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学思想

如题所述

初中生正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在课堂上引入“快乐教学”是完全必要的。尤其是历史课的课时较少,教师更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爱学,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1.以图激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鉴赏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我们现行的历史课本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板块,如“动脑筋”、“议一议”、“比一比”、“找一找”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尤其是现行历史教材大量使用插图,图文并茂,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它包含了许多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成为了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它既可以具体、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2.灵活采用历史资料,突出情景,活跃教学。历史的思维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入历史材料,随着一节课内容的展开,在必要的地方插入恰当的历史材料,依托材料给出的情景对问题进行设置。当然,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肤浅,也不能太难而让学生头痛,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授《经济大危机》一课时,就展示了这样的材料:材料一: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在将一桶桶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扔到河里活活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材料二:在英国、法国、荷兰、丹麦,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依据所学内容,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①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什么情况?②材料中的农场主为什么要销毁大量产品,而不是转送或廉价出售给农民呢?这反映了资本家的什么本性?依据材料和问题,学生不仅对经济危机加深了理解,也锻炼了分析、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了学习热情。
3.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巩固、小结。一节课的最后15分钟,学生已感到有所疲劳,注意力开始下降。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堂的最后时刻是教学的“收获季节”,一个好的结尾,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好的结束语如同撞钟,响亮、警醒而又“余音绕梁”,它能极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到课后,直至课外。比如,学完《难忘九一八》后,我们就可以用“高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这首歌谣来小结。既撼动了学生的心灵,又便于理解记忆。当然,我们还要精心研究适合教材、适合学生、促进教学的结课方式,灵活运用实践,使结束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潜在功能,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4.采用现代、诙谐的语言重新包装课堂,使学生喜听、乐思、好学、乐学。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既可以吸引学生,调动学习气氛,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既要有愉悦性,又要有启迪性和教育性,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不单单是调动课堂气氛。
“快乐学习是登上智慧之峰的云梯”,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快乐教学法,使学生乐学、好学,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9
1.采用现代、诙谐的语言重新包装课堂,使学生喜听、乐思、好学、乐学。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既可以吸引学生,调动学习气氛,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既要有愉悦性,又要有启迪性和教育性,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不单单是调动课堂气氛。
“快乐学习是登上智慧之峰的云梯”,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快乐教学法,使学生乐学、好学,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2..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巩固、小结。一节课的最后15分钟,学生已感到有所疲劳,注意力开始下降。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堂的最后时刻是教学的“收获季节”,一个好的结尾,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好的结束语如同撞钟,响亮、警醒而又“余音绕梁”,它能极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到课后,直至课外。比如,学完《难忘九一八》后,我们就可以用“高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这首歌谣来小结。既撼动了学生的心灵,又便于理解记忆。当然,我们还要精心研究适合教材、适合学生、促进教学的结课方式,灵活运用实践,使结束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潜在功能,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灵活采用历史资料,突出情景,活跃教学。历史的思维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入历史材料,随着一节课内容的展开,在必要的地方插入恰当的历史材料,依托材料给出的情景对问题进行设置。当然,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肤浅,也不能太难而让学生头痛,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授《经济大危机》一课时,就展示了这样的材料:材料一: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在将一桶桶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扔到河里活活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材料二:在英国、法国、荷兰、丹麦,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依据所学内容,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①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什么情况?②材料中的农场主为什么要销毁大量产品,而不是转送或廉价出售给农民呢?这反映了资本家的什么本性?依据材料和问题,学生不仅对经济危机加深了理解,也锻炼了分析、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了学习热情。 4..以图激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鉴赏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我们现行的历史课本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板块,如“动脑筋”、“议一议”、“比一比”、“找一找”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尤其是现行历史教材大量使用插图,图文并茂,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它包含了许多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成为了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它既可以具体、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