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意思是指不偏不倚的称为中道,不过于变化的称为庸常。

中道表示的是平衡、平和的状态,即不偏不倚、不偏激的态度。中道的概念在《道德经》中被认为是天下众生应该追求的正道。中道本身融合了两个极端,不偏向某一方而失去平衡,也不倾向另一方陷入极端。它代表了一种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处事态度和行为准则。中道的追求通常是指要在各种相互对立的极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庸常则表示平稳、不变的状态。庸常被认为是天下的定理,即宇宙中的常态、不变的规律。庸常强调的是保持稳定和恒定的状态,不过度追求变化和刺激。

这句话告诉我们,中道和庸常都是一种平衡的状态,是一种正常和恒定的状态。中道是合乎天下正道的态度,它是平衡和中庸的表现;而庸常是符合天下常理的状态,它是稳定和恒定的表现。

这句话所传递的思想观念是,要遵循中道和庸常的原则,在人生的各个方面,保持平衡、稳定和恒定,而不是走向极端或频繁地变换。它强调了积极与消极之间的平衡,愿我们能够把握中庸之道,保持稳定和恒定的状态,以实现人生的和谐和平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5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永远不变的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这是对“中庸“的解释。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平庸、不偏不倚。

北宋理学家程颐先生说的,原话为: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作者简介:程颐(1033-1107.10.5) ,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 ,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1、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永远不变的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2、这句话是北宋理学家程颐先生说的,原话是: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里的子程子曰,前一个“子”字,意为夫子,引申为老师之意;后一个“子”字,为古代男子的尊称,意为先生;程子就是指程颐先生。
3、程颐(1033-1107) ,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
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对其兄程颢于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6-23
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永远不变的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