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旅游:安全先行

如题所述

旅游装饰好日子
谭先生是上海某银行的部门经理,对于他来讲,旅游支出已成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花销之一。每年,他都要带着太太和儿子出游两三次,饱览名胜古迹,畅游秀丽山川,遍尝天下美食,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谭先生告诉记者,这几年,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热衷旅游,“旅游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更新了我们的消费观念。”
有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社会迈向总体小康,人们的旅游消费潜能逐渐得到释放。如今,在国内外的各大景区景点,到处可见中国人组成的旅游团。一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则纷纷选择凸现自我的个性旅游、追求新鲜的体验旅游,形成消费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逢黄金周,旅游更是形成“井喷”效应,拉动市场一片火爆,从2000年“十一”到2003年春节,8个黄金周国内出游者累计5.2亿人次,旅游收入总共2089亿元。出差旅游的少了,自费旅游的多了,中国正由开门迎客的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出门逍遥的旅游客源大国。
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人均GDP将从800美元增至3000美元以上,尤其是社会中最稳定的支柱性消费群体“中等收入阶层”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5%左右增加到2020年的38%左右(即5—6亿人),他们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不再满足于“穿的有绸,吃的有肉,住的有楼,串门不愁”,而是向往更健康、更优质、更快乐的生活。旅游自身的特点恰恰顺应了这一需求趋势,它给现代人带来了全新、时尚的消费感觉。往往在一个单位里,年轻人之间相互判断某人是否老“土”、是否落伍,出游次数和目的地是一个主要标尺。
小康旅游”究竟什么样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时,一般会出现排浪式的旅游消费热潮。2002年我国国内旅游者为8.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3845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旅游理事会预测的增长率来计算,到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数将达到近20亿人次,大致相当于每位国民一年出游1.5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万多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8.7%左右,仅国内旅游的贡献就足以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小康旅游还表现在国民的非工作时间更长,旅游休闲的机会更多。眼下,我国的工薪阶层依法享有每周的双休日、“五一”、“国庆”和春节3个长假等总计114天的休息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进一步促进科技的发展应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国民的工作时间将随之继续缩减。“十五”规划纲要已确定,将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国民的非工作时间将增至130—140天,闲暇时间的增多势必创造更多的出游机缘。20年后,一名工薪族一年出游几次将成寻常之事。
在小康旅游时代,出游空间进一步扩大,出境旅游将成居民的重要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将跃居世界第四位,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与此同时,由于消费能力的增强,出境旅游将从现在的边境、港澳、毗邻国家等近距离逐渐向中远程的洲际旅行转变,观光旅游将被休闲度假旅游替代。旅游消费渐趋理性化、个性化,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大受欢迎,出游方式从围着导游的“小旗子”转的“随团出游”向自行组织、自驾私家车的“自助旅游”扩展,出游时间也将从目前长假期间集中出游逐渐转向分散出游。
小康旅游的蓝图为我国旅游业迅速成长为支柱产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据匡算,到2020年我国年接待旅游者将达到20亿人次,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国;旅游产业总收入近4万亿元人民币,将占全国GDP的11%以上。旅游业将直接为社会提供1690.5万个工作岗位,间接提供8452.5万个就业机会。一般情况下,旅游产业对各级财政的贡献将达到4400亿元人民币。
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
旅游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而旅游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企业生产安全、商品质量安全以及其他领域的安全问题相比,旅游安全对我们身心利益和生活品质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综合,当然,也更加不易操控。
社会稳定和谐是所有旅游目的地的安全保障。据调查,30%以上的旅游者出游时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旅游目的地的稳定与安全。美国发生“9?11”事件后,世界各地区国际旅游业收入急剧下降,其中美洲、亚太、中东、南亚的下降幅度超过20%。据观察家分析,今年的美伊战争也将使全球部分地区的旅游业受挫。相比之下,中国“全球最安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正日益强化,中国的政治局势、社会治安和古俗民风等,共同构建了一道坚固的安全网。
但是,对于国内广大旅游者来说,旅游安全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旅游六大要素“行、住、食、游、购、娱”多多少少都与安全相联。出行中的交通安全首当其冲,可以说是人命关天,历次黄金周的安全盘点,旅游交通事故都占了大头。攀岩、蹦极、漂流、滑雪、滑冰等旅游项目,缆车、快艇以及其他各种新型游乐设施,安全系数均有待加强。热门景点景区和主要旅游购物区,人群密度大,安全隐患多。酒店、招待所和各类社会旅馆,食品安全不可忽视。
除此之外,从广义上讲,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市场秩序、旅游环境开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消费意识等都离不开“安全”二字。
比如,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期,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必然在旅游行业有所体现,旅游业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等,都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多年顽症如“黑社”、“黑车”、“黑导”、“黑店”等无证经营行为,以及私拿回扣、索要小费、欺客宰客、胁迫购物、陪游伴游、“零团费”和“负团费”等非诚信行为和违法违规现象仍然屡禁不绝,在某些地方还很突出,不仅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也极大地损害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境下出游,消费者怎么能感到安全、放心?!
