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 嫦娥1号的最后壮举 附答案

列举“嫦娥1号”卫星绕月飞行的贡献。

嫦娥1号”奔月之旅较原定计划推迟了近一个月,预计在下月正式启动。“嫦娥一号”早在一个多月前已进入发射中心技术场地,为“嫦娥一号”新修的发射平台也已进入待命状态,运载“嫦娥一号”的火箭不日将进入发射中心。
除了我国,日本、印度、德国也公布了探月计划,如何看待这些计划呢?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说,各国的月球探测计划既有共同点,又各有特色。首先,在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中,各国都选择绕月探测作为第一步。第二,中国、日本、印度、德国这些首次开展月球探测的国家,公布的规划有着惊人的相似,几乎都是走“绕”“落”“回”的路线。第三,中国、日本、印度、德国开展首次绕月探测的科学目标基本一致,都包含了绘制月球全图、月球资源调查、地月环境探测等主要目标。第四,这些国家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最终目标有所不同。根据这种不同,可以将目前开展月球探测的国家划分成两个集团。第一个集团是美、俄和欧空局,他们都明确地将载人登月、建立有人长期驻扎的月球基地作为目标。第二个集团是日本、印度、德国和我国等首次开展月球探测的国家,这些国家处于月球探测的起步阶段,积累经验、发展技术是首要目标。第五,首次探月的各国基本目标相似,但又各有创意,体现出了各国科学家的想象力。我们的嫦娥一号将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微波的方法探测月壤特性;日本的Selene—1探测器携带了两个子探测器在世界上首次探测月球背面的重力场;而印度在探测器小型化方面做得很有特色。
参考资料:中国测绘新闻网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齐湘辉 秦大军)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

黄春平说,发射计划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工作周期决定。”“神舟”七号火箭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工作周期,首先要进行单样技术攻关,攻关合格后再设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进入抽样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要通过性能指标测试,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艺能力在工厂的生产能力范围内。抽样合格后,再修改设计,做试样生产,再进行产品实验,最后进入工厂生产。此外,还要请相关专家进行测评。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

黄春平介绍,与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黄春平说,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据黄春平预测,“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钉等安装设备等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根据中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嫦娥1号选用的有效载荷有6套24件,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伽马/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和太阳风粒子探测器等。其中CCD立体相机是拍摄全月面三维影像的专用相机,在中国属首次使用;成像光谱仪用于获取月面光波图谱;伽马/X射线谱仪用于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微波探测仪除用于获取月壤厚度信息外,还能给出月球背面的亮度温度图和月球两极地面的信息。

由激光器、望远镜和接收电路三部分组成的激光高度计,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它在探月卫星的发射阶段和转移阶段都处在“睡眠状态”。卫星进入环月轨道后,激光高度计首先向月面发射激光束,并立刻用望远镜把反射回来的光束变成电信号;接着,接收电路盒将迅速进行精确计算,用最短时间得出该探测点的月球海拔高度。激光高度计完成绕月旅行,月面每个探测点的海拔高度就一清二楚了。这些数值一旦与CCD立体相机拍摄的平面图像相叠加,就是一幅完整而精确的月面三维地形图。只要激光高度计发射的探测点足够密,就能获得覆盖整个月球的地形图,包括人类探月活动从未涉及的月球两极区域。

据探月专家介绍,美国、欧空局、俄罗斯和日本等以前从未在探月过程中使用过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和具有一定穿透能力的微波遥感技术,所以嫦娥1号上的微波探测仪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卫星上装载微波遥感装置,用以实现对月面更为细致深入的探测,并将对所发回的数据进行反演和解析。不过,由于月球远离地球,对月球进行微波遥感探测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和一定的风险。为确保探测成功和能稳定地发回数据,现正加强对月球微波遥感的地面仿真研究,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做相应的技术改进。

嫦娥1号有效载荷共重130千克。早在2004年1月7日,所有24件仪器就完成了首轮联合测试,结果相当成功。测试表明,探测仪器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已基本攻克,并解决了设备间的接口技术。全部探测仪器于2004年9月交付,并与卫星平台一起进行噪声、振动、辐射和真空等各种空间环境的模拟测试。

使用成熟的火箭

按照计划,长征3号甲被选为月球探测卫星的运载火箭,发射场选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但要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

根据设计,嫦娥1号的运行轨道近地点为200千米,远地点为51000千米,属于大椭圆轨道。火箭必须精确地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才能准确完成预定探测任务。为满足探月卫星的特殊要求,长征3号甲火箭控制系统增加了单机和线路备份,确保飞行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偏差,万无一失。

