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镇的下辖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葛家 约唐宋时,葛姓来建葛家村。明末,吕姓来村西南为宫姓守田庄,称宫家庄;清初,更为吕家庄。葛吕两村合设集,称葛吕集。1955年后,成为一个行政村。1381户。
大背后 明中期,牛姓来大碑之北立村,称大碑后,演作今名。157户。
卧龙2村 明末, 王姓由陕西来居,原村西河岩石蜿蜒似龙,称卧龙。清初,北建新村称上卧龙(135户),原村遂称下卧龙(195户)。马家庵属上卧龙。
.西庄 原为吕姓田庄,以方位称西庄。清乾隆十二年,浪暖蔡姓买庄来居,袭旧称。197户。
黄龙岘 明洪武元年, 周姓来黄龙庙南、近山口居住。黄家庄属该村。508户。
昆阳 金元时,宫姓立村,称宫家庄。1981年以居昆嵛山阳更名。92户。
东、 西于疃 金代以前,俞姓就在此居住,称俞疃。清初,分为东西2村,演作东于疃(305户),西于疃(617户)。
南于疃 明中期,牟姓来俞疃之南立村。270户。
议城 元末,柳姓自栖霞大柳家来居,相传拟移文城于此,称移城,演作议城。508户。
英山前 明末, 高姓自高家庄来英山之阳建村。曲家疃于1941年并入。408户。
下口 明末,高姓来居,位上口村南。地势较低。249户。
上口2村 元初, 潘姓于山口隘道立村,且近巨石,称大石口前。明末,南建下口村,原村遂称上口。清中期,刘姓入。民国初,上口分为潘家上口(140户),刘家上口(230户)。
韩家庄 明以前,韩姓近土阜立村韩家埠。明末,尹姓自姜家埠来村南居,称韩甲埠,1959年合称今名。192户。
松岚后 明末,孙姓来松岚之北立村。105户。
西窑 清初,王姓来砖瓦窑之西北立村,152户。
旺格庄 明末,鞠姓由今牟平来天然水汪立村,称汪家庄。清中期,取吉祥意,演为今名。306户。
迟家庄 清初,东于疃富户设田庄于此,以地势称下庄子。后迟姓来居,遂改名。299户。
占甲埠 明嘉靖时,宫姓自海阳青山来土阜东侧立村。明初定10户为1甲,为基层户籍编制。 占甲近似“占籍”, 谓迁至新地,成为在甲的当地居民,故名。260户。
岔河 明末,傅姓由青龙夼来居,五道河东西支流于村北汇合。185户。
池水头 明初,龚姓来长学山西麓立村,东有水池为溪水源头,称石水头,民国初演作今名。223户。
背眼 明崇祯时,王姓自 (正文第50页)山来居,三面环山如屏,遮蔽视线。324户。
林子西 明初,马姓由海阳所来密林之西立村。403户。
李家庄 明正统时,李姓由今荣成市福山后沟来居。210户。
周家埠 清初,周姓自高村来土阜之阳立村。353户。
姜家埠 清初,吕姓自吕家集来建土阜之阳建吕家埠。清末,姜姓众,更今名。262户。
于家埠 元末,于姓由斥山来土阜之前立村。503户。
山北头 明初,耿姓由今乳山耿家来凤凰山之北立村。378户。
旺疃3村 元朝, 毛姓临天然水汪建村,称汪疃。明初,东有鞠姓自鹁鸽崖来居, 称东汪疃;谷姓自谷家疃来两村之间建中汪疃。民国初年,3村自治,取吉祥意依次称西旺疃,中旺疃,东旺疃,分别为272户、332户、305户。
韩北 (正文第50页) 明末,韩姓来土 (同上)之阳居住,居南者称之为韩北 (同上)。160户。
赤金泊 明中期,蒋姓由漩夼来居,村名失考。后于姓自赤山入,以处河畔平泊,取原籍首字称赤家泊,演作今名。897户。
