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
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自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
原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出自宋·朱熹《论语集注·学而篇第一》。
原文: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译文:曾子以这三项标准要求自己,对于别人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好让自己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对自己多么的真诚恳切呀,真是获得了治学修身的精髓。
扩展资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典故出处:
故事: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
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他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
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同的劝谏的古文有: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出自《论语‧述而》。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出自《论语·里仁》。
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参考资料来源:
不是的。
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自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
原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出自宋·朱熹《论语集注·学而篇第一》。
原文: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译文:曾子以这三项标准要求自己,对于别人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好让自己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对自己多么的真诚恳切呀,真是获得了治学修身的精髓。
扩展资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的典故: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
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他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汉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是是同一句。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出处: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
宋·朱熹《论语集注·学而篇第一》:“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译文:曾子以这三项标准要求自己,对于别人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好让自己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对自己多么的真诚恳切呀,真是获得了治学修身的精髓。
扩展资料: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典故详细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
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他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
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
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用案例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在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 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
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经这一引用,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一成语和格言被广为流传, 为人们所熟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