选择长征3号甲主要考虑到它是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发射成功率最高的成员之一。该火箭拥有更灵活而先进的控制系统,可在星箭分离前对有效载荷进行大姿态调姿定向,并提供可调整的卫星起旋速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同时兼顾低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等其它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也可进行一箭双星或多星发射。

目前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3号甲火箭已进入试样研制阶段,部分组件和箭体已开始投产。但由于月球探测器尚处于初样设计阶段,今后研制人员还将根随着探测器研制的深入,逐步对火箭设计进行适应性修改,预计将于两年后出厂。

嫦娥1号发射时间的选择要考虑到光照、太阳入射角、测控条件和轨道限制等因素。发射后,卫星将用8~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在经过发射、飞行和进入预定轨道等程序后,如何将探测数据传回地面,是工程的技术难题。

嫦娥1号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说,通俗一点讲,该工程有三大目标,即“到得了”、“转得起”和“传得到”。嫦娥1号从起飞到进入目标轨道将多次经过中国上空。如地理位置和天气条件允许,人们有可能用肉眼观测到现代“嫦娥奔月”的情景。

测控和应用系统

由于旅途遥远,所以测控系统尤为重要。测控系统将以中国现有的S频段航天测控网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仪天文测量系统组成,并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

嫦娥1号卫星不仅需要对月球进行全天候的观测,还需要把太阳能电池板始终对准太阳,同时又要把传送天线对准地球。目前,中国在上海佘山和乌鲁木齐分别拥有一个直径25米的天线,但它们只能有4~6小时可用来接收星上信息。为了嫦娥1号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国将分别在北京和昆明设一个直径50米(国内最大)和一个直径40米的天线。这样在我们的国土上,可用4个天线交叉干涉,对近40万千米远的嫦娥1号进行测控,并为应对外界干扰因素和意外因素留有应急的能量。

地面应用系统包括月球探测卫星运行管理中心、数据接收中心以及科学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三个部分。

四大难关

虽然卫星和火箭采用成熟技术,但还是要攻克一些技术难点。中国航天器已到达的距地球最远距离为7万千米,而月球距地球达38万千米。而且月球以及月球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关系具有其固有的特点,所以月球探测卫星与一般的地球卫星有很大不同。

据权威人士介绍,研制和发射嫦娥1号探月卫星的技术难点主要有4点:

一是轨道设计与控制。它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的基本保证。在飞往月球轨道的过程中,月球卫星既不能碰着月球,也不能飞过去,因此轨道设计和控制是一个新问题。必须正确认识月球卫星轨道设计的客观规律,寻找合理的工程实施途径。

二是测控和数据传输。地月相距遥远,测控信号的空间衰减明显增大。同时为实现卫星绕月飞行,需经历复杂的轨道转移过程,其间的测控任务对星上和地面测控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38万千米外的探测带来卫星天线怎么设计和地面站怎么设计等问题。

三是制导、导航与控制。月球探测卫星从绕地飞行到准确进入绕月飞行轨道,需经历多次复杂的轨道和姿态机动,要求控制精度高和实时性强。卫星对地观测是两体定向,即太阳帆板对日定向,观测设备和测控通信设备对地定向,以观测和传输信息。而绕月卫星是三体定向,即太阳帆板对日,观测设备对月,测控通信设备对地。三体定向问题要复杂得多。

四是热控技术。卫星绕着月球转,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又带着月球和月球旁的卫星绕着太阳转,相对关系比较复杂,从而导致绕月卫星的热变化巨大。而我们只能给嫦娥1号穿一件“衣服”,不能换。这件“衣服”要做到热的时候不热,冷的时候不冷,这是个难题。由于要经历复杂的热环境,热控技术必须适应复杂的外部温度变化,以保证星上所有设备处在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4
“嫦娥1号”的最后壮举

沈美云

①减速、下落、撞击……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嫦娥1号”卫星于北京时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南纬1.50°的预定撞击点上。

