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是什么意思?

虽然我听电视上说过,但是我还是弄不懂,所以请求大家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哦!!

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这段时间里,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此时温度高、湿度大、风速小、光照奇缺,器物易发霉,所以又称“霉雨”。梅雨季节一般出现在6—7月份。梅雨,是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

梅雨形成的原因是,每年大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

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扩展资料:

目前学界认为东亚夏季风始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平均在5月下旬左右),这个南海夏季风属于热带西南季风的范畴,南海夏季风逐步增强北抬,梅雨期正北抬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和副高西北侧的副热带西南季风合体,与冷空气交汇、风速辐合等形成梅雨带。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农历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

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农历五月初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

空梅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现象称为空梅。

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并且持续较久,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重梅”。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梅雨季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25

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这段时间里,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此时温度高、湿度大、风速小、光照奇缺,器物易发霉,所以又称“霉雨”。梅雨季节一般出现在6—7月份。梅雨,是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

梅雨形成的原因是,每年大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

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梅雨季解释:

目前学界认为东亚夏季风始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平均在5月下旬左右),这个南海夏季风属于热带西南季风的范畴,南海夏季风逐步增强北抬,梅雨期正北抬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和副高西北侧的副热带西南季风合体,与冷空气交汇、风速辐合等形成梅雨带。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农历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

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农历五月初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

空梅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现象称为空梅。

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并且持续较久,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重梅”。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什么是梅雨?

  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随着而来,但不久,天空又会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夹带着一阵阵暴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临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6�1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可见,“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它开始在我国流传,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6-24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第4个回答  2013-06-24
简单的说就是长江以南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这也正是梅子树结果的季节,因这段时间内多雨,故称之为梅雨季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