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镇的湖北汉口镇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汉口,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以“东方芝加哥”之名驰声于海内外。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大武汉的商业中心,自古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地处长江西北、汉江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其东南侧的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南侧的汉阳相望,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口市存在,现与武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即汉口为商业中心、武昌为科教中心、汉阳为工业中心。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汉口自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在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中段,江汉路以北、麻阳街太古下码头以南、中山大道东南的滨江地段,有一块约2.2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罗可式等欧式建筑一应俱全。这便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上半叶汉口租界的遗存,按地理方位从西南向东北排列,分别为英、俄、法、德、日5国租界。汉口租界的数量仅次于天津,居全国第二位,面积仅次于上海、天津,居全国第三位,其影响力位列内地各外国租界之首。外国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在租界实行独立于中国政府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之外的另一套制度,成为国中之国,但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武汉的近代化进程,在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交通、公共卫生管理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汉口的由来
1861年3月7日,英商上海宝顺洋行行主韦伯、英国官员威司利、通事杨光让及随员45人,乘英国轮船到达汉口,会见官文,要求通商,并在汉口委托都司李大桂代觅栈房一处,每年议给房主租金400两。随后留下通事及数名随员,韦伯和威司利等仍回上海。3月11日,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贺布、驻华使馆参赞巴夏礼率领一支由4艘军舰、几百名水兵组成的舰队到汉。3月12日,贺布率军舰2艘从汉口溯江上行至洞庭湖边的岳州,后于16日返汉。贺布、巴夏礼于16日在官文所派炮队保护下沿汉水上行。注意,英国人曾“沿汉水上行”,这样,龙王庙就是他们的必经之地了,选择这个扼两江汇合的咽喉之地建立租界,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3月20日,贺布、巴夏礼等一行会同汉阳府进行实地查勘,划定租界界址。3月21日,巴夏礼至湖北藩司衙门,与湖北布政使唐训方订立了《汉口租界条款》。
武汉的汉口,汉口有居民的历史大约在五百四十年前后。书上说是明代天顺年间,这是汉水改道的前夕。一个叫萧二的江夏县民将龟山北麓一带的河滩废壤承佃了下来。他如同一个二地主,顺手又将这片地转包给一个叫张天爵的人,然后每年从张家收取三分银子。于是,张天爵领著他的家人来到了这里。他们在这里筑基盖屋,从此定居于此。汉水改道后,张天爵家便成了汉水边上的第一代居民。五十年左右的时光过去,及至嘉靖四年,汉口便已有人家一千三百九十五户。武汉汉口1904年,张之洞主持修建后湖官堤。后湖水患始终是汉口的腹背之敌。尽管汉口不断填土,但低洼之地仍然遍布于城。汛期时,后湖的水自是汹涌而至,即令非汛期时,也常有大水不请自来。为彻底解决后湖水患,张之洞共耗资八十万两银,专请来外国工程师设计,一举建成全长34华里的后湖大堤。此堤东起堤角,穿岱家山、姑嫂树,直抵礄口。这使得圈在堤内的近十万低洼荒地全部变成了良田,汉口的地域因此扩大几十倍。而汉口堡的功能又因后湖官堤的修建,失去意义。两三年后,拆除城堡,改建为马路。人们为纪念张之洞,将此堤叫作了张公堤。修建张之洞路。
由袁公堤到汉口堡再到张公堤,每一次都将汉口的地域向北推进一大片,一直将沿著小河起家的汉口演变成一座大汉口。汉口只用了几百年的时间让自己的名声和繁华盖过了有著几千年历史的古镇武昌和汉阳,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