②“嫦娥1号”卫星在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实现了中国深空探测零的突破,创造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迈入深空探测的新时代。通过它获取的数据,科研人员绘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完美的月球地形图和模型。“嫦娥1号”“看”遍了月球的每一寸土地,并完整传回了数据。根据“嫦娥1号”获取数据制作的月面地形模型在精度、分辨率、图像清晰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各国已有的月面地形模型。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的地形图没有南北极,而“嫦娥1号”首次得到了纬度在70°以上南北极极区的高精度月面地形,绘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完整的月球表面地形图。在空间分辨率方面,1994年美国克莱门汀月球探测器的空间分辨率为70千米,而“嫦娥1号”的空间分辨率精确到2千米左右。克莱门汀绘制的地形图十分模糊,在月球的背面尤其突出,而“嫦娥1号”绘制的地形图比它精确了10倍以上。此外,“嫦娥1号”地形图高程的精度也比美国的数据提高了4到5倍。这份首次得到的高精度全月球地形图为进一步进行月球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③“嫦娥1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踏上奔月旅程,至2008年10月24日完成了预定的、在轨一年的各项探测任务。“嫦娥1号”在奔月途中,原计划需要200余千克燃料进行的3次中途修正,由于轨道控制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结果只用10千克燃料一次达到轨控效果,比原计划节省了190多千克燃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嫦娥1号”的“余热”是探月指挥部必须考虑的问题。是让它继续在月球轨道上飞行,发回一些价值已经不大的数据,还是挖掘它的潜力,超额完成一些其他的任务呢?探月指挥部认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将实现软着陆,技术跨度大,为了积累撞过程控制和轨道测定方面的经验,减少后续工程风险,决定在‘嫦娥1号’卫星寿命末期,控制卫星撞月。”于是,探月工程领导小组按照“轨道从高到低,风险从小到大”的原则,利用“嫦娥1号”卫星开展了卫星平台有关技术试验和卫星变轨能力、轨道测定能力等10余项验证试验。所有实验进行得很顺利,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技术试验数据,为二期探月工程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④同时,国际航天领域结束月球探测器使命普遍采用的方式也是撞击月球,因为撞击掀起的月球尘埃有助于科学家分析月球起源之谜,而且亦能为精确着陆月球奠定基础。“嫦娥1号”卫星在撞击前还能完成拍摄近距离高分辨照片、拍摄撞击时的瞬间情况,这些资料对地面分析人员也是非常有用的。

1.列举“嫦娥1号”卫星绕月飞行的贡献。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第③段中加粗的“余热”指什么?
1.“嫦娥1号”卫星在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实现了中国深空探测零的突破,创造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迈入深空探测的新时代。通过它获取的数据,科研人员绘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完美的月球地形图和模型。“嫦娥1号”“看”遍了月球的每一寸土地,并完整传回了数据。根据“嫦娥1号”获取数据制作的月面地形模型在精度、分辨率、图像清晰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各国已有的月面地形模型。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的地形图没有南北极,而“嫦娥1号”首次得到了纬度在70°以上南北极极区的高精度月面地形,绘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完整的月球表面地形图。在空间分辨率方面,1994年美国克莱门汀月球探测器的空间分辨率为70千米,而“嫦娥1号”的空间分辨率精确到2千米左右。克莱门汀绘制的地形图十分模糊,在月球的背面尤其突出,而“嫦娥1号”绘制的地形图比它精确了10倍以上。此外,“嫦娥1号”地形图高程的精度也比美国的数据提高了4到5倍。这份首次得到的高精度全月球地形图为进一步进行月球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没画线句子 3.嫦娥一号即将坠毁后发挥的最后作用4.撞击掀起的月球尘埃有助于科学家分析月球起源之谜,而且亦能为精确着陆月球奠定基础。“嫦娥1号”卫星在撞击前还能完成拍摄近距离高分辨照片、拍摄撞击时的瞬间情况,这些资料对地面分析人员也是非常有用的。
4.“嫦娥1号”卫星选择撞击月球这一壮举有什么意义
第2个回答  2013-12-06
1.列举“嫦娥1号”卫星绕月飞行的贡献。(3分)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3.第③段中加点的“余热”指什么?(2分)

4.“嫦娥1号”卫星选择撞击月球这一壮举有什么意义?(3分)

答案:
1.实现了中国深刻探测零的突破,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迈入深刻探测的新时代,绘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完美的月球地形图和模型。
2.作比较、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嫦娥一号”获取数据制作的月面地形模型在精度、分辨率、图像清晰度方面,均明显优于美国已有的月面地形模型。
3.比原计划节省的190多千克燃料(或“剩余的190多千克燃料”);超额完成一些其他的任务。
4.为了积累撞月过程控制和轨道测定方面的经验(答“为二期探月工程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或“为精确着陆月球奠定基础”也可);撞击掀起的月球尘埃有助于科学家分析月球起源之谜;拍摄近距离高分辨率照片、拍摄撞击时的瞬间情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6-24
列举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的贡献
第4个回答  2013-06-24
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