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是怎样形成的

替上初中的外甥查的资料,请知道的先告诉我一下,急!

彗尾被认为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4 个联合的效应将它从彗星上吹出:

1、当气体和伴生的尘埃从彗核上蒸发时所得到的初始动量。

2、阳光的辐射压将尘埃推离太阳。

3、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离太阳。

4、朝向太阳的万有引力吸力。

这些效应的相互作用使每个彗尾看上去都不一样。当然,物质蒸发到彗发和彗尾中去,消耗了彗核的物质。有时以爆发的方式出现,比拉彗星就是那样;1846 年它通过太阳时破裂成两个,1852 年那次通过以后就全部消失。

扩展资料:

彗星结构:

彗星没有固定的体积,它在远离太阳时,体积很小;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得越来越大,彗尾变长,体积变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长竟可达2亿多千米。

彗星的质量非常小,彗核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 1 克。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其质量只占总质量的 1~5%,甚至更小。

彗星物质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组成,而彗核则由凝结成冰的水、二氧化碳(干冰)、氨和尘埃微粒混杂组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彗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彗星是太阳系形成时的一部分,由于重力,盘内的粒子聚集在各种大小的固体上。

另外彗星是天外的来客,可以认为,经过的类星体是通过其与太阳的引力发生作用,其中的一部分物质偏向,以多数东鳞西爪的形式进入太阳的控制区域。 彗星是宇宙的物质,围绕太阳旋转,轨道细长或有时不规则。 这些个的物体有核,称为慧核,像毛毯一样环绕慧核的是彗星。 然后,在那个结束的时候,有一个画面的结束。 了解彗星的结构由这三个部分组成后,就可以看到这些个三个部分各自的成分。

彗星最内层的核——彗核是由石头、尘埃、冰、冻结的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这些个的瓦斯气体包含二氧化碳(CO2 )、一氧化碳(CO  )、甲烷(CH4 )、阿摩尼亚(NH3 )。 彗星不同,成分的比例也不同。 有些彗星含有大量的尘埃,有些彗星含有大量的石头和冰。 其中含有更多尘土的彗星被视为宇宙的污染雪球。 慧核可能含有其他化合物,如乙醇和甲醇。 知道彗核是固体冻结的事情很重要。 因为彗核决定彗星部分的形成。

