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主要讲了什么?

如题所述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

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世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扩展资料:

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柳青的代表作,作者根据皇甫村的生活体验,于1953年开始创作,1959年在《延河》上连载,196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1部。

全书原计划写4部,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只写出2部,作者便与世长辞。第2部上、下卷分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77年和1979年出版。小说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互助合作化运动以及在这一运动到来时中国农民的思想与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创业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4

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灾民群中穿行。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大家当然明白他的企图。果不其然,梁三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

他抚摸着宝娃子的头,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

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创业艰难。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梁生宝与郭振山的矛盾冲突核心是谁应该主宰蛤蟆滩社会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滩人生活的方向盘。他俩的矛盾斗争在《创业史》的第一部已经展开,只是居于次要地位,到第二部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能人”郭振山在旧社会走街串巷卖瓦罐,有着商人的精明,土改时立了功,外号“轰炸机”。梁生宝与贫雇农互助合作初期,蛤蟆滩很多人私下里“几乎一致的看法是,要是代表主任郭振山出头领导那样一个互助组,也许还有点门路。

”在蛤蟆滩人的眼里,“论办事能力,郭振山不在乡支书卢明昌之下”,然而,郭振山这位蛤蟆滩最早的党员,挂着代表主任的牌子,只想享受代表主任的荣誉,却不想承担代表主任为贫雇农生存发展操心的重任。

他把富裕户郭世富当成自己的榜样,他给自己制定了五年计划,按人口平均,土地面积赶上郭世富。高增福互助组缺少畜力,想吸收两户中农,托他去做工作,他劝高增福,应该打自个儿过光景的主意。

梁生宝垫钱为互助组买新稻种,他却暗中贯彻执行自己的五年计划,私下里投资韩万祥的砖瓦窑,事后还埋怨梁生宝没有给他留新稻种,忘了他这个入党介绍人。梁生宝冒着危险带领群众进山割竹子,帮助困难户度春荒,他却埋头改旱地为水田,拼命追赶富裕户郭世富。

此后,梁生宝克服各种困难,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灯塔社,他就搞假的互助联组,与梁生宝对抗。

梁生宝搞牲畜合槽,进行互助合作示范,他就杀猪卖肉,显示互助联组的优越性,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然而,郭振山虽然聪明过人,却目光短浅,始终只看眼前,不知放眼未来。他既爱面子,又捞实惠的精明,不可能长久蒙蔽蛤蟆滩的群众。

梁生宝与郭振山的冲突,表面看来是新旧两位代表主任的矛盾,实质是对于代表主任职责的理解的冲突,是把“代表主任”看成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底层群众权益的保护者,还是看成捞取个人荣誉的招牌,获取一己私利的通行证。

梁生宝把自己当成底层群众的公仆,办任何事情都以公字当先,为底层群众的利益着想。郭振山是一个缺乏公共意识,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不想为底层群众奉献,单想获取公仆的荣誉,到后来,连许家大院最信任他的改霞妈,也对他产生怀疑,才使他认识到,一个普通的庄稼人,只有真心实意为集体谋福利,才能得到底层群众的信任。

如果在群众面前玩小聪明,利用共产党员的招牌,一边为自己捞取权势和荣誉,一边又痴迷于发家致富,最终必然失去底层群众的信任,只剩下一个高大的肉身外型。

经过与郭世富和郭振山两位“能人”斗争的洗礼,梁生宝逐渐从蛤蟆滩的社会生活边缘走向中心,逐步占领了蛤蟆滩人改造旧世界、开创新历史的舞台。虽然旧的生存方式及其代表人物绝不愿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尽管他们机关算尽,采用各种手段阻止新生力量的成长。

然而,这一切反作用力,只能催生新生势力的代表梁生宝在开拓新生活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不断壮大。进一步来说,新生力量的代表,也只有经历各种艰难打磨,挣脱各种困苦羁绊,才有能力挑得起新事业的大梁。



扩展资料:

《创业史》作者简介

《创业史》作者柳青,原名刘蕴华,中国作家。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1938年赴延安,曾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历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务农,后任长安县委书记。

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全国第四、五届政协委员。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短篇小说集《地雷》,散文集《黄甫村的三年》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创业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16

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篇小说,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他要么根据历史改变,要么根据真实故事编写。那么其中,它们有蕴含着或多或少的道理,有些是为了弘扬某些精神。

正如这次所讲述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这篇小说讲述了很多的创业经历,但是它只是单纯地讲述创业经历吗?其实不然。

这篇小说的主线是梁生宝的互助组的发展历程。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中国农民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风貌和精神特征。

那么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出其实并不是为了讲述创业经历,其中还有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正如我们所说的精气神。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广大人们为响应号召,家家户户都做出了抉择,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这就展现了我们的团结精神。

小说中表现手法主要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其实这种手法才会让我们更能看出某个人的性格特征,突出鲜明。

在那个时期的人们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们所展现的那种高尚的精神永存。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想,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那么,这种精神可能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吧。

所以,无论是《创业史》这篇小说,还是其他作品,都会有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现它们,找到它们,然后学习。

那么这篇小说所展现并不只有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互帮互助的精神,人们在活动中,不只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所努力。所以,人们都是互助的。

其次,还有奋斗的精神,在这里面,每一个人都会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不只是没有精气神地去做。以上就是《创业史》这篇小说所讲述的精神了,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精神去我们去发掘。