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旅游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总的看,有些痼疾并未得到根本遏制。今年“3?15”期间,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消费申诉十大热点之一就是旅游服务争议,去年受理此类申诉共计2895件,同比增长近30%,而投诉相对集中的焦点正是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整治的。
记者曾于去年“十一”后去国家旅游局质监所翻阅了所有黄金周投诉记录,深感营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决非旦夕之功。举几个例子:
——山西太原锦云旅行社组织的团队在拉萨旅游时,因个别客人与地接社即西藏科技旅行社的导游发生口角,导游竟抛下全团,拂袖而去。
——北京金玉假日旅行社随意降低食宿标准,擅自改变住宿地点,在受到游客质询后,该社员工王某便恶意甩团,甚至声称“就是将来坐牢,也把这个团甩了”,引起公愤。
——数名游客参加由广州开元国际旅行社组团的“珠海一日游”,到珠海后竟被强行改为“珠深两日游”,到深圳后又落入一个不告诉姓名的“野导”手中,未游览一处景点就被诱骗到沙头角胁迫购物,造成经济损失。
——北京某汽车公司一辆客车招客时承诺去八达岭和定陵,但只到了水关和长陵就停,且每人收车费100元;另一辆客车也自称去八达岭,却将全车客人半途丢下。
——一批客人赴大连旅游,组团社保证有全陪陪同,但全陪只在接送站时各露一面,其他时间不见踪影,而地陪仅是实习导游,既不会讲解也不懂协调。
——福建万佳旅行社组织的漳州127名老人团按预订入住北京泰山饭店,但店方忽称另有接待任务,致使预订无法兑现。
——由西安青年旅行社组织的15人团,因地接社数次更换,到了川北黄龙景区后,餐宿得不到落实,只好呆在街头。
——几位安徽游客在桂林市民俗风情园参加民俗婚礼表演项目,结果表演者硬将游客推入“洞房”,并强行收取每人40元。
——少数历史文化名城未经允许,竟按游客人头收取所谓价格不菲的“古城维护费”。
——部分游客乘坐厦门至武夷山的K982次列车时,乘务员以“新型豪华车厢”为由,要求客人临时增补车费,补齐从99元增至145元的差价,不补齐费用的乘客则需下车。
——乘坐宜昌“长翅号”游轮参加三峡游的游客反映,该轮停靠中途码头时,二、三楼大量柴油外泄,既不卫生,又有安全隐患,员工却对游客意见置之不理。另一批“三峡游”客人投诉,他们抵鄂后,接团的湖北光大旅行社所派6名导游仅有一人佩带导游证,另因更改行程让200名游客在岸边等候4个多小时,造成一妇女晕倒、一老人发病,经查,其所乘游船也是未经批准营运的“黑船”
上述纠纷,看似零碎,实际上反映了供需双方对旅游安全的认识不一。不少业者觉得这些都上升不到“安全”的层面,而在消费者看来,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有损整体的旅游消费,使他们无法获得安全感。旅游中与安全相关的许多问题带有很大的突发性、随机性、个案性,仅靠行政手段来事先控制,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行业管理效果也较有限。
从今年春节黄金周情况看,各种旅游安全隐患仍然不少,特别是地方旅游运营车辆,越来越多地由个人承包、承运,使旅游安全制度落实到人的工作抓起来有些困难。旅游经营服务不规范的现象还是存在,今年春节全国假日办收到的175起投诉中,投诉旅行社的有101起(其中多数是因交通、住宿和景区景点原因造成),投诉饭店的有17起,投诉景区(点)的有15起,直接投诉交通运输单位的有42起。如何推进标本兼治,避免短期行为,净化旅游大环境,让安全真正为小康旅游保驾护航,实现“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这将是涉及旅游的各部门以及旅游行业内部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份考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