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镇的经济建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农业:新兴是农业大镇,该镇在农业上坚持走开发兴农的路子,粮食、蔬菜、养殖、林果等规模经营割据逐渐形成,种、养、加、销一体化逐步造成。新兴曾是全国农业税费改革第一镇。1992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镇党委一班人马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着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带领广大干群树立新观念,开阔新思路,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入手,寻找农业市场的新途径。鉴于广大干群对指令性种植计划十分反感,农民负担逐年加重,征税收费,镇村两级干部与农民之间的积怨太深,党群关系严重恶化,镇党委、政府对全镇收支情况进行核算:新兴镇每月工资支出7万余元,全年就是85万余元,办公经费精打细算一年20万元,农业税一般定在50余万元,加上建设费用40万元,农田水利、植树造林所需的20万元,以及“五保四抚“的20万元,杂七杂八的扣除后,全年全镇所需资金起码在260万元左右,而全镇耕地面积8.9万亩,细算下来,每亩一年一次性上缴30元便能基本满足全镇的财政需求,这样“一亩地一年缴清30元,任何人不得再收费”的大胆设想就产生了,并与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镇人代会上一致通过,决定从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起开始实施。亩均30元,午秋各半,干部从繁重的事务中摆脱出来,群众不再愁卖粮难的事,这样既减轻了群众负担,又密切了干群关系。九三年底,到新兴取经的人滔滔如水、络绎不绝,首先,是闻风而动、不甘落后的邻居丹城乡、马店乡,紧接着周边的蒙城、利辛、太和、濉溪和亳县以及外省的都前来学习,《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也转载了新兴镇税费改革的做法。新兴镇在农村税费改革上取得了较大成功。
2004年粮食总产量42332吨,比1994年30854吨增长了11418吨,增长1.38倍,其中小麦总产量27295吨,比1994年12353吨增长1.8倍,油料产量779吨,比1994年110吨增长1.16倍,棉花总产量752吨,比1994年10吨增长75.2倍。
养殖业大发展。1988—1989年拆除河坝上的砖窑30余座,造地近150亩,全部栽植果木树,另外,从1990年—1992年三年间,利用涡新河水源优势,从浙江慈溪聘请技术人员,大力发展养鸭事业,采取户办联户办的方法,从10多户发展到50余户,最多的一户养量在2000多只,镇投资12万元建大棚,兴建兴饲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的有无铅松花蛋、灰包咸鸭蛋,其中无铅松花蛋曾荣获海南食品博览会椰子节精品奖,产品销售到北京、合肥、郑州等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省委书记卢荣景于91年亲临新兴参观,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后来由于饲养价格高昂,蛋料比例不合格等因素,导致养鸭事业逐步回落下来。生猪2004年出栏35890头,比1994年的23810头增长2.97倍,生猪存栏20930头,比1994年11200头增长1.87倍,大牲畜年底存栏13072头,比1994年的17082头下降4062头,(其原因是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劳力外出务工),家禽存栏19万只,比1994年的16万只增长1.20倍。在林业生产上,按照“主攻长廊”,(即六沟十坝),“进村入院”的总体规划,年年动手早、进度快,无论数量和质量在全县皆名列榜首,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
民营企业:“七五”,“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坚持镇村集体企业为重点,实行镇办、村办、联系户、个体办、“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思路,有养殖、禽蛋加工、编织、轮窑、林材加工,面粉加工等10余家创业门类。“九五”、“十五”期间,加大民营企业的力度,政府为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在政策上予以放宽,资金上予以支持,精神上予以鼓励,因而加快了民营企业发展的速度,现在仅水泥予制厂就有近20家,窑厂4家,机械制砖厂2家,木材加工厂4家,另外还有面粉厂,养殖厂,粉丝加工厂、屠宰厂、加油站、建材、建筑工程队等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民营企业将成为全镇经济的“顶梁柱”。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新兴镇依托红色老区这一品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从而带动了交通、商业、零售、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全镇除政府所在地新兴集以外,还有王集、大曹、石冢、宝冢四个小集镇,零售、商业、服务业齐全,日流量达2600余人,平均日社会零售总额10万元以上。新兴镇同时又是一个劳务输出的大镇,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镇政府牵头进行有序劳务输出并设各种培训班,免费培训农民工外出打工,仅此一项,每年免费培训农民工600余人,创收7200000元,有序输出农民工2000余人,创收19200000余元,农民工自发外出1.6万人,创收153600000多元,大力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