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哪些缺陷?

如题所述

1.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采用双星系统,导致用户接收器只能获取到二维(平面、2D)定位数据。
2. 当用户位于海平面上,可以直接确定三维(平面和高度、3D)定位数据,但如果用户位于陆地或空中,需要利用地面控制中心的数值地图资料库或用户自备的测高仪来获取用户的高度,进而确定三维坐标。
3. 若地面控制中心的数值地图数据库数据不够准确,尤其是获取非本国的地理精确数据困难,定位出的位置数据可能存在问题。
4.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用户定位申请需要送回地面控制中心,经过中心控制系统解算后发回用户。整个定位过程,包括信号的上下行链路传送和中心控制系统的计算时间,大约需要1秒钟。
5. 对于高速运动的用户,如飞机、导弹,这一秒的定位时间可能过长,会增加定位误差。因此,该系统更适合车辆、船舶等慢速运动的用户。
6.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客户端在请求定位服务时,必须发出应答信号,这可能会降低使用者,尤其是军方单位的隐蔽性,并可能遭受敌方攻击。
7. 系统的用户设备容量有限,每秒钟只能容纳150个用户。如果系统被攻击,容易遭受伪冒信号的饱和攻击,导致系统瘫痪或传递错误信息。
8. 地面控制中心在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一旦地面控制中心被毁,整个系统将无法运作。
9.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使用的是同步轨道卫星,用户机需要较大天线(直径达20厘米)来接收信号。此外,用户机还需要包含发射机,因此在体积、重量、耗电量和价格上都比GPS接收机要大、重、耗电且昂贵,对用户来说是一个负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