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如题所述

珠光体类型组织有: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

1、片状珠光体:在A1~6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能明显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状组织形态,其片间距大约为150~450nm。

2、索氏体: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较小,约为80~150n m,只有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放大800~1500倍时)才能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形态。

3、屈氏体:在600~5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极细,约为30~80nm,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无法分辨其层片状特征,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区分。


扩展资料:

珠光体的性能:

珠光体的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强韧性较好。其抗拉强度为750 ~900MPa,180 ~280HBS,伸长率为20 ~25%,冲击功为24 ~32J。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强度较高,硬度适中,塑性和韧性较好σb=770MPa,180HBS,δ=20%~35%,AKU=24~32J)。

珠光体的综合力学性能比单独的铁素体或渗碳体都好。珠光体的机械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强度、硬度适中,并不脆,这是因为珠光体中的渗碳体量比铁素体量少得多的缘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珠光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1

珠光体类型组织有: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

1、片状珠光体:在A1~6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能明显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状组织形态,其片间距大约为150~450nm。

2、索氏体: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较小,约为80~150n m,只有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放大800~1500倍时)才能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形态。

3、屈氏体:在600~5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极细,约为30~80nm,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无法分辨其层片状特征,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区分。

珠光体形态:

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叠压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状珠光体。用符号P表示,含碳量ωc=0.77%。在珠光体中铁素体占88%,渗碳体占12%,由于铁素体的数量大大多于渗碳体,所以铁素体层片要比渗碳体厚得多。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体也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珠光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1)三种。分别是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2)珠光体是过冷奥氏体在550℃以上等温停留时发生转变,它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片层相间的组织。索氏体是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层片较细的珠光体。屈氏体是在600~550℃温度范围内形成片层极细的珠光体。珠光体片间距愈小,相界面积愈大,强化作用愈大,因而强度和硬度升高,同时,由于此时渗碳体片较薄,易随铁素体一起变形而不脆断,因此细片珠光体又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塑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10-28
(1)两种。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2)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在600~350℃。在显微镜下呈羽毛状,它是由许多互相平行的过饱和铁素体片和分布在片间的断续细小的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其硬度较高,可达HRC40~45,但由于其铁素体片较粗,因此塑性和韧性较差。下贝氏体的形成温度在350℃~Ms,下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叶状,在电镜下观察是由针叶状的铁素体和分布在其上的极为细小的渗碳体粒子组成的。下贝氏体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塑性、高韧性,即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第4个回答  2020-11-1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