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王宝钏的结局是什么?

如题所述

历史上王宝钏的原型是柳英环,柳英环的结局:薛仁贵因军务在身不敢久留,数日后又别妻回到军中。柳英环常年来生活困苦,疾病缠身,又加之思夫心切,便病逝寒窑。

戏曲中王宝钏故事:戏传唐懿宗时期朝中宰相王允的女儿,不顾父母之言,下嫁贫困的薛平贵为妻。被父母赶出家门,薛平贵入伍后,王宝钏独自一人在寒窑中苦度18年。后来薛平贵成为朝廷功臣,将王宝钏接入府中,夫妻团聚。

扩展资料:

关于王宝钏的戏剧:

秦腔《五典坡》是秦腔传统剧目,分《飘彩》、《三击掌》、《别窑》、《探窑》、《赶坡》、《算粮》、《大登殿》等折戏。 该剧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的唱做工并重戏。是秦腔名家李正敏、靖正恭、何振中、李正斌、刘毓中、苏育民、刘易平、王玉琴、余巧云、郭明霞、肖玉玲、杨凤兰、马桂英演出代表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宝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4

历史上没有王宝钗,也没有王宝钏,只是有王宝钏的故事传说,这个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导致不同地区不同说法,故事的主角名字有点差别。

一、历史上王宝钗

历史上没有王宝钗这个人,就连王宝钏这个人也没有。事实上这个故事是来自于薛仁贵和妻子柳银环的传说。据说有一年有一个富户请了一个戏班子来唱戏,唱的是《汾河湾》。这个戏讲的是历史上薛仁贵和他的妻子富家小姐柳银环之间的故事。戏唱完了以后,富户的母亲问班主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班主告诉他说结局是薛仁贵西征回家以后因为军务繁忙,只能再次告别妻子,而妻子因为思念薛仁贵,再加上多年困苦的生活,病逝寒窑。

富户的母亲听了以后闷闷不乐,直接生了一场大病,无药可医。后来有个医生听说了这件事情,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就找了一个人,编了一个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和薛仁贵与柳银环的故事相差无几,只是结局不同,故事的结局是薛平贵当上了西凉王和王宝钏有了一个好的结局。富户的母亲听了以后病立刻就好了,这个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二、薛平贵与王宝钏结局

这个故事比较俗套,讲的是富家小姐王宝钏喜欢上了一个叫薛平贵的平民。王宝钏的父亲是当朝宰相,两人身份悬殊,没过多久,宰相为他的女儿抛绣球招亲,薛平贵抢到绣球。虽然宰相并不同意这件事,但是王宝钏还是毅然决然的嫁给了薛平贵,两人一起在寒窑生活。最后边疆发生叛乱,薛平贵想要出征,建立一番功业,于是就离开了妻子。这一走就是很多年,王宝钏独自一人在寒窑生活,后来薛平贵成为了西凉王,回去又找到王宝钏,让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三、故事原型

薛平贵的原型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是来源于唐朝名将薛仁贵。这段经历也是传说中薛仁贵的故事。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5
王宝钏、薛平贵,民间传说中唐朝时期人物。各地有许多戏曲剧种流传:薛平贵出身贫寒,宰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宝钏抛绣球下嫁薛平贵,被父母赶出家门,薛平贵从军后,王宝钏独自一人在寒窑中苦度18年。后来薛平贵成为朝廷高官,将王宝钏接入府中,夫妻团聚。然而仅过了18天的团圆生活便死去。文学上对剧中王宝钏死因分析认为,王宝钏是个女人,在漫长的18年的等待中,苦苦思念自己的丈夫,早已心力枯竭,支撑她的唯有对爱情的坚贞,待到与薛平贵重聚,看到日夜思念的丈夫,最后的心愿已了,撒手人寰。

历史上,没有薛平贵,有薛仁贵。薛礼(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贵,唐朝名将,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在军事、政治上有赫赫功勋。《旧唐书》、《新唐书》有史料记载。薛仁贵的故事广为民间流传,《薛仁贵衣锦还乡》、《薛仁贵征东》等。

历史上的薛仁贵之妻姓柳,见于史传和地方史志,但未记名字。柳姓也是河东著名大族,以薛仁贵的出身,与河东柳姓是门当户对的士族联姻。当薛仁贵想在家改葬祖先时,是柳氏劝夫速速投军,“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在这位颇有见识的妻子劝告下,薛仁贵应征参军并立下了赫赫战功。史书没有记载薛仁贵之妻柳氏后来结局。而薛仁贵却有五个儿子。长子薛讷(字慎言)亦是唐朝大将,也是《说唐演义》人物薛丁山的原型。另有四子:薛慎惑,官至司礼主簿、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要是薛仁贵之妻柳氏的经历都如戏中的王宝钏,那他哪来那么多儿子?

薛平贵、王宝钏故事的出现,最早约在唐、宋之际。较多的看法认为它是薛仁贵与柳迎春故事的演变。民间传说薛仁贵之妻有三个名字:柳迎春、柳金花、柳英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9-13
历史上没有王宝钗这个人,就连王宝钏这个人也没有。事实这个故事来源于薛仁贵与他的妻子柳银环的故事。薛仁贵西征回家以后因为军务繁忙,只能再次告别妻子,而妻子因为思念薛仁贵,再加上多年困苦的生活,病逝寒窑。
第4个回答  2020-09-12
没有,历史上王宝钏的原型是柳英环,柳英环的结局:薛仁贵因军务在身不敢久留,数日后又别妻回到军中。柳英环常年来生活困苦,疾病缠身,又加之思夫心切,便病逝寒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