彗核被太阳加热后,彗核开始产生,包围彗核。 热量使可可的一部分固体变成气体。 彗星产生的主要成分是气体、尘埃、水。 有些瓦斯气体包括在彗核中发现的瓦斯气体、氢瓦斯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阿摩尼亚瓦斯气体、甲烷和甲醇。 氧气和水在陀螺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太阳辐射将灰尘从陀螺中推开,形成陀螺的尾巴。 彗星的尾巴和彗星的其他部分一样,由气体和尘埃构成。 很多陀螺的尾巴都是由水、一氧化碳和氮气组成的。 根据混合物的成分,彗尾可以分为不同的组。 尘埃络离子化,称为络离子彗尾。 以尘埃为主要成分的陀螺尾巴被分类为尘埃陀螺尾巴。 通过推开尘埃,彗星向前方移动时留下由尘埃和东鳞西爪构成的痕迹。 构成彗星的成分在其各部分是相同的,特别是彗核决定了彗发和彗尾的形成。 因此,如果知道特定彗星的彗核成分,就有助于识别该彗星的彗发和彗尾成分。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彗星主要
是由低沸点的物质(如氨和甲烷)构成的,同时也包含有细
碎的石砾。这团彗星云在远离太阳的时候,氨、甲烷和其他
物质都凝固成为坚硬的“冰块”。
这种冰冷的彗星结构,在外层空间迅速运行时是稳定的。
但是,一旦它们慢了下来,向太阳靠近时,又会出现什么情
况呢?当它进入太阳系内层时,会从太阳接受到越来越多的
热量,使得冰块开始变成蒸汽,原先被凝在冰块表层的石砾
颗粒得到了自由,结果,彗星的核心就被一团尘埃和蒸汽所
形成的云雾包围起来。越靠近太阳,这团云雾就越稠密。
太阳朝四面八方刮着太阳风——一种向外奔涌的亚原子
粒子云。太阳风对彗星有一股作用力,这种力超过了彗星本
身的微弱引力,彗星内的尘雾云就开始被太阳风吹出来,向
背离太阳的方向伸展。随着彗星接近太阳,太阳风加强了,
尘雾云就成了背离太阳方向的一条长尾。离太阳越近,尾巴
就越长,然而,这种尾巴是由极其稀薄的分散物质构成的。
自然,彗星一旦进入太阳系的内层空间,就不会长期存
在下去。每靠近太阳一次,就造成一次物质损失。这样,转
了几十次以后,彗星就变成了很小的石头核,或者干脆碎裂
成小陨石团。有一些这样的陨石团正在确定的轨道上围绕太
阳运行。当它们在地球的大气层里穿过时,就会出现壮观的
“流星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13
慧星是由大阳系( 星系 )组成时被甩出去的一些物质的组合。
第4个回答  2006-03-23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外貌随着与太阳距离的变化不断改变,当远离太阳时,呈现为朦胧的点状,当离太阳较近时,体积急剧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慧星内的气体和尘埃向后推开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由于慧星的这种独特外貌,中国民间又称它为“扫帚星”。
彗星的命名法有三种。刚发现时,先给一个临时名称,按发现的顺序在年号后面加上一个小写字母,如1990b就是指1990年发现的第二颗彗星。通过近日点以后,就给它以永久命名,即在过近日点的年号后加上一个罗马数字,这个罗马数字表示彗星在当年通过近日点的次序,如1990Ⅲ表示1990年第3颗过近日点的彗星。另外,通常还以发现者来命名,当有多个发现者时最多可取前三个,如池谷—关彗星,多胡—佐藤—小坂彗星。彗星的轨道可分为椭圆(离心率e<1) 、抛物线(e=1)和双曲线(e>1)三类。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彗星称周期彗星,它们周期地绕太阳公转。周期彗星又可分为短周期彗星(周期小于200年)和长周期慧星。前者的轨道倾角不大,多为顺行,即绕太阳运动的方向与行星相同。后者的轨道平面在太阳系空间内是随机分布的,顺行的与逆行的各占一半。在双曲线或抛物线轨道上运动的彗星称非周期慧星,它们经过近日点后便一去不复返了。彗星经过行星附近时,会受行星的摄动而改变轨道。如果将观测到的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轨道往前例推,大多数非周期彗星的轨道都曾是离心率较大的椭圆,这说明可能只有很少的彗星是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彗星一般由彗头和彗尾两部分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和彗发,有的彗星在彗发外还包着厚厚的一层氢原子云,称为“彗云”。彗核的直径很小,只有几百米到上百公里,但集中了彗星的绝大部分的质量,大彗星的质量为103-108亿吨,小彗星的质量只有几十亿吨,彗核的平均密度约为1克/厘米3,和水的密度差不多。彗发的体积随彗星与太阳的距离变化,其直径比彗核大得多,一般为几万公里,有的甚至比太阳还大,但由于彗发内物质很稀薄,故它的质量很小。一般情况下,当彗星走到距太阳两个天文单位附近时,开始产生彗尾。随着与太阳的接近,彗星显著变大变长。彗星的体积很大,可达上亿公里,宽度从几千公里到2000多万公里,但物质极稀薄,密度只有地面附近空气的10亿亿分之一。彗尾的形状多种多样,一般总是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彗尾可分为两类,一类彗尾较直,由离子气体组成,呈蓝色,称“离子彗尾”或“气体彗尾”,它是由太阳风的斥力作用于彗星中的离子形成的。另一类是弯曲的,称“尘埃彗尾”,这类彗尾是太阳光子的辐射压力推斥微尘而形成的。

热心提示:也许回答是的多了一点,但是你可以在提问之前先搜索,已经有相同的答案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44905.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