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如题所述

  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在1984年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中指出:人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值得忧虑的是,不少大学生对教育目标及人文教育价值没有清晰概念;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中心地位,设课越来越少;学生主修人文学科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获学士学位的大学生没修过重要的人文课程。这一现象虽是世界性的,但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甚。1995年9月,华中理工大学首次对全校3511名新生进行中国语文水平考试,试题包括汉语知识、古代文学、阅读与理解、写作四个部分,总分为150分。考试结果,总平均成绩为95.37分,不及格者占26.3%,而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总平均成绩分别为87.06分和89.03分,不及格者分别占61%和52%。(相关数据来自杨叔子等《谈重点理工科大学实现四个转变》, 1996)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体现于人文知识的匮乏,也在其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思维方面有所表征。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程度越高,人的心理压力越大。转型期的社会特征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凸显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在挫折和困境面前,他们往往一味地去抱怨,而不是去勇敢地正视现实;并容易产生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性评价,出现自卑心理。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呢?
  1、大学人文精神“失落”的特殊背景。近代以前我国大学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大学世界中处于中心地位。近代以降,我国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当时的“科学救国”论认为,大学应着重发展技术教育。这本身虽无可厚非,但其客观结果却助长了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加之西方科学技术的不断东渐,科技教育进驻大学课堂,并在大学课程结构中占据重要位序,人文教育的中心地位受到排斥,甚至出现缺场。当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反思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失衡的危害时,我们却在虔诚地学习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绝大多数高校变成了单科性理工院校。建国后我们建立的高等教育体系以高度专门化为基本特征,文理分家,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剥离,严重违背了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向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据1980年统计,全国高校各科类专业达1038种,不仅专业狭窄,而且重理轻文。文科学生占在校生的比重,1949年为33.1%,到了1980年仅为8.9%。经历了五十年代的专业分拆,加之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象牙塔变成了玻璃城”,仿佛在一夜之间,中国大学失去了其应有的尊贵。
  2、科学教育的“异化”导致人文精神的“衰微”。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半个多世纪以前,梁思成就已敏锐地预见了科技与人文分离所导致的可怕后果。今天,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的年代,梁思成的预言不幸被言中。我们的大学培养出了大量“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这些“空心人”共有的特征是“人文精神失落,价值理性式微,更倾向于用世俗、功利的眼光来看世界。”
  我国虽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但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高等教育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并伴随“科学救国”的急切动机发展起来的。近代大学的人文教育一开始就受到科学教育的遮蔽而衰微不振。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此观念的主导下,“唯科学主义”倾向油然而生,表现在教育领域,即为对科学教育的过分倚重。在专注于科学技术传授与习得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塑造逐渐被忘却。在现实层面上,高校往往首先保证理工科的发展,人文学科难以得到最起码的考虑;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以接受科技教育为重心,人文学科则是许多人不得已的选择;在“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人文教育也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人性的完善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唯如此,科技与人文教育的失衡也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从高中阶段起,就出现了文、理分班的现象,在社会和家长的影响下,许多中学生自幼就形成了重数理化、轻文史哲的偏科心理。
  3、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对人文教育的排斥。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扬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伴随着十九世纪以后功利主义的无限膨胀,人文精神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尽管很少有人在理论上否认大学定位于文化领域,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心照不宣地将大学定位于经济之中。这在理论上也有所反映,从教育本质问题大讨论到近年来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如果说强调教育的生产力属性还有积极意义,那么大学产业化论调一经提出,其诸多弊端已是毋庸置疑。在美国,一流的大学无不以其独立的人文精神闻名于世。反观国内的一些大学,在市场经济取向下舍弃了“人文”传统,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大学教育的日趋产业化,使得这种教育普遍缺少一种对人类精神的关怀。正如教育家艾禾所言,“今天的教育正朝着制造技术人员的特定目标前进,趋于功利”,教育所产生的“智识分子”逐渐沦为技术团体惟命是从的工具。
  人文之于大学,就像水之于鱼一样不可或缺。大学不能纯以物质来衡量,我们的教育却违背了这一原则。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手段和附属地位,沉迷于功利的世界里,必然会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07
很大的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