武昌,是仪升任裨将军,后来又封为都亭侯代理侍中职务。 孙权还想授给他一支兵马,是仪因为自己不是将才,坚决推辞,不受。

黄武年间,孙权派是仪到皖县去见将军刘邵,想执行引诱魏军大将曹休前来的计划。后来曹休受骗率军到达,被打得大败而逃,是仪因功升任偏将军,进入皇宫内的尚书台审阅文书。

孙权迁都到东边的建业,太子孙登留在武昌镇守,并让是仪辅佐太子。 太子非常尊敬他,每件事都先征询其意见,然后才实施。

此后是仪进封都乡侯。后来他随太子孙登回建业之后,又被任命为侍中、中执法。

中书典校郎吕壹诬告过去的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抓进了监狱,有关官员也全部弄来查证审问。当时受牵连的人害怕吕壹,都说听到了刁嘉的恶毒攻击,唯独是仪却说没有听到。

结果他一连很多天都受到追根究底的盘问,孙权为此下达的诏令也变得严厉非常,群臣为他的处境担心到了极点。是仪依然据实回答讯问,供辞保持正直而不改变。

结果孙权放过了他,刁嘉也得以免罪。 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两人被正式册封名号后,是仪以本职兼任鲁王傅。

是仪担任鲁王傅时竭尽忠诚,鲁王的举动有过失时他总要规劝;他的处世特点是为上司服务勤勉,与人交往态度恭敬。 是仪素来不置产业,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恩惠,修建的住宅刚好够自家居住。

邻居有一家兴修了一座大宅院,孙权外出时远远望见,问修大宅院那家是谁,左右的侍从回答说:“像是是仪家。 ”孙权说:“是仪节俭,必定不是他。”

一问果然是其他人。是仪就是如此受到孙权的了解和信任。

是仪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菜肴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孙权听说之后,特地光临他家,看了他吃的菜饭,还亲自品尝,不禁感慨叹息,立即下令给他增添俸禄,扩大田产和住宅。

是仪一再辞让,把受到的恩惠当作忧心的事。 是仪时时举荐人才,却从不说别人的短处。

孙权曾经责备他不谈政事,没有肯定也没有非议,是仪回答说:“圣明君主在上,下面的臣僚尽职尽责,为臣一直担心自己不称职,实在不敢以我浅陋片面的看法,干扰陛下的神思。 ” 是仪为国家服务几十年,从来有任何过失。

吕壹把朝廷的将相大臣一一告发,有的一个人就四次被他告发有罪,唯独没有什么证据可以告发是仪。孙权感叹说:“假使人人都像是仪,又何必动用法律条令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