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三乐的由来和内容

孔子心中的乐是什么,希望能具体点

由来:孔子自身修行和思考出来的结果。

内容: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三乐的乐字,一读耀音,当爱好讲,一读洛音,当喜乐讲。前章指人而言,此章指事而言。

益者三乐:有益的乐事有三。损者三乐:有损的乐事有三。  

乐节礼乐:以礼乐节制为乐。礼讲秩序,乐讲和谐。行礼作乐皆有一定的节度。一个人以礼来节制自己的言行,以乐来调和自己的七情,以此为乐事,必得性情之正,自然有莫大的利益。  

乐道人之善:道作导字讲,以导人向善为乐事,例如自己学礼乐,也引导他人学礼乐,一同往善路上走,必得大益。  

乐多贤友:以多得贤友为乐事。朋友在五伦之中,故须交友,然必须交贤者为友,才有益处。  乐骄乐:骄乐是以骄为乐,无论以富贵骄人,以学问骄人,都对自己有损害,一个人不知骄傲有损害,反以为乐,而且以能得到骄乐为乐,则其所得的损害可想而知。  

乐佚游:以佚游为乐。佚游的含义很广泛,兹依王肃注:“佚游,出入不知节也。”出入没有节度,则生活无规律,工作无秩序,一切陷于混乱。  

乐宴乐:以宴乐为乐。朋友酒食聚会,不可久留,如果以此为乐,则无论对于身心都有损害。

参考资料

搜狗问问.搜狗问问[引用时间2018-3-3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5
内容: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三乐的乐字,一读耀音,当爱好讲,一读洛音,当喜乐讲。

  前章指人而言,此章指事而言。

  益者三乐:有益的乐事有三。损者三乐:有损的乐事,有三。

  乐节礼乐:以礼乐节制为乐。礼讲秩序,乐讲和谐。行礼作乐皆有一定的节度。一个人以礼来节制自己的言行,以乐来调和自己的七情,以此为乐事,必得性情之正,自然有莫大的利益。