第3个回答  2019-02-01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等。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柳青的代表作,作者根据皇甫村的生活体验,于1953年开始创作,1959年在《延河》上连载,196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1部。全书原计划写4部,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只写出2部,作者便与世长辞。第2部上、下卷分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77年和1979年出版。

小说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互助合作化运动以及在这一运动到来时中国农民的思想与心理变化过程。

第1部写互助组阶段。“题叙”部分交待了下堡乡蛤蟆滩烟户梁三老汉解放前失败的创业史。正文部分则围绕梁三老汉的养子,共产党员梁生宝互助组的巩固与发展,组织了三条矛盾线索:互助组同富裕中农郭世富的矛盾,互助组同富农姚士杰的矛盾,互助组同党内自发势力的代表郭振山的矛盾。“三大能人”结成同盟,向互助组展开了“和平攻势”,即看谁有多打粮食的优越性。作品通过梁生宝“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情节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的正确道路,并以夺取秋季大丰收的雄辩事实,显示了合作化的优越性,团结了群众,打击了对立面,巩固和发展了互助组。

第2部主要写梁生宝领导的灯塔社从建立到巩固的过程,作品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人物性格也没有太大发展,并露出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模式的端倪。《创业史》的主要成就在第l部。作品紧紧围绕发展生产这一中心环节,摈弃了那种写外在的激烈矛盾斗争模式,而着重描写内在的心理冲突,因而避免了同类题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作品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三大能人”等一系列典型形象。尤其是梁三老汉的形象,以其丰富复杂的立体化性格,为人们所称道。

作品结构宏大,具有史诗性品位;善于写心理活动,叙述常以人物相互间心理感觉展开;语言朴实流畅,风格凝重沉郁。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被译成英、日、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详情
    官方电话
第4个回答  2021-03-02
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灾民群中穿行。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大家当然明白他的企图。果不其然,梁三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
他抚摸着宝娃子的头,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
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创业艰难。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梁生宝与郭振山的矛盾冲突核心是谁应该主宰蛤蟆滩社会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滩人生活的方向盘。他俩的矛盾斗争在《创业史》的第一部已经展开,只是居于次要地位,到第二部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能人”郭振山在旧社会走街串巷卖瓦罐,有着商人的精明,土改时立了功,外号“轰炸机”。梁生宝与贫雇农互助合作初期,蛤蟆滩很多人私下里“几乎一致的看法是,要是代表主任郭振山出头领导那样一个互助组,也许还有点门路。
”在蛤蟆滩人的眼里,“论办事能力,郭振山不在乡支书卢明昌之下”,然而,郭振山这位蛤蟆滩最早的党员,挂着代表主任的牌子,只想享受代表主任的荣誉,却不想承担代表主任为贫雇农生存发展操心的重任。
他把富裕户郭世富当成自己的榜样,他给自己制定了五年计划,按人口平均,土地面积赶上郭世富。高增福互助组缺少畜力,想吸收两户中农,托他去做工作,他劝高增福,应该打自个儿过光景的主意。
梁生宝垫钱为互助组买新稻种,他却暗中贯彻执行自己的五年计划,私下里投资韩万祥的砖瓦窑,事后还埋怨梁生宝没有给他留新稻种,忘了他这个入党介绍人。梁生宝冒着危险带领群众进山割竹子,帮助困难户度春荒,他却埋头改旱地为水田,拼命追赶富裕户郭世富。
此后,梁生宝克服各种困难,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灯塔社,他就搞假的互助联组,与梁生宝对抗。
梁生宝搞牲畜合槽,进行互助合作示范,他就杀猪卖肉,显示互助联组的优越性,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然而,郭振山虽然聪明过人,却目光短浅,始终只看眼前,不知放眼未来。他既爱面子,又捞实惠的精明,不可能长久蒙蔽蛤蟆滩的群众。
梁生宝与郭振山的冲突,表面看来是新旧两位代表主任的矛盾,实质是对于代表主任职责的理解的冲突,是把“代表主任”看成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底层群众权益的保护者,还是看成捞取个人荣誉的招牌,获取一己私利的通行证。
梁生宝把自己当成底层群众的公仆,办任何事情都以公字当先,为底层群众的利益着想。郭振山是一个缺乏公共意识,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不想为底层群众奉献,单想获取公仆的荣誉,到后来,连许家大院最信任他的改霞妈,也对他产生怀疑,才使他认识到,一个普通的庄稼人,只有真心实意为集体谋福利,才能得到底层群众的信任。
如果在群众面前玩小聪明,利用共产党员的招牌,一边为自己捞取权势和荣誉,一边又痴迷于发家致富,最终必然失去底层群众的信任,只剩下一个高大的肉身外型。
经过与郭世富和郭振山两位“能人”斗争的洗礼,梁生宝逐渐从蛤蟆滩的社会生活边缘走向中心,逐步占领了蛤蟆滩人改造旧世界、开创新历史的舞台。虽然旧的生存方式及其代表人物绝不愿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尽管他们机关算尽,采用各种手段阻止新生力量的成长。
然而,这一切反作用力,只能催生新生势力的代表梁生宝在开拓新生活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不断壮大。进一步来说,新生力量的代表,也只有经历各种艰难打磨,挣脱各种困苦羁绊,才有能力挑得起新事业的大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