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密度是多少?

如题所述

水的密度是1g/cm³,10^3kg/m³(t=4℃)。

1.分子式:H2O;  

2.分子量:18.016;  

3.沸 点:100℃ ;  

4.凝固点:0℃;  

5.最大相对密度时的温度:3.98℃;

6.密度是指一物质单位体积下的质量,常用希腊字母ρ或是英文字母D表示。在数学上,密度定义为质量除以体积的商:ρ = m V {\\displaystyle \\rho ={\\frac {m}{V}}} 其中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 有时会将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的重量,不过在科学上是不精确的,此物理量应称为比重量(Specific weight)。

7.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合而成写作千克 / 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用符号kg/m³或kg*m-3。

常用的单位有:

1克/厘米³,符号为 g/cm³或g/mL)

2千克/分米³符号为kg/dm³或kg/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 g/cm³=1kg/dm³=10³kg/m³

例如水的密度是1g/cm³也就是1kg/dm³ 或1×10³kg/m³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23
纯水在4℃时的密度是1g/cm3次方,这表明4℃时,体积为1的纯水的质量是1g.即4℃时水的密度最大。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表示纯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水具有一定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得出:1g/cm3次方=1.0×103次方kg/m3次方。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虽然这一现象仅仅是由于水的分子结构造成的,但对于水的这种特性,人们至今仍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物质研究所研究员三岛修和铃木芳治通过实验证实,在低温条件下两种非晶态冰之间存在不连续性转移。在低温情况下,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呈完全不同的形态。这项研究不仅首次解释了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的现象,而且在生态系统、水溶液系统等与水有关的领域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价值。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多年来,科学家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一直在进行水的非晶态多样性研究。水通常在摄氏零度时结冰。但水在摄氏零度以下时也可保持液体状态,称作过冷却水。当过冷却水到达临界点以下时就会分离出两种状态,既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低密度和高密度两种非晶态冰。由于水在低温时易于结冰,也由于没有非晶态冰之间互相转移的现存理论,水的非晶态多样性学说存在很多争论。其中之一就是两种密度的非晶态水是否会发生连续转移。
日本科学家的这项研究,观察了高密度非晶态冰(HDA)向低密度非晶态冰(
LDA)变化的过程。发现
H
DA在零下158摄氏度以下时整体均一膨胀,在零下158摄氏度时随着不均一的体积变化迅速向
L
DA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两种成分共存状态,随着时间推移,
H
DA和LDA逐渐分离。研究证实,低温下两种水之间的转移是不连续的。
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是揭开水领域各种问题的重大突破,将对今后过冷却水等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将带动对同温层中的云的研究及在冰点下活动的动植物细胞内存在的过冷却水的研究。如果今后能够控制这两种水的临界点,就可以自由控制水的结晶,对人类控制地球环境和开发生物冷却保存技术极有价值。水作为液体所能起的各种作用,其他物质多半无法替代。这多半是由于水的一些怪脾气决定的。比如,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再冷,反而体积膨胀起来,所以冰比水轻,浮在水面;冰不善于传热,才不会一冻到底,保证水下生物安全过冬;水容热的能耐很大,是铁的10倍、沙的5倍、空气的4倍,所以海洋性气候温和;人体也靠水来保持体温;水的三态(水、冰和水气)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共存;水的凝聚性、表面张力,使岩石和土壤的缝隙中能“含”水,水能“爬”上高高的树梢,给植物送水分和养料;几乎什么物质都能溶解于水,所以鱼儿才能从水中得到氧气
第2个回答  2019-05-05
水的密度是1g/cm³,10³kg/m³(t=4℃)。
水(简称:一氧化二氢,化学式:H₂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可饮用。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
水,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气水、海水、地下水等)[含杂质],蒸馏水[理论上的纯净水],人工制水(通过化学反应使氢氧原子结合得到的水)。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一种狭义不可再生,广义可再生资源。
扩展资料:
一、水密度的变化
水的密度在3.982℃时最大,为1000kg/m3,温度高于3.982℃时(也可以忽略为4℃),水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在0~3.984℃时,水热缩冷涨,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原因:
主要由分子排列决定。也可以说由氢键导致。由于水分子有很强的极性,能通过氢键结合成缔合分子。液态水,除含有简单的水分子(H₂O)外,同时还含有缔合分子(H₂O)2和(H₂O)3等,当温度在0℃水未结冰时,大多数水分子是以(H₂O)3的缔合分子存在。
当温度升高到3.98℃(101.325kPa)时水分子多以(H₂O)2缔合分子形式存在,分子占据空间相对减小,此时水的密度最大。如果温度再继续升高在3.982℃以上,一般物质热胀冷缩的规律即占主导地位了。
水温降到0℃时,水结成冰,水结冰时几乎全部分子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大的缔合分子,在冰中水分子的排布是每一个氧原子有四个氢原子为近邻两个氢键这种排布导致成是种敞开结构,冰的结构中有较大的空隙,所以冰的密度反比同温度的水小。
二、相关性质
沸点:99.975℃(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时,也就是101.325kPa)。
凝固点:0℃
三相点:0.01℃
最大相对密度时的温度:3.982℃
比热容:4.186kJ/(kg·℃)
0.1MPa
15℃蒸发潜热:2257.2kJ/(kg)
0.1MPa
100℃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水
第3个回答  2020-04-21
水的密度会随着温度的改变而变化,通常取1×10³kg/m³。
水的密度:水的密度在3.98℃时最大,为1×10³kg/m³,水在0℃时,密度为0.99987×10³ kg/m³,冰在0℃时,密度为0.9167×10³ kg/m³。
水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水,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气水、海水、地下水等)。
扩展资料:
在地球表面有71%被水资源覆盖,从空中来看,地球就是个蓝色的星球。水侵蚀岩石土壤,冲淤河道,搬运泥沙,营造平原,改变地表形态。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了水圈,包括湿地、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积雪、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由于注入海洋的水带有一定的盐分,加上常年的积累和蒸发作用,海水和大洋里的水都是咸水,不能被直接饮用。
某些湖泊的水也是含盐水,比如:死海。世界上最大的水体是太平洋。北美的五大湖是最大的淡水水系。欧亚大陆上的里海是最大的咸水湖。
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
1,360,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占了1,320,000,000立方公里(97.2%);冰川和冰盖占了25,000,000立方公里(1.8%);地下水占了13,000,000立方公里(0.9%)。
湖泊、内陆海,和河里的淡水占了250,000
立方公里(0.0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占了13,000立方公里(0.001%)。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水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02
你好,物质的密度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人们常说的水的密度是1.0×10^3kg/m³是指的在4℃时的,也是水最大的密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