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坏人永远比好人的心理强大,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文学家莫言,曾经在演讲中提过一个小故事。

当他还是儿童的时候,家里条件异常艰苦,常常都没有什么东西吃。恰逢过节,家里好不容易凑了点钱能吃一顿饺子,全家人都显得异常兴奋。

就在一家人兴冲冲地坐上桌,准备享用美味时,突然来了一个乞讨的老大爷,这让家人顿时有些沉默。但出于当天心情好,还是决定施舍一些吃的给对方。

好心且年幼的莫言,找到一些地瓜干递给老大爷,谁知这时发生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老大爷居然发怒并质问道:“你们还是人吗?一家人吃饺子,就让我老头吃这个?”

全家人顿时愣住,都被这种言行惊呆了,小莫言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原本是美好的一天,却变得异常扫兴。

但细心的他并没有发作,观察老头的各种言行后发现,对方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十分有气势,就好像自己是个大英雄一样,莫言一家人就像是该被制裁的犯人。最终,还是给了老头一些饺子。

坏人并不自知

在我们的认知里,人应该是能明辨是非、一心向善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的坏人不知道自己是坏人。

好人之所以是好人,是因为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所以趋利避害,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坏人则不然,无论行为多么不合理,他们都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问题。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老头,其实他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明明是乞讨,却要求吃别人家中最好的食物。而老头并不觉得自己的要求不合理,反而理直气壮。

正如纳粹德国的领袖阿道夫·希特勒,他在二战时曾经对犹太人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行为,震惊全世界。但是在希特勒看来,他的行为是好的、合理的,是顺应时代的。

何为好坏

我们经常把“这是好的行为”、“那是不好的行为”挂在嘴边,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呢?

有的人认为,在社会交往中,将所得利益主动分享给他人的行为,就可以被定义为“好的”;相反则是不好的。尽管有的人因为乐善好施吃亏,但这种看法还是受到很多人赞成。

当然,也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认为只有自私的人,或是他人眼中的“坏人”才有能力得到常人无法得到的东西。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人们常说“成王败寇”,世界恰恰就是这样的,规矩与观点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只有合乎大多数人利益的规则与看法,才能够在社会中成为主流,否则便是“不合理”的观点。

其实,只要我们的行为对社会、对自己、对他人都是无害的,这就已经很难得了。损害社会与他人利益的行为本就是不好的,是不符合常理的。

所以在我们心中,一定要有尺度,可以不完全与社会主流观点重合,但一定不能“越界”。只要我们根据尺度行动,那么基本是不会成为那种坏人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才是合乎常理的,一定不能逆而行之,在采取行动之前,一定要进行仔细思考与多方面比对。最终选择能让自己达到目的,又能顺应潮流,不为人唾骂的方式。

当你违背规矩之后,也许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最终却会失去人心、社交,失去社会对你的记忆,这是十分不值得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1
因为坏人在做坏事的时候他的心里已经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们经常做坏事,所以心里异常强大。
第2个回答  2021-02-11
因为坏人已经习惯了,被人说坏事做尽,而好人,经常做好事,当被人误会时,不甘于被冤枉,导致心理崩溃。
第3个回答  2021-02-11
因为无所谓了,坏人从来不缺少别人的辱骂和怀疑,他们已经习惯了,而好人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一旦遇到了就会崩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