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宪与违法的区别

如题所述

    违宪是宪法学中重要的概念,是指违反宪法的非法行为。违宪行为是最高的违法行为。

    违宪的内涵相当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违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宪法上的义务主体。 第二、违宪违反的是宪法、宪法性法律甚至宪法惯例。 第三、违宪同样会产生法律责任,一般通过违宪审查机制来实现。

    违法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违法是指特定主体实施了与现行法相冲突的行为,引起相应的损害事实,法律对之进行否定性评价的状态。

    扩展资料:

    违宪审查又称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对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其作用在于保障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先后建立了违宪审查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

    2014年11月4日,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专家提出,法律体系构成部分中有违宪法精神的都应当修改或废止。同时,要强化违宪纠错机制,禁止地方制定带有立法性质的红头文件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30
何谓违宪行为?学界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种观点纷呈,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有如下三种学说。    1.立法者模式说。该学说认为宪法仅是对立法者的委托,其仅对享有立法权限的机关发生直接约束效力,也就是说,只有立法者才具备违背宪法的资格。按照这一学说,违宪行为就是享有立法权限的主体违反宪法制定法律的行为。不过,这里的法律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其不仅包括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也包括由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法官制定的判例法,甚至包括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在立法者模式学说下,违宪行为是一种广义上的规范违宪行为。根据这一学说,在我国,违宪行为是指相关机关违背宪法制定法律法规觑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2.公权力者模式说。该学说认为宪法是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根本大法,其针对的是享有公共权力的主体,因此,不单立法者,其他一切享有公共权力的机关、组织、团体均可成为违宪行为的主体,只有不享有公共权力的普通公民珐人和组织才不具有违宪的资格。按照这一学说,违宪行为除立法者模式下的规范违宪行为外,还包括其他享有公共权力的公法主体的具体违宪行为。和立法者模式说相比,该学说将违宪行为主体的范围作了较大的扩展。按照该学说,违宪主体不仅包括立法机关,也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甚至包括享有一定公共权力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公权力者模式说在我国亦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广般违法行为,因其属于间接违宪行为,依照法律处理就行了,不需要由监督宪法实施的机构来管,不需要人大常委会“开庭审判”,因此,违宪行为主要是指立法机关违反了宪法或者是行政首长等违反了宪法:(2)违宪行为是指需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这个常设的宪法监督机关根据宪法来处理的问题。这种违宪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以及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同宪法相抵触:其二,指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违背了宪法的规定。… 违法行为:即违反现行法律的行为,既包括作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包括不作法律所要求的行为。违法行为,根据其违法的性质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可以分为严重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两类:严重违法行为,通常指触犯刑法的行为,这种行为构成犯罪,属于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是指犯罪以外的违法行为,例如,违反民事法律应受到民事制裁的,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经济法规应依法追究其经济法上的责任的,属于经济法的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规应受行政处罚的,属于行政法的违法行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5-15
违宪, 违宪是宪法学中重要的概念,是指违反宪法的非法行为。违宪行为是最高的违法行为。但是违宪的内涵相当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违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宪法上的义务主体。 第二、违宪违反的是宪法、宪法性法律甚至宪法惯例。 第三、违宪同样会产生法律责任,一般通过违宪审查机制来实现。

违法: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违法是指特定主体实施了与现行法相冲突的行为,引起相应的损害事实,法律对之进行否定性评价的状态。 这是作为产生法律责任的原因之一的违法。
第3个回答  2015-04-28
违宪指违反宪法的行为,一般违法指违反民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普通法律的行为。
违宪与违法的区别表现在:
(1)违宪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家机关、国家公务人员,是掌握一定职权的执政者,也可以是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一般违法的主体主要是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公民,当然,国家机关、政党、企事业单位也可成为行政违法或民事违法的主体。
(2)违宪行为所侵害的客体有两类:一是国家机关间的职权关系,如我国宪法规定,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是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并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这里制定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不得与宪法等相抵触并报备案是职责。如果省或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与宪法等相抵触,或未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就宣布生效,就侵犯了宪法确定的职权关系。再如,县人民政府的局长由县人大常委会任免,乡、镇人民政府的乡长、镇长由乡镇人大会选任。但是,一些地方却借改革之名,招聘局长、乡镇长,或任意改换乡镇长的工作,就属违宪行为,这些行为侵犯了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另一类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如我国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但是,有些国家机关招募公职时,有的企事业单位招募工人时,公然歧视妇女,使妇女在劳动就业方面处于同男子不平等的地位,侵犯了宪法保障的平等权利。
(3)违宪所造成的危害比违法要大。违法往往是对具体的人、物或行为造成直接的危害,即使是最严重的违法犯罪,莫过于将某人致伤、致死,其后果当然也是严重的,但这种危害后果相对说来总是局部的和个别的。而违宪由于侵害客体的特殊性,其危害一般说来要广泛和深刻的多,一旦发生,直接影响和干扰国家机关工作的正常进行。例如,国家机关如果制定了违宪的法律文件,这种违宪行为的影响将波及该机关所辖区域内的全体公民、企事业单位。
(4)追究违法行为的一般是司法机关,特别是审判机关。世界各国的违宪审查体制则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普通法院审查制,即由审理刑事、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第二种类型是代表机关审查制,即由议会或国家权力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第三种类型是专门机构审查制,由在普通法院之外设立的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行使违宪审查权。
(5)违法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相应受到刑罚制裁、民事制裁与行政制裁。而违宪招致违宪责任,相应受到违宪制裁,罢免违宪的领导者,撤销违宪的规范性文件等。
第4个回答  2013-06-30
违宪是违反宪法的规定,违法是指违反一般法律的规定,如刑法、民法等。
现在我国没有违宪审查(美国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