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几个明君,昏君,暴君?

如题所述

宋朝的明君还真不多,宋太祖赵匡胤勉强算一个、宋仁宗基本上。大多数是属于那种既不昏庸、也不圣明的皇帝,至于暴君,宋朝还真没有。

宋太宗赵光义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这里面有大多数都是他哥哥的功劳。他两次北伐辽国,两次失败,对辽国从此一直防守。打西夏党项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屡次失败,赵光义以亲信傅潜、王超、柴禹锡、赵镕、张逊、杨守一及弭德超等为禁军统帅,多庸碌之徒,临阵惧战。宋朝对外战争差不多就是这个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了,不过她在治理国家内政等方面还算有些功劳,基本上属于既不昏庸、也不圣明那种。

宋真宗赵恒也和他爹差不多。景德元年(1004年),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关于这点有好有坏,这为后来北宋的经济繁荣创造了外部条件。他前期还算励精图治、仁厚爱民,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宋仁宗,他善于纳谏,也励精图治,不过冗兵、冗官、冗费三大问题,始终无法解决仅仅是冗兵的问题,每年要消耗全国赋税的十分之七,而且土地兼并极其严重。他也想要改善这种的局面,所以实行庆历新政,可惜没有顶住压力,魄力不足,以失败告终。除去这点,其他的都还可以。

宋英宗在位五年,没啥成就,也没啥污点;

宋神宗也和宋仁宗差不多,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宋神宗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可惜来自守旧派的阻力太大,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朝的局面。

宋哲宗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但是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始终未能获得解决,反而在他当政期间激化。赵煦与章惇君臣在政治上以牙还牙,打击政敌。仅元符元年重新惩处的元祐旧党就达八百三十家之多。这种做法,逞快一时而贻害无穷,《宋史·哲宗纪》所说:“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敝”。与此同时,经济上绍述虽以恢复新法为号召,实质上只是恢复元丰年间实施的条例,熙宁新法注重发展生产的内容被阉割了,而在抑制兼并势力等方面,比起元丰来更大为倒退,社会改革的进步性质丧失殆尽。算不上什么明君,也谈不上明君。

至于后面的宋徽宗、宋钦宗,更谈不上什么明君了,可以归入昏君行列了。后来父子两被金人俘虏,做了阶下囚。

南宋的宋高宗,他重建了宋朝。说实话,他真的是有点憋屈,赵构执政之时,面对金的威胁,连年战事,军费开支巨大,不得已向农民征了辽饷,农民不堪重负,爆发了农民起义。为了剿灭农民起义,又征了练饷。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时有发生。赵构如不和金人讲和,战场上巨额的经济来源,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来。面对土地兼并严重,贫富不均如此悬殊的南宋初年,宋高宗知道,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旦爆发,南宋将失去统治权,金人趁机南下,宋连半壁江山也难以保全。面对这样的局势,宋高宗决定向金议和。然后就有了杀岳飞的事情。南宋的绍兴和议,也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后期的和平局面。而这种局面,赵构功不可没。《宋史》把赵构和刘秀相提并论,定为中兴守成之明君,明君可能算不上,但也不至于算昏君。

宋孝宗赵昚,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被称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赵昚为人勤政,节俭,孝宗朝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候。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赵昚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邵宏渊【北伐失败主要原因就是这货不发援军,当时李显忠奋力苦战,邵宏渊却不仅按兵不动,还大说 风凉话:“这大热的天,摇着扇子还嫌不凉快,何况在大日头下披甲苦战!”于是,军心立时涣散,无复斗志。】。手下仅有虞允文可堪大用。估计要是有岳飞、韩世忠这些名臣大将,那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在南宋时期可能是唯一一个可以算是明君的人了。

宋光宗是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较平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禅位而登基时42岁,并不算年老,却体弱多病。心理上,也没有安邦治国之才,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又让当时著名的妒妇、心狠手辣的皇后李凤娘干政,自己对朝政的掌握力不断下降。有点昏君的苗头。

宋宁宗即位时面临国家艰难的形势,却能在登基这件事上不失掉礼节操守,表现其善于处事的能力。宁宗当政初年,靠着旧学辅导的功效,招引重用老成博学之士,引用提拔贤能之人,一个时期遵守成法继承传统的政治局面,非常盛隆可观。统治中期换上韩侂胄执掌大权,朝廷里潜藏着许多奸臣,以至于把正派的人当作邪恶的人,把纯正的学问视为虚假的学问,对外挑起与强邻金国的战事,祸及淮河两岸。由于连年用兵失败,结果把韩侂胄的首级送到了金国,国家的根本受到了损失。以后又是史弥远独揽朝政,他们庆幸宁宗晚年年老昏乱,暗中弄权作威作福。甚至在选立太子制订纲纪等大事上,也乘机寻找缝隙,达到或废或立太子的阴谋,这些事情别人都很明白。既谈不上明君,也算不上昏君。

宋理宗赵昀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死后,赵昀才开始亲政。他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联蒙灭金。执政后期,赵昀又沉缅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鄂州之战,宰相贾似道以赵昀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可以归入昏君

至于宋恭帝、宋端宗、宋末帝这三个都是属于末代皇帝,宋恭帝四岁继位,在位三年。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结果蒙古人还是打过来了,五岁的宋恭帝当了俘虏。宋端宗在位两年,死去的时候才九岁。宋末帝,祥兴二年(1279年)3月19日,南宋朝与蒙元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今新会崖门),左丞相陆秀夫遂背时年7岁的赵昺在崖山跳海而死,在位时间一年多,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王朝覆亡。这三位都是小孩子,处在无法逆转的时候,不管是明君昏君都不可能拯救宋朝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3
宋太祖,宋真宗,宋太宗,宋仁宗这几个明君。。。其他昏君,最出名的昏君是宋徽宗,暴君没有。。。定义为夏桀一样的暴君,,,宋朝没有出现过
第2个回答  2018-03-03
宋朝皇帝的整体实力比较平衡,但多为中庸之主,在中国历史中确实没有什么作为。
终其一朝,确实没有暴君。
皇帝:太祖 真宗 仁宗 英宗 高宗 孝宗 徽宗(艺术上的)

最后论一下高宗:赵佶和赵桓被掳之后,南宋军民在惶恐中推此君为皇帝成功抵御金兵南侵,还是有能力的。另外,赵构不被赵佶所喜,金要人质之时赵佶就送去的赵构,结果金人发现此人不好驾驭,又给退货了,侧面反映高宗此人很有能力的。高宗也是所有赵宋皇帝里面寿命最长的一位,80岁。
第3个回答  2018-03-03
道君皇帝宋徽宗是有名的昏君。沉迷书画和道教,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而在国事政治上荒废无所作为。在它在位期间还爆发了宋江和方腊起义。国势日益衰落, 经历了宋徽宗一朝的腐朽统治,大宋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金兵大军压境的险境,新上任的皇帝并无法扭转局势。在举世闻名的靖康之耻,宋徽宗是一个重要人物,也可以说他是始作俑者。靖康之耻的爆发,和他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第4个回答  2013-07-08
本人最不要看的就是宋朝了
基本上没几个明君
全是昏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