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说的做到无分别心的例子

哈哈大家好呀,又是我。我突然想起来佛说不要分别和执着,好像到了八地菩萨才能做到无分别执着吧。那我请问既然可以做到,我举个例子,比如小区污水管道塞了,地方偏远难请着排污工,那么如果是菩萨在场的话,是不是应该毫不犹豫的投入到粪池去帮忙疏通呢?无分别吗!好的不好的统统接受?(笑)那如果说心里有一丝恶心不敢上,说明就不是菩萨了吗?这个说法成立不?如果我举的这个例子不对,你们可以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给我理解什么叫无分别心吗

什么叫做“无分别心”呢?

这里,引用一个过去祖师大德慈悲示现、教诲学人的公案,与大家共同分享——事情发生的时间在南宋时期,地点在某深山某古刹。这个道场
有常住僧众百余人,住持是一位在佛法上有极高成就却又韬光晦迹的大善知识。当时的南宋王朝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人心浮躁,各种奇形怪状的风气此起彼伏、恶
性循环。身处当时的佛门虽然藏之深山、隐之古刹,但却并非与世隔绝,或多或少也受到一些社会风气的冲击和影响。于是,“由于种种原因”吧,一些僧人开始喝
酒吃肉、懈怠放肆;刚开始还是悄悄地进行,后来就渐渐发展到了明目张胆、无所顾忌的程度;尤为让人吃惊的是,他们一边这样做还一边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在修
“大乘佛法,修大乘佛法的人是不需要拘泥‘小节’的,是‘无分别心’的”!?

针对这种现象,这位真修实证的住持祖师从一开始就给予他们不断的慈悲训诫、谆谆教导,然而一切苦口婆心、剖肝沥胆的开示和提醒都没起到多
大作用。依然是“言之谆谆,听之藐藐”。直到有一天早上,这位祖师忽然把管厨房的“典座”师父叫到方丈室,给他布置一个任务——让他安排人手马上赶做一百
张大卷饼,只要饼、不要馅,说有急用。中午过后,所有卷饼全部做出。祖师叫人敲钟集丨合大众,再让人挑着这么多卷饼,大家一起浩浩荡荡出发。要到哪里去?
要去干什么?所有人都不知道,只是跟着祖师走。翻山越岭走了很远,来到一片非常荒僻的草地上,面前赫然是一座半新不旧的坟墓。祖师招呼大家全部围拢在坟
前,叫人把坟挖开,一直挖到最后揭开棺材为止。棺材里面的场景就不用我说了吧!只见这位祖师左手拿起一张卷饼,伸右手从棺材里面抓起许多“真正的连皮带肉
和骨头”放在卷饼里,包起来,当着大家的面,非常从容地把这张卷得胀鼓鼓的“包肉卷饼”,一口一口全部吃了下去。就在所有人从目瞪口呆到惊恐万状、再到魂
不附体的时候,这位祖师轻轻的、轻轻的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天专门请大家来应供!尤其是各位‘修大乘佛法’的师父,更应当‘无分别心’,欢喜接受这样的供
养。请务必和我一样欢喜食用。若能如此,则可以执行并推广你们所谓的‘无分别心’;若不能如此,则敬请各位以后重新检点、追问如何才是真正的‘无分别
心’……”!!?(注明一下:这是祖师大慈悲、大承担和大神通的特别示现。祖师吃了这么恐怖的东西以后非常健康长寿,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注明的目的主
要是怕一些“俗人”理解到“邪门歪道”或“英勇就义”那边去了!呵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无分别心,简单说就是平等的心。
佛陀说众生都是未来之佛,不仅仅人,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的,只要是有生命的都是平等的,所以就有我们熟知的以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典故出现。这就是典型的无分别心。
佛经中举例无分别心的很多,《华严经净行品》中
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
见苦行人 当愿众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处 见操行人 当愿众生 坚持志行 不舍佛道见论议人 当愿众生 于诸异论 悉能摧伏 见正命人 当愿众生 得清净命 不矫威仪若见于王 当愿众生 得为法王 恒转正法 若见王子 当愿众生 从法化生 而为佛子不管好人 坏人 出家人 在家人,见到各种人都希望他们不离佛道,这也是典型的无分别心。《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中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更是无分别心的完美表达,不管做多少恶,需要受多少苦,地狱只要有一个还在,地藏菩萨就一定会帮助救护。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你想说什么?你想用排污工证明自己没有分别心,其实不然,你认为他是排污工,这就是分别心。你已经悄悄生起分别心。用一个事物证明另一个事物,这本身就不符合佛教的教义,十二因缘中明确说明,此有故必有,也就是说当排污工成立同时,另一个对象也同时间成立,比如,美一但成立,丑也同时成立,当然也没有什么叫好,不好,因为不去分别就会有好,不好产生,既然没有,就没有所谓的接受于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2-01
你这个例子没错。
比如大悲寺的妙祥法师行头陀一样 脚下是石头也要踩下去 是水坑也要踩下去 没有分别 不饶行 不惧怕 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
当然不分别和无执着还有一个是无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该修的功课
是我们一生都很难修完美的功课。是学佛人努力的方向。
第4个回答  2013-02-01
佛说不要分别和执着,要分开来看。从戒律上看,对僧人们是行为准则,有粪池必要时是会跳的。不过这种偶然事件很难发生,僧人的生活范围有限,都在特殊场所忙着修行。而从理论上看,对普通信徒们是一种指导和开示,并不强制要求信徒用把这个理念用到所有的细枝末节中去,比如你说的粪池事件。这种无分别、无执着的高级觉悟,作为普通信徒可以用到更有需要更严肃的领域中去,比如情感、饮食、穿着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