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译品读

如题所述

在世界文学的瑰宝中,《红楼梦》的英文版翻译历程堪称传奇,由四位杰出的翻译家——霍克斯、闵福德夫妇以及杨宪益与戴乃迭——共同铸就。霍克斯,这位英国汉学巨擘,于1970年投身这项艰巨的任务,凭借十年的辛勤耕耘和坚韧不拔,即便在贫困的困境中也不曾放弃,他的翻译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深思。


在开篇中,霍克斯面对甄士隐(真事隐)这样寓言般的人物,他巧妙地处理中文名与英文对应,如将苏州(Soochow)和阊门(Chang-men Gate)等地方名转换为富有诗意的英文名称,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对于"甄贾"的区分,以及梦境与现实的隐喻,他采用诗化手法,比如将"十里街"译为Worldly Way,"仁清巷"化为Carnal Lane,展现了曹雪芹独特的创作风格与叙事技巧。


霍克斯的翻译策略是既忠实原文又贴近作者意图,他解释说,《红楼梦》中的梦境象征是曹雪芹通过诗意交织现实与想象的桥梁。他认为,书中的象征与隐喻是作者自我娱乐的智慧游戏,翻译中如何平衡保留与转化是一大挑战。尽管《红楼梦》未完成,但作为曹雪芹反复雕琢的杰作,霍克斯致力于传达其丰富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霍克斯尤其注重保留原著的微妙含蓄,即使面对双关语,他也会力求传达其深层含义。尽管中西文化在描绘人物外貌时有显著差异,如西方较少提及双眼皮,这与中国的重视眼神传达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哈代的"花瓣儿嘴唇"和希尔顿的"聪明蓝眼睛",与曹雪芹的细腻描绘形成了鲜明对照。


霍克斯对宝玉的出场进行了华丽的转译,通过“月般面庞”、“晨花肤色”、“刀裁鬓发”和“墨画眉毛”等词汇,将宝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与之相比,杨宪益的翻译则更注重整体神态的传达。而对于黛玉,霍克斯的翻译“烟眉似蹙非蹙,含情目似喜非喜”,捕捉到了她病态美中的微妙情绪,而杨宪益的翻译则侧重于表现她的敏感与娇弱,如“比干敏感,西施娇弱”,体现了中西文化在翻译中的碰撞与融合。


总的来说,霍克斯和杨宪益的翻译各有千秋,霍克斯的直译让读者理解《红楼梦》的大致风貌,而杨宪益则着重于捕捉角色的神韵。这些翻译大师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对《红楼梦》的深入解读,更揭示了东西方文学在表现手法和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使得这部中国古典巨著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