  乐道人之善:道作导字讲,以导人向善为乐事,例如自己学礼乐,也引导他人学礼乐,一同往善路上走,必得大益。

  乐多贤友:以多得贤友为乐事。朋友在五伦之中,故须交友,然必须交贤者为友,才有益处。

  乐骄乐:骄乐是以骄为乐,无论以富贵骄人,以学问骄人,都对自己有损害,一个人不知骄傲有损害,反以为乐,而且以能得到骄乐为乐,则其所得的损害可想而知。

  乐佚游:以佚游为乐。佚游的含义很广泛,兹依王肃注:“佚游,出入不知节也。”出入没有节度,则生活无规律,工作无秩序,一切陷于混乱。

  乐宴乐:以宴乐为乐。朋友酒食聚会,不可久留,如果以此为乐,则无论对于身心都有损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孔子三乐指的是所学的知识经常去复习,是学习之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是交友之乐。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火,是君子之乐。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生有很多欢乐快乐的,孔子在这里却只是说了三种,这是孔子的人生三乐,这是《论语》开篇的欢声笑语。
说到乐,人们自然想起有一个“人生四大喜”的说法,说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喜和乐是很切近的,联系得很紧密儿,然而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喜是突然的、短暂的、往往借助于外在的物或者事或者变化的,乐却是渐进的、长久的、多发于心灵自我的。看第一乐“学而时习之”,这里要注意几个地方。
“学”。孔子之学和现在之学,当然不一样。现在的学主要是课本的学、是学校的学、是知识科学的学;孔子的学不仅仅是这些,孔子的学更主要更重要更核心的是大学,是明德亲民至善之学,是修齐治平之学;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就有了根本的不同了。
“习”。复习、预习、实习、践习等等,皆可为习。朱熹更有这样的语言:“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习”在这里更是强调了实践、强调了历练。
“时”。看起来是时不时的、偶尔的,其实强调了常常的、活到老学到老的、持续的、有休息的、有坚持的那种生命融入追求中的过程。也有朋友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而所学恰巧被派上了用场,那是适逢了那个适当的时间的。
一个人光溜溜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一只小小鸟儿,面对偌大的世界。如何自强而不息呢?那就要不断地历经风雨,时时地在大地之上天空里面磨练自己的翅膀。除了自己学而时习之,除了自己懂得了享受这种人生之乐,没有别人能够帮的上自己的。再看第二乐“有朋自远方来”,这里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理解。
一个是有人分析孔子之时的朋友来往,不像现在的交通发达,那时候人烟稀少、战士频仍,路上野兽虫豸、路途泥泞或曲折,充满了危险。这样的朋友相见是多么难得啊,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啊。
其实我想,为什么“有朋自远方来”呢?这之前一定还有一些内容吧,或者“我”曾经去拜访过朋友,来而不往非礼也,朋友回访来了;或者经过了“学而时习之”之后,“我”变得强大而名声远播了,人家慕名而来呢。
“朋”之所以为“朋”,有人说是因同门共学之故,我想可否从字面去追究呢?两个“月”组成了一个“朋”,两个人在一起日月交辉,你照亮了我,我洞彻了你。自己被人完全地认可接受,同时自己也发现了另外一个全新的自我,这是人生之中怎样的相知啊。就是现在,有人看似朋友很多,可是真正的知己又有多少呢?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肺腑相通的朋友,又有几个呢?我想,哪怕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个这样的朋友,那也是人生莫大的快乐啊。因为在之前有寻觅,因为在这之中有惺惺相惜,因为在这之后还会有最真实的灵魂的交融。
如果说孔子的第一乐还是一只小小鸟面对偌大世界独自磨砺自我的阶段,这人生的第二乐就是个人走进社会呼朋引伴了。来看第三乐“人不知而不愠”。
有很多朋友会质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不高兴就是人生之乐了吗?我原来认为的快乐也是那种绝对的纯粹的快乐,后来才意识到,没有痛苦的快乐怎么能够是长久的快乐呢,悲观的人生是人生的半成品;乐观的人生是含蕴了悲观之后的从容上路,才是完整的美好的人生啊。
遇到别人的不理解不接受,自己就困顿了萎缩了夭折了;人来到这个世界因为一声响亮的啼哭,最后的离去竟然是因为恼怒和悲哀痛苦。如果勇敢一些呢?如果再向前一步呢?在别人的不理解不接受之后,自己依然保持清醒和理智,自己依然保持智慧和独立的意志,认识自己是怎么一回子事情,把握自己到底要做些什么要到哪里去……
就像孔子的周游列国,多少人的不知,但是孔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怀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生理想追求,依然上路,依然乐得其所。孔子体味到的人生的快乐,应该是平常人所难以理解的吧。孔子在提到这人生三乐时候,用了三次“不亦”,用了三个反问,以排比的气势,一气呵成。“不亦”是并不排斥人生中其他的诸多快乐,是承认人生中有很多种快乐;“不亦”更是强调了这里的人生三乐,特别突出了这里的人生三乐。
很多人解读此篇,多碎片似分开孤立来看,一句是一句,分成了三段话。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正确的,科学的。但是分开之后还要有综合,还要有联系。不然的话,我们很容易陷入猜谜语般的机巧智辩中了,很难以把握那个一以贯之的精神,很难以理解作者的用意所在。总起来看此章,孔子是对学习做了一个概况,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自然的,学习是受用的,学习是一生的。从学习方法上,有面向客观世界的“学而时习”,有面向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有朋自远”,有面向内心灵魂追求的“君子不愠”;从学以致用上,有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时习”,有应用于生活交往的“有朋”,有应用于生活修养的“君子”;从学习阶段上,有少年的“学而时习”为主的学习阶段,有青年的“有朋自远”为主的学习阶段,有成人的“知而不愠亦君子”为主的学习阶段。可以说,人之与世界,学而时习,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人之与人,有朋自远,不断交流不断促进;人之与内心,不愠君子,不断追求不断发展。不仅仅是学习的三种方法,更是学习的三种境界。学无止境,而快乐是其中最重要的过程。学而时习之,让我面对更大更美好的世界;
有朋自远方来,让我遇到更多更真诚的朋友;
人不知而不愠,让我不断执著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快乐前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