崔家口2村 明弘治时,崔姓由莱阳崔家庄来槲山口建崔家口。清末,分为东崔家口(520户),西崔家口(302户)。
郭子 明中期, 郭姓由河南省来居,称郭子。方言“子、家”轻声相似。312户。
董家庄 明万历时,董姓逃荒至此居住。166户。
窑南坡 明万历时,于姓由斥山来砖瓦窑南侧立村,称窑南屯。因处平泊,更为窑南泊,演作今名。120户。
刘格庄 明朝,刘姓立村,称刘家庄,清末演作今名。166户。
生格庄 明初,盛姓建盛家庄,谐音演作生格庄。515户。
原铺集镇辖村:
铺集 明嘉靖时,于姓建村。因古代此处设急递铺,距文城50里,故名五十里铺。后演作铺里。1942年后称铺集。554户。
祝家泊子 清朝,祝姓来河北岸平泊立村。274户。
西孙疃 清雍正时,吕姓于大新疃西建村,称小新疃。同治时,随东孙疃易今名。170户。
林家庄 清康熙时,林姓由林村来居。80户。
王官屯 明嘉靖时,王姓来此屯田,属靖海卫。因近大圣院,称大圣院屯。清雍正时,更今名。208户。
院东 明永乐时,于姓于大圣院之东北建村。749户。
陡埠 明末,牟平县署于此设庄子,称官庄子。民国初,以南有陡峭山阜,更为陡埠。370户。
东孙疃 明初,汪姓初建村时名大新疃。清同治时,孙姓众,称东孙疃。350户。
杭格庄 明隆庆时,林姓自林村来双石山东北建村,称双凤山。民国初,村周林木成行,改称行格庄,演作杭格庄。165户。
小英 明嘉靖时,张姓建村,近军营遗址,演作小英。319户。
大英 明隆庆时,岑姓建村,近军营遗址,演作大英。253户。
院西 清顺治时,郑姓于大圣院之西南建村。201户。
谭家口2村 明宣德时, 谭姓由莱阳迁山口之东建村,以村中四神庙为界,分东谭家口、西谭家口。1956年合村,1983年再次分村。西庄、西龙庵、宫后属西村, 764户;孙家庵、桃树园、白果树底下、白果树、北庵、老茔后、蔡家庵、谭家庵、卢家庵、胜固夼、旗杆谷等属东村,706户。
北长岚 明正德时,于姓来长形山林东侧建村,取名长岚。清时,形成北、中、南3村。后北长岚改为小河北,中长岚遂称北长岚。212户。
新河 清乾隆时,黄姓来建黄家庄;后于姓在村西立北长岚,因位于河北岸,改称小河北。1941年2村合并称河北。1981年改今名。126户。
西宋格庄 明景泰时,王姓来居,以近刘家得名小刘家。清初,为免遭狱讼株连,取“息讼”义,谐音称西宋格,又称小宋格。1951年改今名。166户。
东宋格庄 明洪武时,刘姓来居称刘家。清初,随西村改称大宋格。1951年改今名。290户。
松油 明崇祯时,谭姓自谭家口来居。村南古松下有一巨石,故村名松岩底。民国3年更为松油底。1951年称今名。404户。
洛格庄 明万历时,于姓建村,鸽子常落此觅食,称落鸽庄,演作洛格庄。1942年前以小溪为界,分东、西洛格庄。390户。
姜新庄 清乾隆时,姜姓由今乳山县庙下村来居,称姜家庄。1981年改今名。高家庵、冯家庵属该村。291户。
南长岚 明末,宁姓、王姓建村,位处长形山林之东、长岚村南。南庵属该村。280户。
石山头2村 明末,丛姓、迟姓自宁海州南洪来石山子立村,以方位称南石山头(201户),北石山头(266户)。姜家庵、西石山头分别属于2村。
姚家庄 明隆庆时,姚姓建村。307户。
于家口 明代,于姓在山口之东建村。凉水湾、东庵属该村。720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