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喜欢用银针试毒,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如题所述

古代的银针试毒其实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但是用银针试毒这种方式并不靠谱。在很多古装剧中都会出现银针试毒的桥段,用银针在饭菜或者汤药里刺探一会儿,如果银针发黑那么说明有毒,反之则无毒。古人之所以会用这种方法也正是因为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功效,但是并不靠谱,因为古代的一些毒物是银针也测不出来的,因此银针测毒并不可靠。银针之所以可以用来测毒是因为银制品会吸收一些化学物质,然后银制品就变成了黑色,以此来到达测毒的效果。有的银制品被人佩戴在皮肤上后也会变黑,这就是因为人体中发挥出来的硫被银制品吸收了,银针测毒也就是这个原理。古代的毒药中,几乎都离不开一个化学物质,那就是硫化物。就拿古人常用的剧毒砒霜来说,里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硫或者硫化物,而这些硫或硫化物有能够将银腐蚀掉,所以才会在银器表面上留上一层黑色的物质,这就是银针测毒的方法,靠银针是否发黑来判断是否存在毒物。但是银针测毒的方式并不是万能的,有的毒品其实并不能被测出来。古代因为科学技术等条件比较差,所以很多毒品里的硫或硫化物残留在里面了,因此才会被银针测出来,但是那些硫或硫化物几乎不存在的毒物就无法被银针测出来。
而到了当今现代,科学技术和化学发展得越来越快,如今的提纯技术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很多有毒的东西其实经过进一步提纯后,完全不存在硫或者硫化物了,用银针来测毒比起古代来说更不靠谱了,因此银针测毒也已经被现代人给淘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虽然银针在古代可以检测砒霜,但这是一种非常不可靠的方法。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应用范围很小,古代的提纯技术落后,会导致银针的化学反应。然而,现代化学提纯技术非常成熟,可以提取非常纯的三氧化二砷。银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没有无硫三氧化二砷的情况下不会变色。

古代的毒药比现在少得多,但砒霜不是唯一的一种。有药酒、奎宁、雷公藤、钩吻、马钱子碱、夹竹桃、乌头等毒药。

第二,容易误导。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吃的蛋黄会导致银针变黑。同样,蛋黄中含有硫,硫与银针反应生成硫化氢。鸡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物,但不能说鸡蛋也是有毒物质。

由此可见,银针测试不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完全不可靠的。


事实上,银也可以消毒。据说,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当希腊国王亚历山大率领他的军队向东时,由于环境影响和恶劣的卫生条件,士兵们感染了热带痢疾。大多数士兵生病死亡,最后东征被迫结束。但是奇怪的是,国王和军队的最高将领没有患痢疾。这个谜的答案还没有解开。后来,人们偶然发现国王和将军使用的餐具是用银制成的。

银餐具能在水中释放微量银离子。不要低估这些银离子。这种银离子可以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赖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从而杀死微生物。银离子的杀菌能力惊人。十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可以净化一公斤的水。

只要每升水中有5000万毫克银离子,水中的大多数细菌都可以被杀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银作为碗和筷子仍然有很大的好处。然而,银是一种非常昂贵的金属,普通人仍然很难用银制作器皿。

第2个回答  2020-09-18

在中国的很多古装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银针试毒”的桥段:如果银针碰到食物后变黑了,就证明食物有毒,不能吃;反之,则说明食物无毒,可以放心食用。
那么,“银针试毒”是真的吗,古人为什么用银针试毒?背后究竟有什么原理呢?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历史妞有必要交代一下:“银针试毒”一词中的“毒”一般特指砒霜(一种不易挥发的、几乎没有什么气味的白色粉末,学名:三氧化二砷,别名:鹤顶红),因为砒霜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毒药。所以,古装影视剧中的“银针试毒”其实就是用银针试试食物里面有没有砒霜。
但是,这种做法真的靠谱吗?
其实,砒霜本身是不会让银针变黑的(化学学霸应该秒懂)。没想到吧?既然砒霜本身不会让银针变黑,那是不是就可以说明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银针试毒”桥段其实是穿帮镜头呢?



其实不是。
众所周知,古代的生产技术和冶炼工艺都比较落后。砒霜的生产,也不例外。因此,古代的砒霜里面常常会伴有少量的杂质——硫或硫化物。而硫或硫化物对银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和银针接触后会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在银针的表面上形成一层黑色的银垢(学名:硫化银膜)。这便是电视剧中“银针试毒”桥段的原理。



同理,银首饰佩戴一段时间后之所以会变黑,也是因为人体汗液中的硫、空气中的硫化物等和银首饰长期接触后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银首饰表面出现了一层黑色的银垢;而不是一些商家口中所说的“你体质比较弱,银首饰帮你吸走了体内的毒素,所以变黑了”。
但是,银针并不是万能的。如果遇到的是高纯度的砒霜(现在的砒霜中很少有硫或硫化物的残留)或不含硫的毒药(如农药、毒鼠强、氰化物等),银针是不会变黑的;再者,银针遇到含硫、但并不含毒的食物也会变黑,比如鸡蛋黄。所以,单纯用银针来试毒并不靠谱。

第3个回答  2018-05-30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我们总能看到有人用银针试毒的场景,尤其是皇宫里的皇帝或者嫔妃,一般在吃饭前都会由专人测试食物里有没有毒物,测试的过程也很简单,用一根银针放进食物中,如果银针变黑了,那么就说明食物中有毒,反之则证明食物很安全,那么这种用银针测试毒物的做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古代的毒物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特指砒霜,俗称鹤顶红,砒霜是一种具有很强毒性的药物,只要服用一点,就会立即死去,中国古代的砒霜多由天然的砷华矿石加工提取而成,由于古代的冶炼和加工技术并不成熟,里面还是含有很多杂质,而最多的杂质就是硫或者硫化物,而硫化物一旦和银针接触,就会产生化学反应,使银针变黑,因此古人通常用这一方法来测试食物中是否含有砒霜。

当然除了砒霜之外,还有其他毒药,比如鸩酒、断肠草等药物,但是这些药物的毒性都没有砒霜大,因此人们的主要预防对象就是砒霜,对于古人来说,能够想到如此聪明的办法来测试,可想古人的智慧何其高深,真的令人十分佩服不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5-30
银针或银钗验毒的方法,产生大约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所以说这是一种老方法、老传说。按照现代医学理论分析,这种验毒方法虽不能说完全不符合科学,但可以断言其局限性很大。
  银针等银质物件遇某些东西后马上变黑,主要见于银与硫化物相互的作用。硫化物可以在银器表面形成暗色的硫化银,使银针等看起来变黑。这与“毒素”的作用无关。因此说,只要遇到含有很多硫的物质,无论这种物质是否有毒,银针插入其后都会变黑。而相反,一些剧毒物质,如砒霜、氰化钾、氰化钠等,由于不含硫,用银针检验就不会发生变黑的情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