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历史问题

隋朝有什么对于台湾的历史事件?

  隋炀帝与台湾
  见于现存历史文献上的有关祖国大陆人民第二次和古台湾接触的重大事件,发生于距今约1300多年前的隋代。隋炀帝曾先后数次派遣官兵渡海到达台湾。隋代称台湾为“流求”。关于台湾和大陆这时期的相互往来,可以从《隋书》的文献上得到证实。
  隋炀帝(569―618),即杨广,隋代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在位时期,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发动对高丽战争,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最终导致隋朝灭亡。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志于海上远略的君王。隋炀帝即位之初,即大业三年(607),有一位海师何蛮就说东方海中有烟雾依稀的所在,于是隋炀帝命羽骑尉朱宽偕同何蛮入海求访,结果就到达了流求,即台湾。《隋书·流求传》这样记载此事:
  “大业元年(605),海师何蛮等言,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三年(607),炀帝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
  这一次因言语的不通,只是掠一人而返。炀帝深感不满,于是第二年再令朱宽前去慰抚,仍无所成,流求不从,仅取回了流求人的布甲。两次和平招降不成,隋炀帝决定以武力征讨,统帅为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作为他的副手。
  大业六年(610),陈棱和张镇州率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出发,可能是因为风势不顺,或者是航程有误,一个多月才到了高华屿,即澎湖群岛中的花屿(或大屿),又航行三日,才到了台湾(流求)。远征军到达的地点可能是鹿港,首先接触的为台湾的平埔番。此次进军,吸取上次语言不通的教训,募有昆仑人担任翻译。平埔番人初见船舰,以为是商旅,相继前来贸易。经昆仑人宣布来意,令其降服,酋长拒绝,于是陈棱决定诉之武力。在经过几度激战后,击败了流求首领欢斯渴刺兜和欢斯老模,斩其首级,焚其寨栅,“虏男女数千人而归”。关于这次远征的情况,《隋书·陈棱传》和《隋书·流求国》有清楚的记载:
  “大业三年(607),陈棱拜武贲郎将;后三岁(大业六年,610),与朝清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隋书·陈棱传》)
  “初,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渝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棱击走之,送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隋书·流求国》)
  从这两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当年陈棱率1万多人到达台湾,台湾人误以为陈棱、张镇州是前来做生意的,所以纷纷到军队中去贸易。由此可见,在当时已有大陆商人在那里通商,所以当地居民见到船舰才习以为常,这说明那时大陆人民早已经常地和台湾有贸易往来。另外,这次征伐由于遭到抵抗,使得居住在台湾的原住民遭受了残酷的镇压。同时,这次远征也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台湾状况的机会,为《隋书·流求传》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也为大陆对台湾的了解增添了新的内容。
  当然,隋炀帝的远征和380年前的孙权一样,并不曾真正将问题解决,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也未能切实地联系起来。然而隋朝时中国关于台湾的知识则较三国时代更进一步。所以《隋书·流求国》关于台湾番族的人物、姓氏、政治组织、居处建筑、战阵攻斗、武器用具、男女服饰、性情相貌、风俗习惯、文化礼仪、赋税刑罚、起居饮食、宴会歌舞、婚丧嫁娶、树木鸟兽、垦殖农作、宗教信仰…能有长约千字的描写叙述,均与实际的情况相附。
  隋炀帝征伐台湾时期,当地的原住民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生活阶段。根据《隋书·流求国》所记载,那时台湾原住民的社会生活状况是这样的:他们从事渔猎和较原始的农业生产,其耕作方式虽“先以火烧,而引水灌”,懂得用烧荒草来肥田和引沟渠灌溉的方法来增加生产,但其所用的农具较原始,是“以石为刃,长尺余,阔数寸,而垦之”。所种的农作物以“稻、粱、(广+禾)、黍、麻、豆、赤豆、胡豆、黑豆等”为主。虽“多猪鸡”,但“无牛、羊、驴、马”,还不知利用畜力来耕作,但已知驯养猪、鸡等动物为家畜,而且“于木槽中曝海水为盐,木汁为醉,酿米面为酒。”已知将农产品加工,出现了家庭手工业。
  台湾当时社会还停留在部落时代,文化较低,没有文字,只是“望月盈亏以纪时节,候草荣枯以为年岁”。其社会组织是以村为单位,“村有鸟了帅,以善战者为之,自相树立,理一村之事”。几个村组成“洞”,所谓“洞”,就是部落,“洞有小王”,“诸洞各自为部队,不相救助”。统率诸洞者称为王,王所居住的地方,“堑栅三重,环以流水,树棘为藩,其大一十六间,雕刻禽兽”。
  由于这个社会还不是封建社会,“无赋税,有事均税,用刑无常准,皆临时科决”。当时所用的武器“有刀、箭、剑、铍之属。其处少铁,刃皆薄小,多以骨角辅助之。编(丝+宁)为甲,或用熊豹皮”。关于部落战争,“国人好相攻击,人皆骁健善走,难死而耐创”。对于战死的人,“收取斗死者,共聚而食之”,重视骷髅,“王之所居。壁下多聚骷髅以为佳,人间门户上必安兽头骨角”,“或悬骷髅于树上,以箭射之”。
  当时台湾原住民服饰为“织斗缕皮并杂色(丝+宁)及杂色毛以为衣,制裁不一。缀毛垂螺为饰,杂色相间,下垂小贝,其声如佩”。在体饰方面,“男子拔去髭鬓,身上有毛之处亦皆除去;妇人以墨黥手,为虫蛇之文”。
  从以上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7世纪初的台湾社会经济面貌与3世纪时期相比,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无论是孙权,还是杨广,对台湾的征伐,都不过是当时我国的封建统治者对台湾地方的一种短暂的经略行动而已。随着军事行动的结束,由大陆人民组成的庞大武装也就离开了台湾,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政治接触又重新被海洋阻隔着。尽管如此,这两次行动毕竟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台湾情况的机会,为台湾以后的开发提供了契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29
1300多年前的隋代。隋炀帝曾先后数次派遣官兵渡海到达台湾。隋代称台湾为“流求”。关于台湾和大陆这时期的相互往来,可以从《隋书》的文献上得到证实。
隋炀帝(569―618),即杨广,隋代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在位时期,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发动对高丽战争,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最终导致隋朝灭亡。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志于海上远略的君王。隋炀帝即位之初,即大业三年(607),有一位海师何蛮就说东方海中有烟雾依稀的所在,于是隋炀帝命羽骑尉朱宽偕同何蛮入海求访,结果就到达了流求,即台湾。《
第2个回答  2008-04-26
隋炀帝与台湾的交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与台湾交往的记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